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体育摄影创作论[1]
      体育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我认为由以下三元构成:第一、审美构思;第二、审美表现;第三、审美共鸣。体育摄影创作的成功,三元不可或缺。探讨这三元的内涵,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确立体育摄影基础理论,指导体育摄影实践。
一、审美构思
体育摄影的审美构思,是一个不断发现体育运动本质美的过程。
艺术来自生活。尤其是体育摄影艺术,离开体育现场的真实,难以表现体育的本质美。因此,抓拍作为体育摄影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早已成为世界体育摄影界的共识。
然而,体育摄影需要现场抓拍,不等于可以取代创作的审美构思。“现场复印机”式的抓拍,导致作品缺乏个性,画面表现雷同化,这是创作认知上的迷失。
艺术不仅在于人表现了现实世界,还在于表现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感受。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中形成核心的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内心生活。”[2]体育摄影创作的审美构思,正是要求作者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体育运动中,去发现与众不同的体育美。
如何发现体育美?这是一个由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产生审美认识的过程。人的大脑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必须完成两项工作:一是获取外部世界的有关信息;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于体育摄影创作来说,作者一方面通过知觉——主要是视知觉——对体育运动进行感性观察;另一方面经过思维对体育运动进行理性认识。这里在语言表达上,知觉和思维好像是两个互不联系的领域。其实大脑内部的活动形态,知觉和思维是互为交织的:“知觉收集到的材料是事物的典型或概念(而非纯感性反映),它们才被思维所用;反过来,除非感性材料一直呈现在大脑中,否则它就失去了思考的对象。”[3]在这种知觉和思维互为交织所形成的“视觉思维”活动中,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理想由此而生。
体育摄影与创作客体不可分离,客体具有很强的现场瞬间性。你即使产生了审美理想,不等于体育现场能够出现。采用守株待兔式拍摄,结果往往只能叹息自己运气不佳,更不用说那种在比赛现场不动脑子的复印机式拍摄了。这就产生体育摄影创作的一个特点:它不但需要拍摄前的审美构思,还需要拍摄现场的审美构思。作者在比赛现场运用积极的视觉思维,才能产生“突然发现”,才能增强“预见”,才能捕捉住“偶遇”,从而在千变万化的体育比赛中把握到决定性瞬间。
谢尔盖·基弗林的《力的进发》,是一幅运用视觉思维进行审美构思的杰作。人们都拍摄过无数次举重比赛那几个周期性重复动作,而在基弗林镜头下,运动员那提铃发力而肌筋毕露的特写,动人心魄;力士这忘情的呼吼,更表现了人类向自身力量极限的强烈冲击。如果作者平日对举重没有独到的认识,在比赛现场没有敏锐的观察和迅捷的思维,这不同凡响之瞬靠运气能够拍摄出来吗?
灵感是艺术创作之魂。体育摄影的创作灵感,正是产生于作者视觉思维活动的长期积累,以及比赛现场视觉思维异常活跃的状态之中。如同运动员必须平日进行系统训练,比赛期间竞技状态调整至兴奋点,运动才华才会骤然勃发的道理一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表明,各种外界信号通过视觉传导,在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的“兴奋灶”,这些“兴奋灶”之间,能够产生“临时神经联系”。灵感的出现,是“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结果。”[4]因此,科学地认识和自觉地运用视觉思维,对于体育摄影创作的审美构思,具有莫大的指导价值。

二、审美表现

倘若说体育摄影的审美构思,在于对体育内在本质的不断认识,那么体育摄影的审美表现,则是对体育外在形式的不断探求。
与具有数万年历史的人类绘画比较,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摄影,在理论上始具雏形。摄影艺术的构图、光线、色调等造型手段,至今仍在借鉴古典主义绘画的法则。
绘画创作在画面的构图、光线和色调方面,作者用画笔便可以画出构思的表现。而体育摄影,离开体育现场纪实去追求严谨的构图,优美的光线和绚丽的色调,则是自欺欺人的摆拍做假,使创作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幼稚的炫耀。
摄影是作者通过照相机,对客观世界的立体形象进行全方位观察,从而根据各种拍摄点的不同透视效果来确定平面形象。因此,体育摄影的审美表现,首先在于角度的选择。
了解体育的摄影家,一般都熟悉各种运动项目的拍摄点,因为这种角度容易出现比较好的体育形象。其实,体育摄影真正的艺术创造,却是从不寻常的角度拍摄别人熟悉的体育形象,从而使画面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
根据艺术心理研究,人的机体有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在平衡的倾向。以体育摄影创作来说,人们往往遵循一个“简化”倾向——在比赛现场选择自己熟悉的拍摄点。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捕捉典型瞬间,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拍摄到较佳体育形象。然而,对“简化”倾向的依赖,往往造成创作理念的僵化,以及由此带来画面表现的陈旧和单一。因此,在体育摄影创作中,需要逆向追求“非简化”倾向,千方百计探求不寻常的角度表现,使画面产生新颖独特的形式意味。
你看瓦列里·朱法罗夫这幅《攀》,作者竟然自己也攀在悬崖,把拍摄角度选在刀削般的绝壁上,从登山者倒仰身腰顽强跨越的两腿空隙,抓取运动健儿奋力登攀的神态,以表现登山运动的艰险和人的无畏精神,画面可谓见所未见,非同凡响。
体育摄影审美表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相机快门速度的不同选择,使画面表现产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体育现场抓拍,把快门调至高速,凝固住体育形象在运动中的最优瞬间,这种不加修饰的画面自然逼真,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因而成为当今国际体育摄影的主流拍摄方法。然而体育现场抓拍,不仅仅是将相机速度调至1/1000秒。比如把快门调至1/30、1/15秒拍摄,主体清晰,富有动感变化;而将快门调至1/6、1/3秒、1秒甚至几秒,画面便产生各种以逼真的细节来表达梦境般朦胧的超现实景象,与其说这是摄影家创作的思维印象形态,不如说是人类视觉记忆的真实意象。这种视觉印象摄影,既是人对社会事物实质的视觉认知和记忆意象,又是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情感表达。它把抓拍的审美表现,从体育形象的白描式再现,拓展至新的情感意识领域,使摄影的表现艺术从二维扩展至多维,同样反映了体育本质的真实。
1989年全国体育摄影多奖赛,靳岷江的《扶摇凌霄》获构思奖一等奖。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评委也曾存在不同见解。当时我是“赞许派”,因为我认为作者用慢速拍摄跳高运动员飞越横竿所产生的虚形,反映了人们对体育健儿刻苦训练勇攀高峰,千百次飞越横竿的印象。虽然人物变形拍得不是很理想,但作者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因而值得鼓励。获奖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导向性,对摄影创新给予较高的审美评价,而非要求面面俱到,令作品失去个性似曾相识,这是评委的责任。
体育摄影的审美表现,还有画面主体的空间、位置、方向、色彩、光影的变化,各种拍摄手段与不同焦距镜头的整合运用等等。总而言之,体育摄影的表现形式无论怎样丰富,基本原则是与体育内容互为对应,巧妙结合,才符合人们对体育的审美感受,产生出类拔萃的作品。

三、审美共鸣

体育摄影创作,作者通过拍摄并制作成照片,只是进入审美构思和审美表现阶段。作品使欣赏者产生审美共鸣,在理论上才可以说进入体育摄影创作的完成阶段。
体育客体世界是体育摄影艺术创作之本,从艺术哲学探讨,创作中体现的是客体向主体的异化。经过主体创造,作品只保留客体的审美属性,而客体时间、空间存在已被否定。艺术创造的本身,最终目的不在主体,而是反作用于客体,实现对客体世界的回归。这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否定之否定。由此可见,体育摄影创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性质,还取决于观众。”[5]作品只有引起公众的体育审美情感共鸣,才能证明作者的个性审美对体育本质的把握,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显示出体育摄影的文化魅力。
多年来,我利用照相机构造与人的眼睛结构相似的原理,探索以各种快门慢速,有机结合横向、弧向、纵向和无焦点追随等手法,有针对性地拍摄各种不同特点的体育运动,产生一系列各有生面的“视觉印象”效果。这幅我用1/6秒拍摄的《狂飙》,以疾风流云般抽象的形式表现足球激战,以摄影艺术的超现实,反映了体育客体世界现实的本质美,是我获得中国体育摄影最高奖“五环金像奖”的20幅作品之一,得到我国体育摄影专业学术机构中国体育摄影学会对它的审美肯定。作品在一些群众性的摄影讲座和日常交往中,得到摄影爱好者和不少行外人士的喜爱,说明艺术从文化大雅走向社会大俗,在美学理论上其实是作品进入它的创作完成阶段——审美共鸣。
所谓“摄影名作”,是社会公众对它的欣赏;“不朽名作”,是历代公众对它的认同。倘若作者在独树一帜的创作追求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得到广泛的社会审美共鸣,自然成为大家。可见艺术家以作品“说话”:审美共鸣证明有的作品在社会方面,反映了时代的本质;有的作品在商业方面,体现了市场的效益;有的作品在文化方面,产生了陶冶生活的功能。在文化艺术界,作品只有产生审美共鸣,才赢得人们的敬重。
诚然,对于一些“先锋派”、争议不一的作品,或许作者的前卫理念不为当时、当代认可而为后世推崇;或许它始终未获欣赏而自然消失。这恰恰证明审美共鸣是创作的完成阶段,只不过有的作品创作完成的时空较长,有的作品没进入完成期而已。艺术创作源于社会生活,审美共鸣标志着艺术作品向生活本源的回归。
体育摄影创作的要旨:在审美构思与审美表现活跃的视觉思维中,作者显示出独创力;审美共鸣,则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社会验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反映了体育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
注释:
[1]本文获中国体育摄影学会评选全国体育摄影论文优秀奖“十佳”之一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3]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4]《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
[5]《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崇尚智慧的摄影空间 [http://563677428.qzone.qq.com]
《袁毅平摄影白话》
黄杨木雕艺术的个性创作
#飞哥谈影#你们扯不清的那些事,人家十年前就说明白了
巧浅析灵感的产生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