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老北京的“中药店”

眼下,中医、中药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中药骗人”、“中医坑人”等咒骂声不绝于耳,而且骂得最凶的,恰恰都是中国人。甚至不少中国人一提起“中药”或“中医”,竟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诚然,一些国人的“骂”有各种原因,其中确实有一些所谓“中医”不钻研医技、不负责任、甚至视生命如儿戏;一些中药的药效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起不到效用;加之在某些“托儿”,乃至某些媒体的煽惑下,一些打着“中医”旗号行骗的骗子层出不穷,为害很大,等等。所以那些“骂”,并不是没有因由的乱骂。但是也希望那些骂主儿,骂归骂,千万不要断然否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医和中药,不要以偏概全,义气用事。试想,如果中医没本事儿,昔日那些伺候历代皇帝的太医,岂不是个个全落个满门抄斩吗!前不久逝世的那位国医,曾应邀到某个国家为其总统治疗疑难病症,不是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吗!为此,该领导人特赠厚礼致谢,等等。你总不能说历代皇帝包庇“骗子”,那个国家领导人特邀“骗子”看病吧!本人不想掺和进这些争论,只是凭个人经历和记忆,回忆并说说昔日老北京那些传统“中药店”,希望能给一些国人起点儿“镇静剂”作用!我也要说一句,中医、西医都是治病救人的优秀医术,各有长处、各有特点,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要因为个别医生或个别失误的案例,就轻易否定全盘。所以本文介绍那些传统的中药店,并没有丝毫贬低西医的意图,只是使今人不要忘记这中药店的传统荣耀。

多少年来,在老北京乃至天津等地,都有大量的“中药店”。特别是北京、天津两地的大部分中药店的字号都带“堂”字,如北京的同仁堂、万全堂、千芝堂等,天津的达仁堂等。每家中药店起的字号都有其一定的含意。

旧时,老北京城里的这些传统中药店,在门面两旁都竖着高悬两块约一丈多长的长方形长匾,左右分别刻着上下对联,那对联虽不同,但都凸显着药店的商德和商风。门前上方悬挂着由名人书写的店名匾额,一般是黑匾金字,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店堂后,一般药店的迎面墙壁上方也悬挂着一块黑色刻着金字的木匾,上面写着该店字号,与门外的牌匾内外呼应。

几乎每家中药店内部的布置都是古色古香,标志着传承经营理念和传统特色。迎面墙前放着高大的木质药柜,药柜里有上百个装着草药的抽屉,那些抽屉大小基本一致,但是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表面之分,但绝大部分是正方形表面的抽屉。那每个抽屉的表面都写着或刻着所装草药的药名儿,使人们进店就一目了然。有些药店的两侧墙前,也摆放有药柜,那是较大的药店。药柜前面不远处,摆放着又长又宽的大柜台。台面儿上放着压药方的“镇尺”、称药的“戥子”、计算药费的大算盘。柜台两头各有一个铜质的捣药“臼子”,柜台上方吊着捆绑药包的一捆捆“纸绳儿”,柜台下方有包装纸等必备工具。所以一切摆设和装备都显齐全和有序。

中药店负责抓药的师傅和伙计,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和挑选的。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那些抓药的伙计即便周围有什么动静,都要保持气定神闲、临危不乱,为的是不能抓错药坑害顾客。所以那时候师傅们抓药都非常认真仔细,从首先核对药方、查看剂量、发现疑点、是否对症等所有环节一一把关、一丝不苟。然后才开始按方抓药、算账、收费。为严格责任制,所抓药方上最后要盖上药店的店章、药剂师要签名。这样既保证药店信誉,也要对病人负责。

您再看看现在的药店和医院药房,各个环节是否连贯都让人怀疑,先计价、再交费、然后交方后等待取药。那中药店的伙计,尤其是女抓药的,有的一边抓药一边互相开玩笑、耍骨头,甭说气定神闲,连起码的稳重劲儿都没有!一次,我外孙女在某知名中药店请一位所谓坐堂“名医”看病后,旁边柜台开始抓药。亏得我太太懂医,最后过去一查看,马上提出疑义,因为有一位药抓错了!

昔日中药店的汤剂打包儿也很讲究。伙计们先将每一味药包成小扁包儿,在大的包装纸上面相互叠放摆成下大、上小的“金字塔”形状,然后用大包装纸整体包起;再将药方叠成长方形,用药人的名字朝上,铺放在“金字塔”尖型的药包儿上面,然后用从柜台上方吊着的纸绳儿(用牛皮纸条捻成的)捆扎包装,这是单剂药。如果是两剂药或两剂以上的药,那就要将双剂“金字塔”形药包儿相对捆扎,捆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双“金字塔”形药包儿,这样捆扎既整齐又显得吉利。至于将每单味儿药包装,有诸多好处,便于顾客回家打开包儿查验。这些都充分体现药店的经营道德和服务宗旨。

药柜的木头架格儿里,还摆放一些带盖儿的青花瓷罐瓶,罐瓶内放有贵重的丸散膏丹。药柜外的一边放着长椅或长凳,为看病或抓药的顾客坐下歇息。因为一般中药店里都有“坐堂”的中医为病人把脉看病,所以中药店里的顾客看病和抓药的都有,有些人就在药店直接看病和抓药。那坐堂中医所用的桌椅,也是古色古香的传统家具式样。

无论是坐堂看病的中医师,还是抓药的药剂师或伙计,都经过学习或拜师学艺,一句话,就是“都懂行”。就拿中药店收徒来讲,程序非常严格,要有人推荐和担保;学徒要品德端正、有一定文化基础、能吃苦受累。而且这些学徒要经过几年培训,才能“上岗”,所以对各种中药,各个环节的技术都了如指掌。因为谁不负责任出了差错,不仅砸了自己饭碗,也毁了中药店的声誉和生意。

昔日的中药店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没有乱七八糟内容的广告,更不会有淫秽下流的图片或像妇女用具这类实物广告。那些中药店无论规模大小,都凸显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气氛。店家视店堂面积的大小和环境布局,一般都在某面墙上挂着硬木镜框,镜框了或镶嵌着名人字画,或镶嵌店规、店训等,既使顾客便于监督店内员工是否守规守训,又使店堂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我小时候起,有点儿头疼脑热,一般到附近中药店请坐堂中医师看病,基本都是手到病除。如我所住胡同南边100多米远的某个胡同内,有一家小规模的中药店,里面有一位姓曹的坐堂中医。一次我请他把脉,他把脉后立刻说出我的病症,开了三剂中草药,告诉我这药吃完病就好了。结果,我刚吃了两剂药,那病症全没了。“文化大革命”后,不少中药店恢复了中医坐堂行医。这个阶段的坐堂医生您可千万别小看,可谓“藏龙卧虎。如在西单北大街西侧两家相距不远的中药店内,分别有两位坐堂中医,一是著名的“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弟子姚国栋先生;一是孔伯华先生之子。上世纪80年代初,我母亲患肝病,中西医院都让我母亲住院,并告知病危要求做好“后事”准备。经人介绍,我和我母亲请姚国栋先生看病。吃了姚先生几十剂中草药后,适逢我们单位组织去颐和园春游,我母亲坚持去颐和园(单位允许带家属),结果那天我母亲从北门进入颐和园后,登山到西边的“石舫”,又经长廊走到颐和园正门,仍精力充沛,一点儿不觉得累。后来我母亲又和我们一起生活20多年,直到2003年逝世,也就是说,这个被医院判“死刑”的患者,经姚大夫治疗后,又生活了20多年。所以,我诚恳地奉劝那些咬牙切齿骂中医的朋友,说话要留有余地,不是中医不好,现在是“好中医”太少!我曾接触不少名医,从来没听见一个自吹自擂,其旁边更没有肉麻吹捧他们的“托儿”或“二小”!

给我印象最深、最好的,是昔日中药店对顾客(患者)的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我看到不少中药店药剂师对来买中成药的客人,首先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曾服过什么药、有何不良反应等。如果客人所买的药不对症,他们会帮助纠正;如果对症,才卖给客人。没有不负责任、只为赚钱地推销价格昂贵的药,更不错卖给客人。对于有毒性的药,他们管理更严格,不符合手续证明绝对不卖!这些真应该值得现在一些医药商店的员工好好学习!至于药店24小时都有值班卖药的做法,不详细说了。

一次,      我到王府井大街某知名中药店买一味中成药,药店员工说不知道这药。我非常奇怪,明明前两年还在出售的药,怎么一下子就消失了?怎么多个中药店的员工都说不知道曾有这味药。本人略懂中医知识,所以对此百思不解。还有一次我到某中西药店买一种我常用的治疗皮炎的中药,明明那药就在旁边柜台放着,可是卖药的服务员非“推荐”我买一种价格翻几倍的中药膏,我极其反感!因为那种新药根本不对症。

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希望我们现在的中医师、中药店职工,应切记那些传统中药店的医师、药剂师的那种钻研药性、药理等,掌握基本知识,练出深厚功底的刻苦精神;真正遵循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不强行推销贵药、更不卖假药、不昧良心,以诚信、认真、负责的经营态度待客,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时期的中药铺,竟然有这么多好宝贝
中医坐堂二十年
典范吴语讲述:吴门医派的撒手锏
从中药店到中医馆:大夫方子开得再好,药不好也治不了病
侥幸而已
药师误抓剧毒药全城大寻人 食0.3克以上可致人死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