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延安抗大的成立和在各地建立的分校
2007-06-08 08:24:30
黄平
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前身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保安建立。主要干部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迁往东北,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抗大总校有14个大队。大队长是团级干部。其在各地建立的分校情况为:
抗大第一分校:1938年12月,驻甘肃省庆阳地区的抗大第五大队和驻洛川地区抗大第六大队全部,驻延安地区抗大第三、第四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由陕北东渡黄河,于1939年2月到达太行山区,合编组建抗大第一分校,对外亦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何长工、周纯全、黄欧东、李培南、张雄、袁仲贤、阎捷三、张仁初、韦国清、孙继先、袁也烈、廖海光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1月,第一分校迁至山东省沂水,后转战于莒县、临沂、沐水、费城和江苏省赣榆等地办学。1943年3月缩编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抗大第一分校曾在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即现在临沂师范学院的前身。
抗大第二分校:1938年12月,以驻陕北蟠龙地区的抗大第七大队和驻瓦窑堡的抗大第一大队第一支队为基础,与抗大第二、第三、第四大队和陕北公学旬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各一部,合为抗大第二分校。陈伯钧、邵式平、孙毅、朱子向、赵凤岐、徐德操、袁子钦、李志民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学员分别由陕北和关中出发,于1939年2月到达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办学。9月又迁到韩信台和唐县、完县边界的神南村。1943年2月返回陕北绥德,并入抗大总校。抗大第二分校曾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现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
抗大第三分校: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陕北延安,以留在该地区的部分教职员和第一、第二、第五大队各一部为基础,组建抗大第3分校。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张振风、黄志勇、李国华、李逸民、庄田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八路军工程学校和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三分校。同年11月11日,第三分校改称军事学院。院长是徐向前。而三分校的俄文队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之一。
抗大第四分校:1940年3月,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华中派遣大队,合并组建抗大第四分校。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吴芝圃、张震、肖望东、方中铎、刘清明、李干辉、冯文华、陈锐霆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7月,该校隶属八路军第四纵队。翌年1月,隶属新四军第四师。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牺牲,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改名“雪枫军政大学”。后又相继改名为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现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抗大第五分校:1940年1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等部,合并组建抗大第五分校。陈毅、赖传珠、冯定、谢祥军、余立金、韩振纪等曾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该校扩编为“华中抗大总分校”。不久,抽调部分教员和干部,组建新的抗大第五分校,黄克诚、吴胜坤、张兴发、王信虎、唐克担任过分校领导。1942年底,部队精减,抗大第五分校停办。1944年夏,恢复抗大第五分校。日本投降后,该校改编为新四军苏北盐阜军分区独立旅。
抗大第六分校:1940年11月,抗大第四团大部、第一团一部和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合编组成抗大第六分校。刘忠、黄欧东、姚继鸣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4月,分校并入抗大总校。1943年初,以抗大总校返回陕北时留下的基本科第一、第二营为基础,从校直和各队抽调部分干部,组建新的抗大第六分校。徐深吉、袁子钦、胡汉标、张力雄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同年冬,该校一部改编为太行大队,抗大第六分校撤销。
抗大第七分校:1941年7月,以八路军第一二○师教导团为基础,组建抗大第七分校。周士第、徐文烈、喻楚杰、杨尚高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3年1月,第七分校西渡黄河,挺进陕西省绥德地区,并入抗大总校。3月,分校附设陆军中学南下陕西省合水县,编为抗大第七分校第一大队。不久,又组建第二、第三大队,恢复抗大第七分校领导机构。彭绍辉、张启龙、喻楚杰、杨尚高、康永和、方复生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6年11月,第七分校扩编为晋绥军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
抗大第八分校:1941年5月,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一部为基础,扩建抗大第八分校,隶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罗炳辉、冯文华、高志荣、刘毓标、刘述鲛等担任过校领导工作。1943年春,抗大华中总分校结束后,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加强充实第八分校。同年秋,分校缩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教导团。抗大第九分校:1942年5月,以抗大第五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九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一师。粟裕、刘季平、张崇文、杜屏、曹为情、谢云晖、刘亚奇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二、第十六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四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第十分校:1942年2月,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事学校为基础,组建抗大第十分校。李先念、任质斌、肖远久、郑绍文、余潜、杨焕民、冷新华、邝林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由于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湘赣军区部队较为分散,该校遂编成4个教导团分散办学。1945年9月,第十分校校部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旅部。在此之前,新四军第七师在安徽省无为县也组建抗大第十分校,谭希林、曾希圣、陈仁洪担任分校领导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分校改称新四军第七师随营学校。
抗大太岳分校: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岳分校,隶属八路军太岳军区。陈赓、赵征夫、李良汉、李茂之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组建抗大太行分校,隶属八路军太行军区。童国贵、彭宗珠、孟擎宇、李克林担任分校领导工作。1945年10月,太行分校与太岳分校和抗大总校一部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合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上图:延安抗大校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大十二所分校
抗大在晋东南(图)
袁子钦:兢兢业业抗大育英才
抗日军政大学(抗大)
革命熔炉‖抗大太岳分校
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居然有13位,1位总校校长,12位分校校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