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肌释扼定律”,能否推翻骨筋膜室理论?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筋膜室内,肌肉、神经等组织因急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前提是骨筋膜室是封闭的间室,骨筋膜室内软组织内容物增加、容量减少导致灌注不足,灌注不足导致的缺氧会加重水肿,形成缺氧-肿胀-缺氧的恶性循环


2018年,张英泽院士团队在《河北医科大学学报》上刊文:

其观察到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临床上发现部分下肢骨折患者,在出现张力性水疱后骨筋膜室压力能得到缓解,并避免向骨筋膜室综合征进展。认为骨筋膜室是一个半透系统,当系统内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压力可疏散到表皮与真皮之间。


同一年,河北医科大三院研究生发表了一篇研究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组织学形态的毕业论文。

研究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筋膜组织纤维连续性差,并出现部分断裂,可能与压力增加下的自我调节有关。


2019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刊登了张英泽院士的“肌释扼定律”。

“肌释扼定律”,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个人用手掐住自己脖子,是不可能掐死自己的”。当自扼达到一定程度,会得到释放。“肌释扼定律”的理论依据在于:
1.急诊骨筋膜室切开的压力标准没有统一(目前通常认为,压差,即舒张压-筋膜室内压,大于30mmHg,即可诊断)。
2.临床出现张力性水疱患者,骨筋膜室压力得到迅速降低。且相应的疼痛、麻木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

3.对骨筋膜室的动物模型建立过程发现,很多骨筋膜室模型需要持续注入晶体或胶体,才能维持压力。

但“肌释扼定律”并不发生在所有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由骨筋膜室内容物增加及筋膜室容积减少。肌释扼定律仅发生于没有明显软组织坏死的、无血管损伤的、无外在压迫导致容积减少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此种类型的骨筋膜室综合征,需与挤压综合征和血管损伤为主的筋膜室综合征鉴别。

该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在于,对于没有发生急性肌肉软组织坏死、且没有外部机械性压迫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可能无需过度积极手术减压。但该理论的实用性以及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读:胫骨近端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如何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折有哪些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干预作用的分析
荐读:开放性骨折应如何正确处理?这篇综述帮你查漏补缺!(上)
骨科前沿丨胫骨近端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综合征的分期微创钢板内固定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