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人的欲望”

                    作者:蒋峰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诚然人的一生都是与欲望相伴随。本文就试述人的欲望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归结到底说人的欲望问题。人有基本的欲望:财欲、色欲、名欲、吃欲、睡欲。人的所作所为,首先得满足生存的需要。人要吃食物、人要穿衣、人要睡觉。只有这样人才有体力和精力,人才有劳动的能力。“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一切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等,都是人类欲望驱动后的结果。正是有了沟通的欲望,人类才发明了语言;正是有了探险的欲望,哥伦布才发现了新大陆;正是有了飞翔的欲望,地上的人才得以翱翔碧空;正是有了追求公平正义的欲望,人类才产生制度和法律;正是有传承文明的欲望,人类才有了学校教育的产生;正是有人类吃、穿、住、用的欲望,人类才有努力探索自然规律的愿望,才有科学技术的兴旺发达;正是有了依赖的欲望,孤独的人才组成家庭、构成整个社会. 马列导师说过:“人们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开国领袖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三个论述,都是在强调一个问题: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努力着。人们为了正当的欲望,为了前途,为了幸福,而努力奋斗,而努力工作。这种行为是必需的,是有价值的。是应当得到肯定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到国家的法律、政策、小到个人的决策,在很多时候都是围住一个“利”而作文章。

                                       

     有欲望,并不可怕,问题是把握好一个“度”。反观古今中外,一些人为了名利,出卖灵魂和良心者有之;贪污盗窃受贿者有之;抢劫抢夺者有之;各种违背法纪和道德者的人有之...... 有人丧尽天良、有人杀人放火、有人官黑一家......这些都是放纵欲望的表现。“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这句话说是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乐极生悲。“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这句话说明的人的贪婪招致灾难。“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这句话说明人的色欲重是会伤身短命的。明代有个皇帝叫朱常洛。即位之初,朱常洛也是有一番雄心壮志的,但是没想到登基大典才过去十天,朱常洛突然一病不起。《罪惟录》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国榷》记载:“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这么一看,朱常洛这一病,完全就是沉迷于美色,在朱常洛生命的最后几天,有臣子呈上了什么所谓的“仙丹”据说能保证皇上身体安康,结果朱常洛吃下仙丹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满打满算朱常洛当上皇帝其实只有二十八天,凑个整就是一个月,所以他又被称为“一月皇帝”。此个例子足够说明贪图色欲的害处。

   人的欲望,是一枚双刃剑,有其优点和缺点。利用得好,福及自己及家人,也会有益于社会。反之,会殃及自己及家人,也会有害于社会。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生的必修课。管理欲望有三种手段:计划、激励、控制。本文觉重认识控制人的欲望问题。首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修身养性的智慧。人要正确认识名与利、得与失、短期与长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也说过:“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北宋隐逸诗人林逋说过:“ 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说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人要有顺其自然的心态。李大钊同志说过:“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得失随缘、无欲则刚”。急功近利,贪图眼前之利,是人们的弱点。人要从长远方面、从大的方面、从整体的方面、从综合方面来认识事物。遇到困难,遇到逆境,此时要有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要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看到光明的未来。正如李白有诗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要有李白这样积极乐观的心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实际是说人得到的钱财,要符合事物的正当性,要符合法律。其次 要有意识地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苦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三句话说明:吃苦受累是人成长的有益因素。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无一不是在苦难中成长。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开国领袖在危境之中,指出革命的前途:“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悠然吟唱“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预言革命胜利的辉煌前景。这是何等的乐观豪迈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在重重难关之中,始终毫不气馁,信念坚定,头脑清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预见未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人们要以苦为乐,以苦为师,最终才会离苦得乐,自得其乐。从苦难中锻炼出来的人,通常会有意志坚强、信念坚定的优势。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会有较强的免疫力。再其次 人要积德行善,才能增福增慧。孟子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刘备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管仲说过:“善人者,人亦善之”。曾国藩说过:“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还有名言:“做善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之功德”。 这几句话说明人要多做好事。在树立正确观念的前提下,善有善报。一个人如果经常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就有了淡泊名利的心。就会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就会努力地节制自己的欲望。就会遵纪守法,凭劳动谋生,凭真才实学立足于社会。最后,人要向历史上的名人学习管理欲望的经验。明朝嘉靖年间,古老的麒麟县城,有一条六尺巷。为啥叫这个地名呢?说起来还有段有趣的传说哩。麒麟乡下有张、李两家,世代相好,他们挨肩在城内各买了五亩地皮,比着盖起新房来。可到打隔壁墙时,两家为了三分地基竟撕破了脸,为了不失面子和赌气各不相让,招惹得街坊邻居都来看热闹。

张家门里有在京城翰林院做官的,他们便想靠着权势把这墙基争到手,于是很快写了信去。不久,张翰林

张英来了回音,薄薄的信笺上写了一首短诗:

来信只为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看过诗后,觉得为这一墙的地皮,争争吵吵,也太意气用事了,于是本着诚意后退三尺,打起了自家院墙。李家见到张家这一举动,也为自家的言行懊悔不已,阖家一商量,也后让三尺,建了自家的院墙。两家各让三尺,中间便出了这条六尺巷道,过往的百姓没有不说好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礼让,需要大度,需要包容。这实际涉及人的欲望问题。名利究竟是一场空。当年秦始皇多么有权势、多么威风、多么有钱。这些名利只是暂时的。人要懂得幸福的本质。俗语说:“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说的也是知足宽心的道理。

    我们做人,要正确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既要利己,也要利人。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心灵大道-搜狐博客
终究都会死,人为什么还要活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活得这么难,因为理想还是欲望?
人的欲望浅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哪个更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