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神像(建议收藏),欢迎流通
老李聊痴男 2020-08-01 15:04:28

道教造像是指造于庙堂、石窟等地供道教信徒供奉的神像。道教起初是不供奉神像的,仅有神位或壁画。

大概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兴道教供奉神像,道教造像由于神灵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

武当山保存了一尊300多年的明末“金神像”,经专家鉴别竟是纸糊的。专家说,正因为古人开了这个玩笑,这尊纸糊神像比真金神像还“金贵”。

武当山文物局对紫霄大殿文物进行检查,在拍摸一尊玄天真武大帝金神像时,竟意外地听出了纸板的声音。经鉴别,这尊一直被以为是真金的神像,竟是鎏金纸糊神像。该神像高89厘米,宽26厘米,厚0.6厘米,内为空心且无支架支撑;神像面有情,目有神,衣褶清晰,线条流畅,丝毫看不出是纸糊的。历经300余年,其表面无脱落,内部也毫无损伤。

据了解,该神像为明末清初民间工艺品,利用白芨、菊花、桑皮等中药合成的防腐、防虫粘合剂,将棉纸粘在泥像上,然后镂空而成,工艺非常复杂,是迄今保存最完美、最早的纸糊神像。

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着肥大的道袍,为秀骨清像,用深直平梯式衣纹,线条匀称细密而凸起。

唐代以后,道教得到很大发展,造像活动也逐渐兴盛,根据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学思想,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模式、规范和艺术风格。

宋元时代,道教造像艺术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面部表情丰富,人物性格突出,衣纹洁简,刀法粗犷,不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工艺技巧,都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清以后,道教造像艺术进一步纯熟,但只是工丽有余而气魄不足,过于细腻而欠传神。

图为:大英博物馆藏明代三彩道教三清像元始天尊瓷像

图为:首都博物馆明代三彩元始天尊像

图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代老子像

图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唐代老子像

图为:铸铜老子像

图为:铸铜老子像

图为:清代德化白瓷文昌帝君像

收藏

举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组图:中国古代道教造像鉴赏
惊为天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型护法神像(图)
南山石刻之三清古洞
古代道教造像
道之形神:还能更悟元初妙,刻出从来无相身
道教神像(元帅第二篇)——道教美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