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2 蒙田:未知死焉知生?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280 篇文章

文艺复兴】第 32 篇文章

本文关键词:蒙田

人活在世界上,最好能够根据传统,采取一种比较保守的态度,好好珍惜活着的时光,追求真理,品味人生。

米歇尔·德·蒙田出生于1533年,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则是法国的一个小贵族。

 

蒙田类似于中国的陶渊明,年轻的时候学法律,当过小公务员,37岁退休之后就在家写作,48岁的时候又当上了波尔多市的市长,四年后继续在家写作,直到1592年,59岁时去世。
 
蒙田之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因为他的著作和思想都非常契合文艺复兴精神,即回归自我。在蒙田之前,西方世界的作家也写了不少文章,但更多的还是讲道理,像个直男一样叨逼叨、叨逼叨,几乎不谈论自己,而蒙田的写作,看起来似乎就一个主题,那就是谈论自己,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他也被认为开创了法国精神主义传统,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一位人文主义者。
 
蒙田在卸任公务员后,遇上了父亲和弟弟的相继去世,孩子夭折,另外,在此期间还是法国内战时期呢,这可能触发了蒙田的内心吧。毋宁说,蒙田意识到了死亡,只有一个人深刻对死亡进行了一番思考之后,他才能够学会该怎么去生活,该怎么让自己更好地生活。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写作,或者从事创作,就是要对抗死亡,就是要表示自己曾经活过。
 
对蒙田来说,写作是一种治愈内心的工具,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讲,又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治愈。
 
后世的培根就受到了蒙田的启发,也写了《培根论说随笔文集》,但是与蒙田的《梦田随笔》相比,培根讨论的都是一些宏大主题的事情,比如君主、国家、殖民地等等。而蒙田,似乎对这些身外之物毫无兴趣,他只关心自己该怎么活。
 

如果我们翻开《蒙田随笔》,就会发现其中的标题都是“论友谊”、“论谈话的艺术”、“论适度”等等,看上去都很接地气。
 
蒙田是一个懂得克制自我,内敛的人,在他的随笔中,他从不以一种说教家的口吻来告诉世人,你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怎么怎么样,比如他有一篇随笔叫《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来判断是非那简直是疯了》。
 
这让襄子想起了古希腊马其顿时期三大哲学派系之一的“怀疑派”,该学派认为,人应该对什么事情都要先悬置判断,不要轻易下结论,简而言之就是“存而不论”。
 
我可以陈述客观事实,但我不会轻易下结论,因为结论是很容易得到的,但也是最具有偏见的。为什么?因为人本来就是带着有色眼镜生活的。
 
蒙田认为,凡事皆未定,所以他也从来不下断语,这种心态使得蒙田的哲学更加贴近生活。在此之前,哲学一般都被当做是神学的奴仆,后来也发展成了亚里士多德学院式的讨论方式,完全跟大众的日常生活脱节了,而蒙田则是将哲学重新从天空中拉了回来,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方式,重新给哲学注入了活力。
 
在蒙田的随笔中,谈论最多的也是关于死亡的话题,这可能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的乱世,再加上他一生中也见到了很多亲友的离世,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蒙田37岁那年,他骑马外出,一个仆人骑着快马和他撞到了一起,蒙田也因此从马上摔落下来,差点就上天见上帝去了。蒙田之后在记录这段经历时,用了“预演”这个词,他认为,在那个过程中,自己的灵魂已经出窍,幸运之神给了他一次完美的机会来接近死亡。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说过,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蒙田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他的随笔中,经常能看到很多他之前哲人的言语或格言,换句话说,就是各种典故与成语信手沾来,想必他也是熟知古希腊人对于死亡的看法。
 
蒙田自己也承认,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很害怕死亡,并为此所苦,慢慢地,他阅读前人的著作,得出了结论,人必须学习与这种观念共生,他为此引用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从事哲学思考,就是学习如何死亡。”
 
蒙田反复引用斯多亚学派的说法,指出人不用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他说:“你的死亡是宇宙中的一部分,那是你存在于世的条件,是你的一部分。”
 
1580年之后,蒙田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他的几个女儿在刚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他开始对死亡产生了新的看法,他说:“关注死亡,使生活成为困扰;关注生活,使死亡成为困扰。”
 
蒙田开始观察一般人对死亡的态度,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原来很多人都对死亡看得很淡,甚至压根就没想过这回事。他说:“人们直接面对死亡,并没有特别担心,就算他们知道自己当天晚上或明天就可能死掉,他们照样显得非常平静,就好像他们已经与死亡达成了和解,并且明白这个普遍而无法避免的事件是必然来到的一样。”
 
毋宁说,蒙田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因此,他会经常思考死亡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在地球上生活的普罗大众,虽然知道死亡无法避免,但似乎早已经看透了。有的时候想想,也许他们比哲人更加具有智慧,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想,连死亡都不思考,又怎么确定能过好这一生呢?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蒙田则是一个不断审视自我的人。
 
蒙田说:“哲学叫我们常把死亡放在眼前,要预先看到它,在它来到之前反省它,并且给我们一些规则,让我们的思想不至于伤害我们。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知道如何生活的话,就不应该再教我们如何去死了。”
 
显然,蒙田对死亡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去思考如何面对死亡,或说练习死亡,而是思考如何才能好好活着!
 
蒙田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终结,而不再像是他以前所想的那样,死亡是生命的目标。他说:“我们如果知道如何适当平静地生活,也会知道以同样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生命短暂,何苦去思考那些让人感到不安的事情呢?何不如把握好当下,认真地活好每一天。就像周国平所言:“浮生若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李白也曾写过“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的诗句)
 
蒙田是有宗教信仰的,他信仰天主教,但他认为人的理智和经验都不太可靠,他反对独断主义,也反对理性的过度膨胀。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最好能够根据传统,采取一种比较保守的态度,好好珍惜活着的时光,追求真理,品味人生。

-系列回顾-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五本经典随笔集,能提高你的人生境界!
外国现当代散文阅读鉴赏(一)
马振骋:蒙田的意大利之旅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绝不可错过的18部西方思想巨著
西方3大哲理散文,你需要的生活哲学全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