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病”发作治疗竟无效,神经内科正确诊断救他一命!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易误诊,需警惕!


撰文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 唐伟

痴呆的病因很多,医生会想到变性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疾病、多发梗塞性痴呆、炎症性疾病、神经梅毒、脑炎等。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个辗转多家医院,最后发现竟与“肝病”相关的痴呆病例,下面请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唐伟主任,给大家进行解析。

病例介绍

 般情况

患者,男性,78岁。因“反应迟钝,失眠伴精神症状10天”入院。

 现病史


10天前患者出现反应迟钝、不与人交流、问话不答、整夜失症状,不听家人劝阻、不停躺下与坐起,偶有吵闹、哭泣、喊叫等精神症状,家属考虑精神疾病发作,遂至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诊断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因门诊检查肝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具体不详),转至肝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患者住院5天后肝功酶学好转,夜间精神症状仍较明显,难以入睡,给予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片2片口服,症状仍无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神经内科

 入院体检

扶入病房,皮肤巩膜黄染,计算力、判断力、定向力均减退。不能与人交流,答非所问,查体欠合作。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双手平举可见粗大震颤。双侧 Babinski征(-)。腹部无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

患者体格检查出现粗大震颤

 辅助检查

  • 血常规WBC 3.85×109/L, RBC 3.3×1012/L,Hb 108g/L,PLT 74×109/L

  • 生化:ALT 56U/L,AST 72U/L,ALT 90U/L。总胆红素55.0μmol/L,直接胆红素35μmol/L,总蛋白63g/L,白蛋白23 g/L,血氨105μmol/L(正常值18-72μmol/L)。

  • 乙肝表面抗原(+)。

  • 彩超示脾大,肝硬化表现

  • 头颅MRI示T1WI双侧基底节区、大脑脚高信号

  • 简易精神评定量表评分3分,MOCA量表5分。


图1 头MRI示T1WI显示双侧苍白球略高信号

图2 头MRI示T1WI双侧大脑脚略高信号

 诊断

  • 肝性脑病(前驱期)

  • 乙型肝炎肝后肝硬化

  • 肝功能失代偿期

  • 脾功能亢进

病例分析

1

为何诊断为肝性脑病?

2020中国肝硬化指南中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肝硬化病史;

有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2项异常;

排除其他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原因。

1、本患肝硬化诊断明确;

2、患者以认知功能下降伴精神症状起病,符合痴呆症候。痴呆依据发病可分为慢性痴呆与快速进展痴呆。本患病史10天,为快速进展痴呆,病呆可能病因为血管性、感染性、代谢性、中毒性。本患有乙型肝炎肝后肝硬化,应考虑代谢性因素,且头MRI T1WI双侧基底节区高信号;

3、2个认知功能量表均显示异常;

4、排除其它病因,可诊断肝性脑病。

2

肝性脑病早期识别很关键!


肝性脑病分期:

1期:即前驱期,患者有轻度的性格改变和精神异常,比如焦虑、淡漠、欣快激动、健忘等,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大多数正常。

2期:即昏迷前期,患者可表现为嗜睡、行为明显异常、言语不清、书写障碍等,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等神经系统体征,有扑翼样震颤,且脑电图有特征性的异常。

3期:即昏睡期,患者表现为昏睡,但可以唤醒,醒时尚能应答,常有神志不清或出现幻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等神经系统体征加重,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4期:即昏迷期,患者表现为昏迷,不能唤醒,由于该期患者不能合作而无法引出扑翼样震颤。浅昏迷时,仍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而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该期脑电图检查也明显异常。

肝性脑病3、4期临床诊断多无困难,而1、2期症状多不典型,易误诊。

本患者首发痴呆精神症状入院,家属否认严重肝病史,到精神专科治疗,患者的智能发生改变,表现为对时间、空间概念不清,不认人,吐字不清,颠三倒四,计算、计数能力下降,数字连接错误,为早期肝性脑病表现,而睡眠困难予以精神病药物,如氯硝西泮等长效安定类药,需警惕诱发肝昏迷。

以精神症状为唯一突出表现的肝性脑病临床中很难诊断,易被误诊为精神病。

凡遇到发病急、病程短、精神异常患者,一定要查肝功,问肝病史,查血氨,并进行头MRI检查,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性。肝病患者出现性格改变和精神异常,比如焦虑、淡漠、欣快激动、健忘等症状,要想到肝性脑病1期。
该患者诊断明确后,予以乳果糖减少肠道氨的吸收、予以谷氨酸促进体内氨的排泄及保肝治疗,本患再次转入肝病专科医院诊治,经保肝、降血氨治疗3天,血氨45μmol/L(正常值18-72μmol/L),患者夜间可以入睡,认知好转,可与家人交流,但仍反应迟钝。

2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包括氨代谢引起氨中毒,以及神经递质的变化和锰离子的神经毒性。其中氨代谢紊乱,引起氨中毒是肝性脑病主要发病机制。消化道是氨产生的主要部位,被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体循环,当肝衰竭时,肝脏对氨的代谢能力明显减退,本患血氨增多支持氨中毒学说。

游离的氨有毒性,能够透过血-脑屏障,会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对大脑功能产生抑制作用。锰离子具有神经毒性,可以与氨协同,来造成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抑制。

肝性脑病患者典型的头颅MR表现为T1WI相上双侧对称性苍白球高信号,更典型时,黑质、丘脑底核、顶盖和小脑齿状核出现较明显的T1高信号,T2WI或CT可均无相应表现。T1加权MRI表现被认为与锰的沉积有关,与正常人相比,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锰浓度增加了3倍。

总结

本患精神专科医生没有想到肝性脑病,转至肝病专科后,肝病专科亦未能识别1期肝性脑病,后转至综合医院神经内科,肝性脑病诊断清楚后,再次转至肝病专科医院。因对疾病认识不够,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如果转诊间出现肝昏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后果难以想象。医生的学习永远在路上,补充本学科相关知识、提高诊疗水平,多学科会诊,都是避免此类患者误诊的方法。

专家简介

唐伟 教授

  •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四科主任。

  • 学术兼职: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心理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精神病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委员,大连市医学会精神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教学20余年,具有扎实的神经病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学界平台网红讲师,单节课点击30万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主持省市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60篇,主编著作2部。

本文作者唐伟
责任编辑丨老豆芽

*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荷健康
肝性脊髓病的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的治疗
从共识到指南,陈煜教授解读肝性脑病诊疗新认识 | CLDW 2020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推荐意见
名不符实的轻微型肝性脑病——你的认识到位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