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韦神”退场,皆大欢喜
userphoto

2022.06.10 安徽

关注

互联网时代,每个热点都来去匆匆。这几天,朋友圈和热搜里终于看不到“韦神”的消息了。

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至于吗?韦神的热点过去了,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着急,听我慢慢说。这件事的确和我有关,但又远不止和我一个人有关。

“韦神”,究竟有多神?

韦东奕有多厉害?

想必即便不关注数学圈的你,也能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略闻一二。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竞赛中,获得满分金牌,并被保送北大;

毕业后,担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但他的走红,“最强大脑”只占据一半功劳,另一半则是因为他过于质朴的外貌和谈吐。

身为北大的助理教授,被记者偶遇时,他提着几个馒头和一个矿泉水瓶……这强烈的反差,让人瞬间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扫地僧”,技艺高深莫测却深藏不露。

从那以后,这个原本一直安安静静地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青年教师,成了喧嚣尘世里人皆所知的“韦神”。

他的父母是谁?他小时候在哪里上学?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韦神”的光环被不断放大,与他有关的传说也越来越神乎其神:

虽然英语不好,哈佛大学也愿意无条件邀请他;

6个博士团队几个月没解决的问题,被韦神轻轻松松就解决了,还不要钱,说太简单……

一时间,周围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个大神究竟有多神,短视频平台上也到处都是关于韦东奕的路人视角照片:

更有不少家长拿“韦神”来激励自家孩子:

“看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

但是很打脸的是,没过几天,韦神就亲自进行了辟谣:

他没帮6个博士解决什么问题,就连免试英语可以进哈佛也是假的。

随后发布消息的团队也出面道歉。这件事似乎就这样过去了,时至今日已经很少人谈及。但是,我总觉得还差点什么,尤其是当我想到有无数父母拿韦神去激励自家孩子,就更觉得这件事不能这么草草了之。

为什么那些团队会精心打造这么一个谣言?

为什么这个未经证实的谣言没有遭到过任何人的质疑?

为什么即便有质疑,也掀不起什么水花,直到最后韦东奕亲自下场辟谣?

作为教育行业公号主,常爸也算是新媒体从业者,这些年对媒体也有了不少了解,明白“流量”对于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重要性。

韦东奕的“神”,早已成了流量密码。

他的“神”,一半是事实,一半则是被有心人为了迎合人们对“学神”的崇拜刻意打造出来的。

从来没管过,孩子就考上了清北。

没上过补习班,门门功课都是第一!

运动、学习、活动,不管干啥都是NO.1。

……

这些声音,听上去是不是并不陌生?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不乏这些“轻轻松松”就取得成功的故事,故事里的“学霸”或者“学神”,总是带着些许传奇色彩和“天选之子”的味道。

至于他们的成功到底是不是毫不费力,却是鲜有人去考证的。

这些故事,如果只作为奇闻异事听听也就罢了。但作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榜样,就真的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了。

而且,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人们口中的天才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天才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孤品

单单谈论韦东奕有多成功,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没有借鉴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家庭条件上看,韦东奕的父母已经跑赢了绝大多数父母。他的父亲是山东建筑大学数学系教授,他的母亲是大学教师。书香门第,所以韦东奕本身就拥有优秀的基因和很好的学习环境。

而且韦东奕的确称得上是个“数学天才”。刚上小学那会儿,韦东奕就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在别的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候,他却忙着和父亲探讨数学问题。

他对数学的痴迷几乎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至于屡屡惹怒语文老师。

网上流传这么一个故事:

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周末在家写作业。写着写着,抬头看到一只青蛙正在一蹦一跳,然后他的作文里就有了这么一句话“那青蛙的运动轨迹,多么像双曲螺旋线……”。接着,韦东奕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证明这个理论。

一篇平平无常的作文,被他写成了“曲线螺旋线论证文”。

语文老师看到这篇文章时又生气又尴尬,生气韦东奕严重跑题,尴尬自己看不懂。从那以后每次布置作文,语文老师都会给他规定一个标题,并且明确要求“不能自由发挥”。

曾经看过一个教数学的老师说:“家长不要问我孩子是不是天才,问就是否定。”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真正的天才是藏不住的”。虽然一直都很低调,但韦东奕的数学天赋真正被众人所知还是到高中的时候。

15岁时,他参加山东省数学比赛获得第一名,参加第49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拿到满分金牌。

进入北大后,他参加国内水平最高的“丘成桐数学竞赛”,总共五个科目,他拿了4个科目的金牌。

经此一战,韦东奕直接被封神。但韦东奕的成长历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没什么参考意义。

因为绝大多数父母不会在孩子上一年级时就与其探讨数学定理的证明问题,更因为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能给孩子讲清楚深奥的数学定理;

并且绝大多数孩子也没有韦东奕的“天赋”,在数学上高超的领悟力是学不来的,只能是老天爷给的。

没有这两个硬件,就无从谈起今天的韦神。不仅仅是韦东奕,任何一个天才的成长对普通人来说都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常爸,你之前不是还鼓励要给孩子讲名人故事吗,名人里有好多都是天才啊!那我们跟他们学什么呢?”

这点说的没错,但是“讲名人故事”也是有讲究的。

他们是天才,更是努力的普通人

给孩子讲名人故事当然意义重大。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给孩子讲科学家艰苦奋斗的故事,可以激发孩子的自驱力,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成绩。

“展示出奋斗过程和应对策略”:这就是说,讲名人故事不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名人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要细致地给孩子讲解名人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怎么解决困难的过程。

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归因”。当孩子们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后,在自己遇到相同的困难时,会不自觉地想起名人的选择和坚持,相信自己也能战胜困难,培养成长型思维。

所以,给孩子讲名人故事一定要越具体、越细节,效果才能越好。重点不要放在名人取得的成就上,而应该放在这些人为了实现目标,克服了多大的困难,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上。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我为什么非常反对“神化”韦东奕了。

因为这种神化,突出的都是他的天赋、他的另类,而对他自己的努力只字不提,这对孩子来说,除了多一个八卦谈资增长猎奇心理之外,没有给他们提供任何成长的养分。

很多家长都曾不自觉地走入过这样的误区,一个孩子学习好,是因为他报的班多,他班上的老师负责任,他的爸妈是博士,他学东西一点就透,他投胎投得好……

可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韦东奕们有多努力呢?

他的同门曾经说过一件小事。韦东奕经常来他宿舍借书,有一次他借走了一本书叫《Ricci流与球定理》,约定三天后归还。三天后,韦东奕果然把书还了回来。同门就问了一句:“你是不是把后面的题都做完了?”韦东奕点了点头。

三天时间里不仅要看完艰涩难懂的数学理论书,还要完成后面的大量习题,这等勤奋和毅力,大概能想象了吧。

此外,韦东奕还是一个计划性非常强的人。从上小学的时候,他就会给自己规划每年学习多少个汉字、做多少数学题,并按时完成自己的计划。

韦东奕的老师这样评价他:

“东奕是一个拥有敏锐数学思维且极具有天分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之所以能被封神,天赋、努力缺一不可。忽略他的天赋空谈努力,那是不切实际;忽略他的努力,空谈天赋,那是以偏概全。

韦东奕当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习他的努力和坚韧,而我们作为家长,则应该学习他的父母,尽最大可能提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端正态度、勤奋自律。

自从韦东奕亲自辟谣后,很多人说这是韦神人设塌房了,但是我却被他的率真与坦诚深深打动。流量带来的巨大利益想必他很清楚,只是他不在乎,也不愿意附和。他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一瓶水、几个馒头、一盘炒土豆丝足矣。

对他来说,被神化不是光环而是困扰;对我们来说,讲述被神化的他,就是无意义的盲目崇拜。

想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习的动力,这当然好,但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一定要讲究方法、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榜样的奋斗历程上。

让孩子了解榜样的奋斗精神和内核,而不要被网络上的“天才论”裹挟和带偏,这样才能让韦东奕真正发挥榜样的作用。

韦神退场,客观看待韦东奕,对我们都是好事一桩。

最后我还想跟那些在北大蹲守着拿相机拍韦东奕一举一动的up主说一句,放过韦神吧,别再打扰他的生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年的高考数学题让天才韦东奕做, 多长时间能做完, 有人给出谜底
天才之外的天才:韦东奕 #韦东奕 #韦神
六个博士面对一个天才
“韦神”爆火:天才不常有,专注皆可得
终于知道韦东奕为什么那么厉害了,韦神你也要加油找媳妇了,完成父亲的心愿 #韦神 #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
北大数学大神有多强 #北大老师韦东奕出圈 #韦东奕 #北大数学大神手提馒头接受采访 #北大数学天才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