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晓铧:中国人应该告别过时的年龄观

2012-04-22 22:57:59

浏览 2479 次 | 评论 1 条

中国人需要告别过时的年龄观

王晓铧

多年前在工厂见习时,我的师傅曾不断想象退休后的快乐时光,仿佛无需劳作的他将进入天堂般的美境。然而,退休数月后,自愿回来的他却仿佛苍老了十岁。到了他原先上班的地方,老师傅立刻重操旧业,脸上露出了我们熟悉的微笑。
事实上,这位师傅是一群人的代表,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随着平均年龄的增加,许多退休者尚处于精力旺盛的中年阶段。为了打发退休后的时光,他们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做出扰民之举(如在小区中放声高歌、跳舞、打麻将)。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难以释放多余的生命能量,感到失落和沮丧。在我目前居住的小区,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经常对邻居诉苦:“早早就让人家退休,搞得我没事做!”每当被看作老人时,她都要自嘲一番。显然,对于她来说,能够工作的生活才谈得上幸福。
这个现象推动我反思当下流行的老龄化话题,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担忧老龄化者总是将某些人当作纯粹的消费者(如果不用“负担”这个难听的词),但大多数所谓的老年人还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他们像我的那位师傅一样,不但精力旺盛,而且渴望工作。这些人之所以被迫退休,是因为大量年轻人需要就业。他们倘若不走,职位就空不下来。这是后浪代替前浪的游戏,其存在本身就敞开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劳动力依然过剩。可是,担忧老龄化危机者预设的前提却是:随着平均年龄的增加,劳动力将出现极度短缺,“人口红利”将终结,年轻人将被迫养活更多的老者。这无疑与我们提到的事实矛盾。
老年人不是固定的群体,而是变化着的社会力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老的标准就有50(《论语?季氏》)、56(《资治通鉴?汉记一》)、60(《资治通鉴?陈纪十》)、70(孔子就持此论)等多种。其中,“七十曰老”是最常见的说法。有意思的是,现在国人普遍以60岁为老的标准。也就是说,较之古代的常规尺度,国人“老”的时间提前了10年。事实上,“七十曰老”的思路反倒更接近当下国际上的年龄观。现在,国际上通常称65岁以上者为老年人。可以预见,相关标准很有可能还将变化,现在的老年人或许就是未来的中年人。随着健康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能参与工作的年龄段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经合组织国家(OECD)的平均法定退休年龄是64岁。考虑到许多人退休后愿意继续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个体实际上可以工作的时间更多。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我曾在图书馆里见到7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所乘坐的旅游大巴则由一位65岁以上的男性驾驶。此类情况在经济发达国家极为常见。由于年长者普遍参加工作,年龄结构的变化并未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本2006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2660万,属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可是日本的经济仍然极为发达。显然,我们担忧的老龄化危机并未在日本出现。事实上,发达国家普遍将老龄化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认为它反映了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各种角度看,将老年人视为负担,无疑是过时之论。
在经济困窘的原始社会中,遗弃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曾是十分流行的传统。正是为了矫正这种残酷的习俗,倡导仁政的儒家大哲才提倡敬老的文明法则。即便如此,“扶老携幼”、“怜贫恤老”、“安老怀少”之类行为强调的依然是老人的弱势地位。甲骨文中的“老”字就像一个人头发散乱、手拄拐杖的样子,象征人进入衰弱之态。显然,对于尚能工作的当代年长者来说,这种传统观念已经不适用。譬如,“养吾老及人之老”本是个美德,但还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他们显然并非单纯是“养”的对象。过于强调年龄差距并非总是意味着尊敬,相反,它有时是歧视的一种手段。许多受制于传统观念者将人划分为“老”或“不老”两种,实际上是想建立“贵壮贱老”的等级制:年轻人高于老年人,应该享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如果实际“老年人”的行为不符合这个秩序,歧视之剑就会落在老年人身上(网络上流行许多涉及年龄歧视的话语就是证明)。正是为了遏制年龄歧视,美国于1967年出台了《反就业年龄歧视法》。欧盟也于近年通过类似法案。根据这些法案中的具体规定,招聘广告中出现年龄限制的字眼属于违法行为。这既表明社会道德的进步,又反映了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的紧张,更说明“老龄化危机”的前提只存在于想象中。真正的危机不是平均年龄的增加,而是观念和体制的落后。
在许多担忧“老龄化危机”的人眼里,“白发苍苍,摇篮空空”是个可怕的征兆,但实际情况恐怕恰好相反。2011年7月,世界人口达到70亿之多,我们这个星球已经人满为患,脆弱的生态体系越来越难以承受人口的迅速增长。如果继续追求高出生率,地球上的生命将会承受更多的苦难,末日论很可能不仅仅是传说。在这种情况下,渲染人口危机无疑极为荒唐。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生存环境早就高度恶化,不能再追求所谓的“人口红利”。国人应该改变年龄观念,尊重年长者工作的权利,创造各尽所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制度),以更富建设性的姿态迎接年龄结构的改变。当我们如此行动时,受益的将不仅是中国。

 

您可能也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耀辉:应对老龄化,中国需要哪些社会经济政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2017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图】
辽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老年人创业
健康变老:化银发危机为银色机遇
正视老龄化,善待老年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