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家张昌余:“七夕”太悲苦 不适宜作情人节|七夕|情人节

国学家张昌余:“七夕”太悲苦 不适宜作情人节


来源:华西都市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学家张昌余表示,古人过七夕花样很多,不像现在随大流

近几年,“七夕”似乎正在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渐渐被大众接受。但如今,许多“过节”已经随了大流,没什么新意。近日,国学家张昌余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类似现在的选美比赛遍地开花,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大”一些传统节日呢?如古时七夕投针应巧的习俗,为什么不可以做些发扬传承呢?这些其实都可以用现代形式重新演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七夕”太悲苦不宜作“情人节”

近几年,国内开始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但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不甚同意,并认为元宵才应是中国情人节的最佳选择。张昌余偏向于后者。

“七夕”似乎是一个悲苦的节日,牛郎织女分居两地,仅在七夕一天才能相见。“我们何必去打扰人家呢?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张昌余认为,爱情本身是美好的,而七夕含有一种凄苦色彩,反而是,元宵更符合于中国情人节。

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假面舞会并非从西方流传过来,在中国古代,每到元宵节,街上火树银花,就连深宫中不得外出的宫女都可以戴上面具外出参加舞会,舞会中遇到心仪的对象,可以随心表达。就连日常心有暗恋,不敢表达的年轻男女们,也因为有了面具的保护,也分外勇敢,说出深埋于心中的爱情。

怎么过七夕?古时过节花样多

七夕将至,送鲜花、看电影,吃烛光晚餐……传统情人节年轻人有着各种时尚流行的过法,不过在张昌余的眼中,古时人们过七夕的花样却是更丰富多彩,但这些习俗和爱情无关。

在古代判别一个女子能不能干,主要从穿针引线、织布绣花的技能来辨别。“穿针乞巧”是当时很重要的习俗。七巧之夜,少女们在月光下穿针,借助月光的光辉,“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在相同时间内,谁做得更快更好便取胜。

“喜蛛应巧”是另一种乞巧的方式。头天晚上捉一只喜蛛,用打孔的小盒子装起来,第二天看谁的蛛网圆润细密光滑,就得胜。当晚还会在庭院中备有瓜果,在月下祈福过后,如果瓜果上结下蜘蛛网则许愿能够得到应验”。

在张昌余看来,这些古时的过节方式比现在的有趣多了,他很看重这些被遗忘的民风民俗的重建。“现在选美比赛遍地开花,为什么不能举办一些传统的节日?如古时七夕投针应巧的习俗,也可以用现代形式重新演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过节随大流不应数典忘祖

张昌余说自己如今过节已经随了大流。现在很多国人喜欢跟风西方的情人节,就连他自己有时候也跟着孙子辈的孩子们过洋节,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千万不能数典忘祖。

在张昌余看来,中国的情人节不论定在七夕还是元宵,都有利于传统文化。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很注重自己历史和传统,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圆。中国人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比不过古代人过七夕活动花哨,现代人过情人节,无外乎一顿浪漫晚餐、一朵比平常的市场价格高出几倍的玫瑰花等。张昌余说,他与妻子过七夕也为妻子买上一束玫瑰花,但他不能告诉年轻人用怎么样的方式过七夕才是更好的,毕竟“更好”都是因人而异。

但如果年轻的情侣们要互赠礼物,须得考虑到合乎对方的心意,最重要的是两情相悦。“对方今年最缺什么,就送什么。”张昌余开玩笑说,那些苦恼于给男朋友送什么礼物的女孩们,可以送一根领带拴住他,或者送一条皮带围住他。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刘秋凤

实习记者李姗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有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
99% 的人不知道,七夕与 “中国情节人” 没有一丁点关系
传统节日里的女儿们
真正的中国传统情人节:不是七月初七,而是正月十五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