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失的明北京城(十二)
前门情思大碗茶


北京内城的正阳门箭楼,俗称前门,是咱老北京的象征。前门是个泛指,包括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到珠市口地区,是自明朝就兴旺发达的商业街,与鼓楼地安门商业街南北呼应,已有600年历史了。王府井商业街和西单商业街历史只有100来年。

要“上前门”(老北京人很少说“去前门”),就要“逛大栅栏”。
那时候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说来说去,都没离开前门大街那块风水宝地。

解放后,前门大街这些特点大部分都保留下来,还开设了好几家大服装店、百货商店。
前门大街北口东南角是北京开业最早的照相馆——大北照相馆,照相馆边上是前后门都可以进的金福德烤鸭店,一层是清真小吃。往前走是卖毛线毛衣针的亿兆百货商店,解放前可是北京一位大财主,长春堂药店也是他们家开的。再往前是都一处烧卖店、全聚德烤鸭店、力力餐厅,还有正明斋饽饽店、前门水果店,净是可口的好吃点。







西北角是“月盛斋”三层小楼,那里的酱牛肉全市有名,饿了上华北楼餐厅。往南进廊坊胡同去大栅栏,廊坊头条、二条、三条和门框胡同,商铺小吃店一家挨一家,最洋气的建筑当属劝业场三层商业楼,楼梯真宽,硬木楼梯扶手好像紫檀木似的。从南口六必居走出大栅栏,怎么也得半天功夫,这只是“逛大栅栏”,还不算进三家戏院一家立体电影院看戏、看杂技、看电影。
上世纪6070年代末,前门大街处于鼎盛期,与王府井、西单并誉为北京的三条“金街”。

70年代末在前门的西南角空地上,由前门街道干部尹盛喜带领十几个找不到工作的返城知青,搬张桌子,放几个保温桶,用几十个粗瓷碗,卖起了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为逛累了的客人们,消暑解渴。一时间生意兴隆,名声传遍了五湖四海。

海内外的华人都知道有“前门大碗茶”,九十年代的一首歌“情思前门楼子大碗茶”,更令千万海外华人心潮澎湃。如今,北京市劳模尹盛喜先生已过世了,他的“前门大碗茶集团公司”拥有了漂亮的经营大楼,资产过亿,虽然卖的是六十元一位的“盖碗茶”,但尹盛喜精神不死。
尹盛喜,1937年出生在前门外一家贫寒的匠师之家,祖籍山东济南肥城县小尹庄。匠人家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是这种底层的生活使得小盛喜融在了一个宽广无拘的生活场景之中,前门一带的庆乐宫、庆和园、三庆宫、广德楼、同乐轩等戏院是他最爱逗留的地方,看京剧、观曲艺、听说书、学戏操琴,润物细无声,儿时的这些经历使得他深深扎根在了蕴含着民族精魂的土壤之中。
高中毕业后的尹盛喜几番周折之后来到街道办事处,作为一名基层干部,1978年他对当时的大批知青返城找不到工作深有感触。于是他开始寻求解决身边待业青年问题的方法,他觉得这是他为国解忧、为民分愁的分内之事。
万事开头难。说来寒碜,当时刚刚创业时,他们经济十分拮据,买不起锅炉,就大家一起动手砌土灶支铁锅,他们甚至连买个茶桶的钱都没有,只好用一个大盆来取代。就这样,从找茶摊的铺子、批营业执照、砌茶灶、找茶桌茶椅到买茶缸茶碗,最初加入茶摊的7个知青,毕竟还缺少一些社会的历练,尹盛喜几乎全是事必躬亲,他以他的执着闯过了第一关。
1979年,尹盛喜辞去了街道办事处干部的公职,带领待业青年以两分钱大碗茶开始起家,其间沟沟坎坎大风大浪都一一闯过,现如今屹立在众人面前的是充满浓郁京味文化的“聚宝盆”——开办于1988年的老舍茶馆,营业面积2600多平方米,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在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在老舍茶馆饮清茶、品小吃、听京戏已成为北京文化旅游的一处别致风景。






20世纪80年代,民族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戏曲失去了艺术市场。许多老艺人、老演员多年无处演出。不练功,开始抽烟、喝酒,精神处于低迷状态。戏曲界知名艺人魏喜奎、孙书筠、马增蕙等人,也感到前途渺茫,感到“中国文化完了”。尹盛喜和他们闲谈,鼓励他们,保护好嗓子,不要灰心。于是尹盛喜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为这些艺术家建立起一个自己的舞台。他想出来一个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办法,想把自己的茶馆搭建成一个民族艺术的舞台。
尹盛喜的打算,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市领导来茶馆视察时,提议叫做“老舍茶馆”。因为老舍的《茶馆》就描写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也体现了茶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结合。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老舍夫人的赞同,老舍当年就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大社会的风情世态。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能撑得住,也是令人担心的一件大事。刚成立“老舍茶馆”就有人吹风说:“看着吧,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老舍茶馆肯定关门”。开始时,确实困难重重,台上是名角演出,台下大厅里冷冷清清,尹盛喜亲自去压阵,有时让员工来捧场。当时除了日常开支,还要给演员报酬。许多演员提出不要演出费。就这样,硬扛了3年,老舍茶馆和演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民族文化处于低谷的形势下,能提供一个戏曲演出的舞台,许多演员主动提出,就是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演下去。靠大家捧场,演出了许多优秀的节目,像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蕙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等精彩节目,还选择搭配了京剧、大鼓、双簧、民乐、时调、相声。又添加了杂技、魔术、快板、滚灯,整场演出京味浓郁,一些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不断在老舍茶馆亮相,逐渐引起媒体的关注。
老舍茶馆从低谷经过几年亏损,几年持平,终于开始赢利了。2000年,达到了600万元的销售额。
尹盛喜,以文化为切入点,从京味十足的传统文化上做文章,把老舍茶馆经营得有声有色,不仅有茶叶定货会在这里举办,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和海外华人。中央领导人接见外国首脑,有50多位光顾了老舍茶馆,把老舍茶馆作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推荐给外国人。能吃、能听、能看,活灵活现的传统文化广告,在传媒的作用下,“老舍茶馆热”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老舍茶馆也成了旅行社喜欢光顾的地方。
尹盛喜靠卖二分钱的大碗茶起家,创办了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之后,“尹头儿”贷款1000元,带领20多名待业青年在前门大街摆起了茶摊,经过3年的努力,赢利达200多万元,并拥有了百货、服装、珠宝玉器等14个营业部,职工达到了500余人。
尹盛喜2003630日因病突然去世,终年66岁。尹盛喜骨灰于20031015日葬入北京天寿园的方舟园内。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中国北方最为流行,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闻名遐迩,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习命名的。
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什刹海海沿上、各个城门脸儿附近、十里天桥一带,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头或是小孩,挑子前头是个短嘴儿绿釉的大瓦壶,后头篮子里放几个粗瓷碗,还挎着俩小板凳儿。一边走一边吆喝。碰上了买卖,摆上板凳就开张。这种茶摊现在在旅游区常能见着。树荫底下,支张小桌,摆几个小凳,玻璃杯里早就晾好了茶水,上边还都盖着盖儿,透着那么干净,那么凉快。顾客来了,一口气能喝下好几杯去。
北京茶馆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时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园、茶馆,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当年的茶客里边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满、蒙、汉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统一中国的时候所依靠的军事力量,政府为了保证随时都有足够的兵源,不准闲散的八旗子弟离开八旗自谋生路,他们只能依靠朝廷发给的粮饷度日,这就是所谓的铁杆庄稼。战争结束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十来万人守在北京,无所事事,只能是游手好闲,提笼架鸟,走狗斗鸡,浪荡度日。茶馆是这些人一天也离不开的地方。
当然上茶馆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馆是个公共的社交场所,是各类社会信息聚集和传播的地方,这一点和国外的咖啡馆其实是一样的。茶客们在这儿评茶、论鸟、拉家常、讲时事;会朋友,谈买卖,一坐就是半天,花钱不多,收获不少。有些茶馆为了招徕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评书,添上京戏,茶馆又成了娱乐场所。北京城有名的广和、天乐、同乐等大戏园子,早先都是茶园。
北京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据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场形式与之相适应。
第一种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满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门在外,不管是出差,还是逛公园、逛商店,走得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碰上卖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气。这种喝法儿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第二种喝法,喝的是个讲究。讲究茶叶、讲究水,讲究茶具,更讲究怎么个沏法、怎么个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叶店,花茶、绿茶、乌龙茶,云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砖茶,什么样的茶都买的着。因为喝的是讲究,一般的茶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买了茶叶,回到家里头自个儿细斟细品去。
现在北京城里已经出现了好几家专门讲究茶艺的茶馆。不管您是喝中国茶,喝外国茶,不管您怎么讲究,都能满足你。不过,既然是讲究,价钱很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约上几个朋友,作为一种高档的文化享受。
其实大多数北京人喝起茶来,既不象第二种那么讲究,也不象第一种那么将就。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北京人总能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茶文化来。只要有口饭吃,肯定得弄壶高末喝。还真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的老作法,早清儿起来先得闷上壶茶,一直等到喝满足了,这才能吃了早点,出门上班去。所以当年北京城里才能出了茶馆这个行业,而且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扬名天下。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这首歌由词作家阎肃作词,作曲家姚明作曲,并由歌唱家杭天琪演唱(李谷一也演唱过),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歌词如下: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它饱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
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欲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
叫一声杏儿豆腐,京味儿真美,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茶。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现如今新前门商业街“开街了”,咱怎么也得逛一逛。从前门地铁站站出来进入五牌楼。前门商业街比以前敞快了,没有了机动车,成了步行街。可是多一半商店关门成了摆设。仅有几家开张商店里的商品没了“北京味儿”,就连“全聚德”“一条龙”“老正兴”“都一处”的价码也都变得怪的离谱,专蒙外地游客。
逛到步行街南口,瞧瞧咱北京城最早的会馆大戏楼,什么时候变成“刘老根乡村大舞台”啦,后面是“本山私人会所”?戏楼里唱的是打情卖俏贫嘴滑舌的二人转,据说要代替国粹京剧占领世界大舞台。我的妈啊,赶快“打的”逃离前门大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年40人 | 一碗茶的40年江湖
老舍茶馆名扬天下……《前门情思大碗茶》
北京的“大碗儿茶”--吕长鸣
北京的茶馆 - 中华文化
茶回文是什么?不可不知妙趣横生的茶回文
秋访老舍茶馆||王均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