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5 瓦卢瓦与波旁王朝交替之际,震惊整个法国的圣巴托洛缪悲剧爆发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273 篇文章

文艺复兴】第 25 篇文章

查理九世在法国历史上是一个没有多少笔墨的国王,因为他完全受自己的母亲凯瑟琳控制。凯瑟琳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为“毒蝎女人”,据说,她还是马基雅维利的忠实信徒。在查理九世当国王的时候,法国爆发了宗教战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内战。

话说在1562年的一天,吉斯公爵在瓦西镇附近发现了一些新教徒违反了国王的命令,还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于是他立即下令攻击这些新教徒,造成了约200人的伤亡。这场瓦西镇屠杀也成为了持续30多年的法国宗教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天主教派背后有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撑腰,加尔文派背后有英国、部分德意志和部分荷兰教友。

1563年,吉斯公爵战死。凯瑟琳就发布了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一部分自由,这场战争才算告了一段落。

双方的敌对最终因疲劳和资金匮乏而停止,王室没有长期战斗所需的储备,围攻沙特尔的孔代亲王也无力支付雇佣军的佣金。原本,凯瑟琳还尽力安抚新教,但此次起义使得凯瑟琳对新教心灰意冷,凯瑟琳甚至埋怨他们背信弃义。自此之后,凯瑟琳完全倒向了天主教。

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最终演变成了一股烈火,这也就是震惊整个法国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1572年8月23—24日夜间,加尔文派的重要人物都聚集在巴黎,庆祝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新婚。城门外,吉斯公爵的儿子吉斯·亨利突然发动了袭击,杀死了2000名新教徒。据说,这项屠杀行动是查理九世受到了凯瑟琳的怂恿。

这场屠杀迅速从地区蔓延到了全国,据后世历史学家推测,大概有7万人死于这场屠杀及余波中。据文献记载,惨死于天主教民之手的死难者的尸体几个月内累积在河中,以至于几年内法国人不再敢吃淡水鱼。

当时的一位法国人写道:“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不是法国宗教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屠杀,同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当时英国驻法大使弗伦西斯·沃辛海爵士从使馆的窗口目睹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惨状。这位毕业于间谍学校的外交官以他的职业目光来看待这一事件,在事后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信中,他认为加尔文教徒吃亏就吃在情报混乱上,他们尽管在对方安插了不少间谍,但互不通气, 更谈不上配合行动,所以落得个引颈就戮的下场。他得出的教训是必须建立一个协调情报工作的中心机构。有意思的是,后来他被女王任命为英国谍报机关的负责人。

无论怎么样,这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尔文派也在法国境内组织起了联邦,共同对抗中央政府。后世启蒙时期的伏尔泰,就提到了这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用来批评天主教的虚伪和残忍。伏尔泰喜欢开玩笑,一年中几乎天天都带着笑脸,唯独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纪念日,他非但不笑,还痛哭流涕。

当凯瑟琳和查理九世看到屠杀后的场面,也惊呆了,查理九世变得疯疯癫癫。但似乎,凯瑟琳在事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后悔与惋惜,这可能源于她的性格,也许是早年的经历和来到法国之后的孤独造就了太后这颗冷酷的心,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她是马基雅维利的忠实粉丝,《君主论》是她的枕边书。

在凯瑟琳的心目中,政治是一种不同于道德和宗教的独立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则,是无关善恶的。

之后一系列你一拳我一脚的事,这里暂且略过。不知大家注意到没,那场大屠杀的双方领袖,是两个亨利;不知大家想起了没,在【征战十字】系列中,襄子就曾感慨,西方世界中的亨利真是何其多呀,如今看下来,真的是“亨利死不绝,春风吹又生。”

1574年,查理九世去世,其弟亨利三世继位,没错,又一个亨利冒出来了。

亨利三世在性生活上及其非主流,偏爱女装,宠爱男宠,据说还与自己的母亲凯瑟琳乱伦过。这时期的法国,可以说是一片乌漆嘛黑。亨利三世宠爱的很多男宠都掌管国家大权,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向前。

凯瑟琳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她多次劝告亨利三世,但都没有取得效果。为此,凯瑟琳多次在国内巡回演讲,试图取得人心,但都于事无补。有一次,凯瑟琳在写给亨利三世的信中说道:“事态比预期的要严重得多,我在此请求你节约为上,不要再搜刮民脂民膏,大规模叛乱一触即发……忠言逆耳,其他人都是企图欺骗你的啊。”

1589年,操碎了心的凯瑟琳去世,她在临终前几年,做了许多善事,尽管可能更多是出于传统习惯而不是热情,但她继续将宗教与政治区分开来。凯瑟琳一直反对极端的做法:鞭打、撤退、游行和朝圣,而她的儿子亨利三世却妄图通过这些来寻求上帝的帮助,但他却忘记了自救。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被弗朗索瓦一世带到了法兰西,在凯瑟琳手中得到了稳固,1581年,《王后的喜剧芭蕾》在茹瓦约斯举行的婚礼上上演,它是法兰西王国第一次舞台活动的尝试,里面夹杂着歌曲、音乐、舞蹈及艺术装饰品。

不过,尽管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法兰西王国的艺术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某些特色。

凯瑟琳去世的同一年,一位狂热的教士刺杀了亨利三世,就此,由于亨利三世没有子嗣,波旁家族的亨利成为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他目前是加尔文派教徒。

▲ 波旁王朝徽章

虽然亨利四世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法国一直都是传统的天主教大本营,因此,当地的很多民众对新教徒亨利四世并不买账,甚至就连巴黎的大门都不对亨利四世开放。亨利四世意识到了,若是再这么下去,自己这个国王当得就是有名无实。

于是,亨利四世改信了天主教,这才缓和了当时的矛盾。之后,在亨利四世改宗之后,越来越多的传统贵族前来投靠,西班牙军队也被赶出了法国。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赦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但在法国境内也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如此,亨利四世终于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战争。法兰西史上的波旁王朝,也就此诞生。

当时的教皇克莱芒八世曾谴责“南特敕令极为可憎,它给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而这是世间最有害的事情”。但是,他又能怎么样呢?

这场战争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加尔文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

实际上,这场战争无非就是三十年战争的前奏,毋宁说,在那个风雨飘扬,宗教改革在欧洲各地爆发火焰的时候,任何企图中和两者矛盾的努力都是徒劳,除非双方进行一场真正的殊死搏斗之后,才会消停下来,进入新的轨道。

-系列回顾-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94年今日,法国的“贤明王”亨利四世即位,波旁王朝开始
法国波旁王朝开国明君,他说:我的愿望是帮助法国人脱离苦难
亨利四世 Henri IV(1553~1610)
玛戈皇后历史背景
欧洲历史之法国(二)
波旁王朝(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