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关”推恩众建”典故

  汉武帝时,推行「推恩众建」,诸侯国土更小,行政权直接由朝廷行使,这是汉走上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过程。

  相关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

  1.《汉书‧中山靖王传》:「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强,欲稍侵削,数奏暴其恶。」诸侯王国经景帝时代的整顿,实力大为削弱,但它们的领土依然相当广阔,武帝厅从主父偃的计策,于元朔二年颁布所谓「推恩之令」,准许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嫡子之外的诸子,这一来,诸侯王国愈分愈小,大都小于一郡了。

  2.其事在元朔二年,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3.主父偃的这个建议,其实是贾谊众建诸侯之遗意。而从此汉代的诸侯,遂永不为患,此诚分解封建势力一至微妙之方法也。又王国所有官员皆由中央朝廷派遣,诸侯王不得擅自任命官吏,然后中央集权之基础乃大定。

  4.贾谊「众建」之策乃是向汉文帝建议,写在他的〈治安策〉中,贾谊对于诸侯的建议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其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意思是想要天下治理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文帝直到十六年(西元前164年),齐国诸侯死了,将其国分为六国;又将曾经叛乱的淮南国分为三国。

  5.对于列侯,武帝也不放过,常借微罪把他们废掉。

  注:景帝时,吴王刘濞对中央的反抗,已趋明朗。晁错建议对诸侯采行强硬的削地政策,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意思是诸侯国迟早会反,削地迫使他们仓猝发难,战争反易解决,若等各国准备妥善,局面便难收拾。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削掉楚国、赵国、胶西国的一些地,又要削吴国会稽、豫章二郡,于是吴王约好胶西、楚、赵、济南、淄川、胶东各国造反,以诛讨晁错为号召。景帝不愿战事扩大,遂诛晁错,但未止住叛变。七国之乱后来由周亚夫将军平定。

  更正:

  1.武帝厅从主父偃的计策→武帝听从主父偃的计策

  5.列侯对中央,有「献酎金」助祭高庙之制。武帝一朝,列侯因酎金成色恶劣或斤两不足而夺爵的,单元鼎五年就有106人,武帝时代因无后与友最被除国的便有126人。侯王的大量被黜,解除了诗行中央集权的后顾之忧。

  6.贾谊在〈治安策〉中痛陈诸侯尾大不掉之势,必将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燃).殃祸之变,未知所移。」贾谊认为兵不血刃的解决之道乃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借着诸子皆可分封,削弱诸侯势力,最后「衣食租税与富人无异」,这是釜底抽薪的妙招。主父偃的「推恩」只是新瓶装旧酒,推恩者推广圣上之恩泽也。

  更正:

  6.同姓袭是迹而→同姓袭是迹而动

  网路上讨论「推恩众建」的文章多只提贾谊的〈治安策〉,却罕见讨论《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的一段建议,从各种利害角度分析,也明白指出晁错激烈削地的办法行不通,权衡各种策略的利弊得失后,提出「推恩众建」的计策,比贾谊的看法更深入更实际,就是这番建议打动了汉武帝,所以主父偃的计策才是汉武帝实施「推恩众建」的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国之乱”:大汉王朝的危局与新生
从“七王之乱”入手,来聊聊汉武帝为何要颁布“推恩令”
千古阳谋推恩令:削你,不需要你的同意
此人为汉武帝灭掉三个诸侯王,还选卫子夫为皇后,却被灭九族
推恩令被称为第一阳谋,中山靖王有120个子孙,汉武帝如何处理?
谈谈贾谊、晁错和主父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