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倒座房”轶事-- 老骥伏枥

*老北京杂谈

“倒座房”轶事

所谓“倒座房”,其实就是南房,老北京人也称其“倒坐房”那位问啦,为什么南房要称作“倒座房”而不直接称“南房”呢?要让我说,这就是传统习俗和等级制度所致。在北京城,不管是四合院也好,还是普通的大小院儿也好,老北京人都称呼北房为“正房”,也认为住房是“北为上”。正房,是一个院子的“中心”,坐北朝南、采光度好。与之相反的,就是坐南朝北的南房,那阳光几乎永远照不进屋内。既然南房与正房位置座向恰好相反,您总不能称其“反房”吧,所以不知哪位高人提出了“倒座房”这个词儿,要不怎么说什么地方都有高人呢!

在四合院,倒座房是院子最南端的那排房子,昔日的二进或三进以上的四合院,倒座房一般作为客房或由下人(佣人)居住。至于普通院子里的倒座房,谁住谁不住,还真有诸多说辞和讲究,反正就过去来说,一般人家是决不会让家庭中的长者住进倒座房,至尊长者必须住体面讲究的北房。

倒座房的外墙一般都临街,而且面向南,按说倒座房采光不好,应该在外墙开个小窗户,以在中午迎接那直射的阳光,可是我不明白的是,据我观察很少有倒座房外墙开窗户的。

“倒座房”这个词儿,现在很少有人说了,特别是大部分平房都拆迁了,估计随着老北京的平房大院,尤其是那些四合院的逐步消逝乃至彻底消逝,这“倒座房”一词儿也就作废啦!

说起倒座房的住户或主人的身份,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其中不乏凸显中华民族“百义孝为先”等优秀美德。我从小儿粗略观察,记忆中那些大杂院倒座房的住户,一般以生活条件贫困者居多,大概是图房租便宜吧。我的一些住在三进四合院的亲友,在解放后一般也把那些倒座房首先租给客户,很少有出租正房而自家人住倒座房的。我印象中曾经去过的一些普通院子,其中也包括讲究的院子,对住在倒座房的人的安排,还真令我感动。如我家的一个朋友住在一个不是四合院但却很气派的院子里。那院子走进街门是一个有东、西房的长条形院子,住的都是租房户。院子的东南角是一个有着门楼和院门的里院住房,里面有北房和倒座房,住的是一户大户人家,我发现住在北房的是这户人家的爷爷辈儿老人;住在倒座房的是这对老夫妇的长子,可见这长子的孝心和对弟弟妹妹谦让的美德。

这座院子里与街门相对的,又是一扇左上角安装电门铃儿的、平时院门关闭的小院儿。那小院儿住着祖孙三代一家人,主人与我家私交甚好。这是一座只有北房和南房的小院儿,那对儿中年夫妇(主人)住在倒座房里,男主人的父母两位老人则住正房,孙辈儿,即那对儿中年夫妇的独子在外地上大学,所以这院子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一个“孝”字。通过我与他们接触,感受到这对儿中年夫妇非常孝顺老人,尤其是我称其为“大爷”的中年男主人,是个精通日语的知识分子,他身上很多品德对我影响很大。他教子严格、嫉恶如仇、为人正派、热心助人,对我的成长特别关心。记得我考初中时,估计录取通知该下达了,这位大爷几乎每天盯着送信的邮递员,他关心的是我能否考上第一志愿——北京二中。而我的通知恰恰是他接到的,当这位大爷把通知书交给我母亲时,显见他非常激动,当着我的面儿,一个劲儿地激动地说:“我们少爷考上二中了!”并且勉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倒座房的一些住户,有些是“落难”的名人,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人从豪宅搬进这倒座房,真是命运的大起大落。但是我佩服这些人那种顺其自然、安然处之的心态和度量。有关部门一些人心理真是极其阴暗!“文化大革命”中,一对儿名人老夫妇落难,有关部门的个别负责人,不仅不同情老人,而且给这两位80岁以上的老人“准备”了一套特殊的“倒座房”,就是把一个大院的门洞儿用砖砌一堵墙,墙上开个小门儿,再把那原街门拆掉,用砖砌“死”,使之成为一堵墙!这对儿老夫妇就在这阴暗、潮湿、憋闷、终年不见阳光、连个窗户都没有的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倒座房”里生活了近20年!

说倒座房也凸显了人类阴暗的心理,除了上述提到的那对儿老夫妇遭遇的例子外,有些大户人家,当家中某个成员落难后,即便他们所住的大院儿是这位落难之人挣下的家业,但是后来的当家人却把这落难之人挤兑到倒座房居住!真是世态炎凉、落井下石呀!而出现在亲人中,更显人情的冷漠!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家庭的独门独户住户,虽然是亲人住在一起,但是也体现善恶的交战。我们胡同里有一户大户人家,哥哥把亲弟弟一家安排到外院儿的两间倒座房居住;自己全家则住着里院儿北、东、西三面住房。虽然内外院儿只隔着一个敞开的圆拱门,但平时这亲兄弟却犹如陌路人。到了那“文化大革命”时期,哥哥家被红卫兵抄家并遣返到农村。事后获知,告发或干脆说是以莫须有罪名举报这哥哥的,恰恰是他这位住在倒座房的亲弟弟!几间倒座房成了弟兄反目为仇的导火线!

独门独户家庭的倒座房分配,有些凸显了这个家庭的和睦、长者的慈爱和宽厚等品德。如我的一个同学全家住在一个类似四合院的院子里,他的老奶奶非坚持自己住倒座房,让自己的儿子夫妇住北房,孙子、孙女分别住东西房。儿子夫妇的北房共三大间,中间的屋子是客厅,两侧分别是卧室和书房,因为儿子工作需要应酬多,上门的客人多,这是老太太为儿子着想呀;孙子住两间东房、孙女住两间西房。儿子夫妇和孙辈儿非常尊敬老人,给老人居住的倒座房布置得很漂亮,一个孙女主动和奶奶住在一起(老爷爷已经去世),一家人独住一个院儿,其乐融融。

倒座房也有少数在外墙开窗户的,我们胡同的10号院儿的三间倒座房,每个屋子的外墙都有一个长方形小窗户,窗户外还装有铁栅栏。“文化大革命”以后,有些住在倒座房的住户,向房管所提出开窗户要求,基本得到满足。也有大胆的、会瓦工手艺的倒座房住户,干脆自己在外墙凿开一个窗户,房管所倒是也没干涉。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几乎各个平房大院的居民都开始乱搭乱建,把各个院子的布局搞得乱七八糟,弄得正房不像正房,倒座房也不显得档次低了,北京城住户的住房规矩差不多全打破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合院,团团圆圆才是家
聊聊老北京胡同与四合院
文史博览:话说北京典型的民居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京味文化的建筑之美
原来“上厕所”、“下厨房”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要叫“上厕所、下厨房”?(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