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传统服饰邮票〗欣赏
以中华服饰为主题,印制邮票1组,於民国74年8月1日即「第4届亚洲服饰学术会议」开幕前2日发行。是项邮票所采用之图案系承中华服饰学会理事长王宇清教授指导。


        唐贵妇花冠披帛纱衫:唐贵人,男女多簪花,妇女尤甚。或以绢制而簪,名日「花冠」。「披帛」是任选狭长彩丝织物,披肩为饰,后世的彩带舞,实导因於此。唐代妇女的服饰开放大胆,往往低肩露胸,有时轻纱一袭,尤有飘飘然临风飞去之感。

 


宋宫女半袖衫裙佩(巾分):中国古代贵妇是以长袍为礼服。唐代宫庭女官的常服新制行上衣下裙,外加袖长只到肘弯的短外衣,名日「半袖」。於是蔚然成风。宋、明仍仿行。或又肩加「披帛」,腰系带而带末双垂,中饰「玉器」,此更见其高贵轻盈。


元贵妇罟罟冠曳裾袍:贵妇高冠,此古代蒙古的习俗。贵妇长袍的后裾特长,扫地而行—同於中原,亦同於古代的欧洲,后随小使,随时捧持伺候。
 

明美妇褙子衫裙:唐代宫庭女官衫裙的风习,延及宋、明而形成普遍的常态。妇女往往外加长只到膝的风衣,其造形,自始中袖对襟,名曰「褙子」。亦颇见其高贵。

第二组

殷商贵妇虿尾黹纯衣:据出土殷代遗物及古文献显示:殷代妇女发形,一般是盘髻在顶,多用笄。贵妇有「虿(蝎)尾」型高髻,多施珠玉;衣有「黹纯」(绣花绲边),束带;穿翘尖鞋。后世周秦而下直至宋明,凡礼服多须束带绲边,殷商已开先河。


战国贵妇绲带绕襟衣:周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样发达,降至战国时期尤甚。当时贵妇服饰多华丽;顶施盘髻;而盘髻之制,殷已有之。本图案依据长沙楚墓出土物所作成:方领、右衽;绕襟、束带、绲边,皆当时传统服饰。窄袖和云文饰是楚文化的特色。


后汉皇后亲蚕服、朝服:后汉服制较简,皇后有两服,1是祭服,2是亲蚕和朝会兼用的蚕服,本图是后者。其造形是:方领、右衽;上衣、下裳;衣青裳缥浅蓝,分裁而又合缝为1,即所谓「深衣制」。「深衣」是男女、文武、贵贱通用的礼服之一。束带、佩玉;盘髻,插步摇;衣、棠皆无文饰。「步摇」是在发笄的底端加饰垂珠,举「步」行走时,垂珠自然「摇」动生姿,因名步摇。

魏晋贵妇蜚襳垂髾衣:魏晋妇女服饰渐多变化。晋人尚清谈,妇女的生活也每解放不羁,多有影响及於服饰。当时妇女的华贵服饰之一是外加短罩裙,裙内施以多条长形上阔下尖2等边三角形旗状彩织(或绣)的饰物,鳞次栉比,飘垂罩裙之下,其名日「髾」。又在两侧偏后各施1条长长的飘带,名曰「襳」。两者相映,飘飞随之,至若起步因风,更有御鹤振羽、翻浪飞云之貌。


第三组

清初,妇女仍著明代服饰,依旧盘髻在
汉妇衫裙顶,身服过膝长衫及长裙。此图服饰华丽而端庄,自是贵妇之仪容。



满清,以8色军旗组辖满籍及投附旗下旗妇旗装之军民,世俗因称满籍人为「旗人」,其妇人之所服,俗称「旗装」。本图所示为袍上加缺襟「马甲」,头饰「大拉翅」,内横「匾方」,加饰「花」及「流苏」,而足登「花盆鞋」。亦贵妇之服饰。


民国建立后,都市妇女渐多著袍,而通满式袍服  称「旗袍」,盖因此种袍领的造型,乃清初参酌古之「曲领」、「盘领」两者复合设计而成的「圆领」,是乃新制,故称「旗袍」。




民初通商大埠,妇女受新兴电影明星的
时装裙袄  影响,多喜著「流行」新装,民国10年前后,此种窄腰圆裾短袄,配以筒状长裙,曾风行一时。

前三组是女子服饰,后三组是男子服饰
第四组

据今出土殷商的遗物玉雕、俑等显示,高冠贵胄当时男性贵胄有高冠,上衣下裳,绲边,束带,垂韍。此乃历代传袭至宋、明高阶礼服的渊源史证。



本图是参照出土的战国时代遗物所绘,华服王侯 其人:高髻,上衣下裳,绣文华丽,「黹纯」,束带;而形貌瑰伟。这是战国前后当政王侯们的服饰景象之一。




史载:古之廷臣皆执「笏」。汉魏时代簪笔廷臣 的左右侍臣随附「簪笔」。笔或与笏同置於紫囊,入朝随身携带。晋制:三台、五省二品文官例簪「白笔」,其他王公皆不簪,加内侍乃簪。至此,簪笔只是作为高阶廷臣身分的表徵。




本图的冠上有线状物自后向前曲下垂穗垂笔官宦 ,其状奇特,此曲垂物,称为「垂笔」,系南北朝时北魏高官服饰之一。原来是从汉魏的「簪笔」制度演进而为晋代的「簪白笔」,往后更进一步,就演变成为这种「垂笔」的制度。




第五组

隋唐:「笼冠」,乃冠上之冠,制以漆纱笼冠曲领具服 ,兴於北魏,隋唐继之。「曲领」起於汉末魏初,附於朝服内衬的「单衣」领襟之前部,南北朝隋唐亦继行。正七品以上文官之所服,皆其时代的特色。「具服」即「朝服」,盖韍、佩、纷、绶等附饰皆一一「具」备。




「仆头」起於北周。当其时,武事仆头盘领衫袍 纷繁,冠制繁复不便。武帝特就一般巾帻改造雨作仆头;文职展脚,武职交脚,君臣尊卑通用。此后历代皆仿行。「盘领」衣仿自胡俗,第1纽扣施於右肩,右襟直线下降到底。或膝部施「襴」,是乃通制。腰束以「革呈」,内以革,外裹丝品,加饰玉片。起於曹魏,唐宋元明皆因袭为之。




「瓦楞帽」,金人元人所特有;制瓦楞帽辫线袄 以藤、蔑,或圆或方。「辫线袄」一名「腰绿袄」,盘领、窄袖,上下连身,下摆宽大而有密裥,腰际横缀润幅之「辫线」,因以为名。元代皇室仪卫人员之所服。颇便骑射驰聘。




「乌纱帽」,本唐宋后传之展脚襆
乌纱帽仙鹤补头。两脚形同蕉叶,乃五代人所变造,明人因之。明代创行「补」制,缀於百官的胸、背。因系另制而后附加,故名「补」。文官武官分别以鸟、兽文为饰,各有差等。本图为仙鹤,盖一品文官之服




第六组

冬朝冠蟒袍:远自虞舜时代,即以龙文用於官公服”饰的上衣。唐代开始有「龙袍」。元代臣僚只能用独角4爪。明代因称4爪龙衣为「蟒衣」,蟒袍自此始。清代袭用承传。本图为冬朝冠,袍型窄身削袖,满施云龙文,下摆饰以水文及条状彩文,名曰「立水」。






清夏朝冠补服:本图为清代臣僚朝祭的官服,内著蟒袍,外加「端罩」,其色青紫。前胸后背各加1块绣文,名日「补」,文官用鸟类,武官用兽类。夏朝冠,制以竹丝或藤丝。冠顶分别为红、蓝、白、金---铜质镀金4等。上项补制,始於明代,清代仿行。




清冬套衣公服:清代的蟒袍,或外加半长过膝的套衣,作为公服、朝服、祭服。套衣或青紫或近黑。冬季内加兽皮保暖,边缘溢露兽毛,俗称「出锋」。冠顶后系孔雀翎,名日「花翎」。






清便帽缺襟袍:清代官员多以「瓜皮帽」为便服。此帽创於明洪武朝,王子之所服,后官、民渐普用,清人仿行。清代的袍、挂、背心,以大襟(右衽)者为常服,马挂对襟者为礼服。或有就大襟之右下端截去1小块,以纽扣使与内小襟相连,名日「缺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服饰邮票
台湾中国古代服饰邮票
港澳台方寸中的中华传统服饰
澳门邮票 S107 文武官补服绣(第二组)
清代朝廷一致九品官员的服饰及顶戴花翎
包公可以穿“蟒袍”吗?不可以,并不是级别不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