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吸引》讲书稿

  

​她原本恐惧与人交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像科学家那样研究人际交往,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公布研究结果,大获好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她发展出了一套人际相处公式。

关于本书

今天这本书汇总了瓦妮莎·爱德华兹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核心内容

第一,5分钟内,该如何引起他人的兴趣,开启沟通?

第二,5个小时中,该怎样与人深度交流,构建信任关系?

第三,5天的相处中,如何与人结成同盟?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张铂镭。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吸引》,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

说起交流,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从跟朋友寒暄两句,到跟老板沟通升职加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沟通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们每天的功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的沟通仅仅是无意识地顺着感觉走。而当我们遇到不熟悉的情形,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沟通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自己无法有效把握局面。

比如一个人平时在朋友面前能说会道,但是等到了一个正式的餐会上,可能就突然变成了一个“社恐”。再比如,一个人在线上聊天滔滔不绝,但是在线下和人约会,他可能就只会尬聊。

这是因为这些人情商低,不会聊天吗?不是。他们平时和人交往并没有问题。问题是他们缺乏一些应对不熟悉情况的具体技巧。有些人对技巧心存警惕,以为技巧都是套路,会伤害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但其实,技巧并不局限于那些拙劣的话术。好的技巧可以丰富我们人际交往中的选择,在我们想要传情达意的时候,提供更恰当的方式。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场合,也可以拥有一定的掌控感。今天这本书,可能会更新不少人对于沟通技巧的认识。

这本书的作者瓦妮莎·爱德华兹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社恐。她说自己在进校门之前,甚至会焦虑到身上长荨麻疹。但是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像一名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人际交往。她基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行为的相关研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并且把研究结果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这些内容大获好评,于是她又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试验规模,去不断地测试、调整和完善社交技巧。现在,她和她的团队研发出来的课程,已经在美国影响了数百万学生,她自己也在《赫芬顿邮报》《福布斯杂志》上开设专栏。今天这本书,就是瓦妮莎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汇总。

我读完这本书后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我们可以将这本书看作是我们社交工具箱的一份升级指南。它可以升级一些我们已经掌握的老方法,比如我们都知道,要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因此这本书为我们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提供了三个改进的方向。除了升级已有的印象,这本书还可以帮助我们关注到一些之前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方面,并且提供更加细节的解决方案。掌握了这本书里提供的方法,我们会像是更新了一身装备的大侠,行走江湖,更加游刃有余。

接下来,我会按照三个场景来为你介绍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第一个场景,我们来看看,在5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如何引起他人的兴趣,开始一段愉快的沟通?第二个场景,我们把时间拉长到5个小时,这时我们可以怎样更加深入地交流,构建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最后第三个场景,我们把时限延长到5天,看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建立同盟?

第一部分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一次5分钟的沟通。不少人听到5分钟心里会犯嘀咕,觉得5分钟有点短了,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初次遇见一个人,从互相打招呼自我介绍,到稍微寒暄几句,一般聊天就是几分钟。虽然很多聚会和饭局持续的时间很长,但是能够和对方私下说上话,建立关系,关键可能就看这几分钟。

五分钟的沟通目标应该是什么?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那就是,为对方设计一次体验。

体验的设计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很多书里给出的答案可能是设计一段开场白,但是本书作者认为,更专业的做法是从场地开始布置控制点。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在反复练习之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也都可以施展得开,但是如果身处自己不舒服的主场,我们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努力去克服环境带来的阻力。如果一个人喜欢安静地深度聊天,那么相比人来人往的公园,他熟悉的咖啡厅更合适。 所以在我们受到邀请的时候,我们关注一下这个聚会定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会让我们状态极好的主场?是不好不坏的中立场所?还是会极大消耗我们能量的环境?只要在这一步就开始有所取舍,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定的控制感。

等我们做好了选择,去赴约了,作者提醒我们,在同一个场所内,还有不同区域的讲究。比如我们现在参加一个活动,希望去结交新朋友。那么我们在门口签完到了以后,应该去会场的哪个区域呢?签到的区域可能就不太合适,往往来这里的人都还没搞清楚状况,在这里搭话,对方很可能会显得有点心不在焉。而如果我们直接往里走,去寻找熟人,这可能也有问题,因为一旦和熟人聊开了,我们就很难有机会去认识新朋友了。作者推荐,我们可以去饮料区碰碰运气。在这里,大家往往手里都端了杯饮料,不急着走,甚至有不少人一个人待在那里,还会觉得有点尴尬。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然地展开一段谈话。作者将适合开展谈话的区域称为“社交甜点”,我们去参加活动,应该去寻找,这个场合下的社交甜点,是哪一片区域。在这里开始沟通,我们会事半功倍。

既然选好了区域,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开始沟通了呢?不着急,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就会极大地影响对方的判断。我们需要管理一下对方心目中的第一印象。这是让我们穿戴得体,笑出自信吗?如果我们这么想,就把第一印象理解得太浅了。

作者解释说,人与人初次互动的短暂时间里,会不自觉地在对方身上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你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是赢家还是输家?跟我是盟友还是敌人?我们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其实就是在回答对方潜意识里的这三个问题。

如何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呢?书里提到了一个特别小的细节,那就是露出手来。作者说,我们会不自觉关注对方的双手,这可能和我们漫长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存机制有关系。你想,在采集狩猎时代,一个陌生人来拜访我们,他手里是否拿着长矛和石头,是可能影响我们生死的。露出两手就是在给对方交底,告诉对方,我们没有威胁。

我们不仅要露出手来,还要和对方郑重地握手。不是招手、击掌、碰拳,而是握手。作者解释说,因为人在肌肤接触时身体会释放催产素,让人产生链接感,更容易信任对方。在对方判断我们是敌是友的时候,这个身体变化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感到紧张,手会忍不住出汗,那么我们可以在拿饮料的时候,在杯子外面再包一层纸巾,这样就可以保持手的干爽。在握手的时候手心的朝向也有讲究。从非语言的角度来说,手心朝上表示顺从和臣服,所以如果我们的手压低,迫使对方手心朝上,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给对方传达“我们双方是平等的”,那么我们在握手的时候,就要保持手垂直,不要向上也不要向下翻。而如果我们想要表示谦虚,在握手的时候,手心稍稍向上,会更好一些。

那如何现显示我们有赢家的气场呢?关键是看身体语言。赢家的典型行为是尽可能地用身体占据更多的空间,比如叉腰这个姿势,就是典型的赢家姿势。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自觉地缩回去,或者低头玩手机,会呈现一种处于弱势的姿势。如果我们既不想弱势也不想过于跋扈,作者推荐一种“开放性姿势”:双肩自然下垂,目视前方,下巴略微抬起,手臂下垂,手臂和身体之间留一定的空隙,双手暴露在外。这样的姿势就在传递一种不卑不亢的信号。

那如何表达我们的善意,让对方相信我们是一个潜在的盟友呢?关键是保证眼神交流。作者认为,在大多数文化里,如果想要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保证谈话中60%到70%的时间里,双方有眼神交流,并且眼神尽量不要越过对方的脑袋去观察他们背后的环境。

总结一下,握手、站姿和眼神交流,这是我们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控制点。作者给这三招打包取了个名字,叫三重攻势。这名字听上简直像是打仗的兵法。作者说即使一个人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也可以运用这三重攻势,也就是握手、站姿和眼神交流,为自己打开局面。

如果这一步进展顺利,我们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顺势继续下去了。而继续推进的关键,就是要记住,我们不是在交代信息,而是设计体验。

我们需要尽力确保对方有好的体验,有兴趣去和我们聊。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下我们的问题,去激发对方表达的欲望。比如我们问对方一句“你好吗?”一般情况下,对方可能就会下意识地说,挺好的。这天儿就聊死了。如果我们问“你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开心的事?”对方可能都会更愿意多说两句。

那我们怎么去激发对方表达的欲望呢?不同的人感兴趣的内容都不一样,看上去我们有无穷无尽的话题可供选择。但作者认为,这里面有一个话题,是几乎所有人都感兴趣的,那就是他们自己。引导对方谈论自己,这个方向安全好用,如果我们拿不准,就可以往这个方面引导。虽然说是引导,但是并不需要特别刻意,可以顺势而为。比如我们聊天途中注意到对方有一个很别致的钱包,我们就可以问:“我注意到你的钱包是手工编织的,这是你做的吗?”你看,这很自然地就可以引导到对方身上。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我们问到点上了,我们是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对方眼睛亮了,开始说话的兴致来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适当回应就可以了。

有的人会担心,一直让对方滔滔不绝,那我们岂不是没有机会突出自己了?因此他们在谈话过程中,总是想提出点不同意见,来刷一波存在感。但作者认为,在这样的谈话过程中,找相同可能会比找不同更容易让对方记住你,并且心生好感。

如何找到和对方的共同点呢?我们首先可以想想人,比如有没有什么共同好友?在我们和对方说话之前,他有没有和谁说过话?除了人,我们还可以想想背景,我们和对方是在某个聚会上相遇的,那这是个什么聚会?顺着我们相遇的背景,也很可能找到可以继续深化下去的线索。此外,我们还可以看看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都养猫,或者都喜欢读书。顺着这些思路,我们就能自然地发现我们和对方的共同点。

如果我们抓住了一个共同点,不要随便放它过去,让聊天变成泛泛的闲聊,甚至是没有油盐的尬聊。我们可以顺势去挖掘更深的内容,比如在一次聊天中,我们发现两边的共同点是都在创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着问,为什么决定要创业呢?对方可能回答,希望自己不想给别人打工,希望自己的工作时间自由灵活。我们又可以抓住喜欢自由这个点接着问,每次询问,都可能挖掘出更多的线索,更多的信息,有可能发现我们双方更多的联系。

这样一来,这场为期5分钟的沟通,就可能变成一场令人愉快的体验。而我们也都知道,如果一次体验最后可以迎来一次高潮,会让人格外印象深刻,那么有没有什么小技巧可以为这次5分钟的愉快谈话设计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结尾呢?作者认为有一个思路,那就是,我们可以尝试为对方提供支持与帮助。

比如对方刚来这座城市,我们可以为他们推荐好吃的当地餐馆;对方在纠结某个问题,而我们可以介绍一个了解情况的朋友提供帮助;或者对方喜欢看戏,我们可以约着下次一起去看某位名家的演出。这样提供支持与帮助,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与对方的关系。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么这次为期5分钟的沟通,就可以完美收官了。

第二部分

那如果不是5分钟,而是5个小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你看,5个小时,这可以是我们去约会,和一个人共进晚餐,一直聊到饭店打烊。也可以是在一个下午,和朋友见面,一起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还可以是拿着啤酒,吃着烤串,两个人从晚上一直聊到天蒙蒙亮。

5个小时可比5分钟要宽裕得多了。要知道,很多人根本聊不到5个小时,就没有话说了。这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该追求一个怎样的目标呢?作者认为,5个小时,足够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并且尝试去构建一段稳定的关系,而背后的关键,是完成一次交换。

这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家乌利尔·G·弗拉提出的一种理论。弗拉认为,所有人际交互实际上都是一种交易。如果交易可以达成,关系就可以建立。很多人听到交易这个词会感到很不舒服,觉得这样的关系特别功利。不过弗拉这里提到的交易,可不仅仅是交换信息、物品、金钱和权力,还有一些我们普遍认为无价的东西,比如关心、支持、赞美、接纳,也属于交换的资源。因此,这里说的交换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的利益交换,而更接近在关系中双方可以各取所需。弗拉将人们交换的资源分成了6大类,分别是爱、地位、金钱、物品、信息和服务。 别的几样资源我们都比较好理解,这个服务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解释说,服务是指我们平时给予他人的支持、关心和温暖。在关系当中,这是一种关键的资源。

需求的错配可能会导致矛盾乃至冲突。比如一个员工想找老板谈薪水,但老板只是在谈论两个人的友谊和公司的理想,那么员工可能就会觉得非常难受。因为一边需要的是金钱,而另一边给的只是一些口头的鼓励,也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个孩子希望爸爸陪他玩,但是爸爸只会给钱,那么孩子也很难幸福。因为孩子需要的是来自爸爸的情感支持与陪伴,也就是爱与服务,但是爸爸只是提供了金钱。

说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种交换的特殊之处了,关系中的交换并不是双方明码标价的交换。有时候参与的一方甚至不确定自己需要什么。究竟对方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回应他,如何达成交换,达成什么交换,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摸清一个人真正的需要呢?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去观察一个人说话时的微表情。人在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时,脸上会短暂地出现相应的面部表情,这种表情是人不由自主的反应,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所以科学家一般认为,微表情传达的情绪信息,要比一个人说的内容更加可靠。比如我们和朋友谈论他老板的时候,他嘴里说的是自己很尊敬老板,但是说之前右侧的嘴角不自觉地快速向上提了一下。那么他很可能并不真的那么尊敬自己的老板,因为这个微表情传递的信息是轻蔑和不屑。至于具体有哪些微表情,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得到听书栏目里也解读了相关的内容,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找来听听。作者在书里给了一个简便的判断方式,那就是如果你发现对方不自觉地做出了某个表情,你可以也试着模仿一下。通常,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个表情所传递的情绪,进而感受对方的内心状态。

我们除了可以关注对方的微表情,还可以观察他具体做了些什么,从中归纳出对方看重的东西。前面提到,在关系中我们交换的资源只有六种:爱、服务、地位、金钱、物品和信息。比如一个同事,他比较八卦,也会经常约饭局去了解各种动态,那么他要的资源很可能是信息;一个同事很喜欢去争抢公司里最舒服的工位和停车位,公司发福利的时候他都特别开心,每次出门旅游,也会给大家带旅游的纪念品,那么他看重的很可能就是物品。

这个办法不仅可以用在同事朋友身上,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观察我们自己。有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是有误差的。比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赚到很多很多的钱。但是通过回溯自己的过往,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努力工作,但是自己最开心的时候并不是涨工资,而是自己被其他人崇拜和尊敬的那个瞬间。那么他最核心的诉求可能不是钱,而是地位。

如果我们明确了对方的核心需求,那么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有的放矢了。让我们假设这么一个场景,一个人被家里安排去相亲,结果他对相亲对象一见钟情,觉得对方特别好。他想在接下来吃饭的这段时间里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好有后续发展。按照这个人自己的感觉走,他可能会忍不住把自己吹上天。但是按照作者提到的这个方式,他在聊天中慢慢了解到,对方的核心诉求是服务,同时对物品也很有好感。那么他就可以在聊天的时候,更多地去同情对方的不幸遭遇,支持她的选择,不断认可她的价值。在某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还可以再送上一份有仪式感的礼物。这样的努力方向,更容易帮助双方建立关系。

第三部分

如果我们在这5个小时里相谈甚欢,我们就需要去经营更深入的关系。最后这个部分,我们就来看看,如果时间进一步延长,从5个小时延长到5天,交流应该如何开展?作者认为,当时间进一步延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逐渐进入了长期关系的领域。长期关系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经营一个同盟。

什么是一个同盟呢?就是不是你和我,而是我们。这样的转变首先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分享秘密。一件事之所以会成为秘密,往往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不想为人所知的脆弱的一面。一些人对分享自己的脆弱心怀抵触,觉得这样会让自己出糗,拉低自己的形象。作者说,其实人群中的大多数人压根儿不会注意到,人们之所以如此抵触分享秘密,往往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下意识觉得大家都在关注他。而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指出,人们暴露脆弱的一面甚至会收获更多人的喜爱,因为错误让他们显得更具有人性。

当然这也不是要求我们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我剖析啊,暴露脆弱的程度有深有浅。书里推荐了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小技巧,那就是请对方帮个小忙。

这个方法可以追溯到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是一个书迷,据说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政治家收藏了一本珍贵的图书,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过去,询问自己是否可以借阅这本书。对方答应了。富兰克林读完书后归还了这本书,并且还在这本书中附上了一封自己的感谢信。之后富兰克林发现,这个政治家对他的态度变得更加友好,会议上听他发言时也更加专心。因此,这个现象也被称为“富兰克林现象”。

作者说,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最常见也最有效的应用,就是向别人寻求建议了。这件事说起来很平常,我们平时都在做。但仔细想想,其实寻求建议真是沟通的万能钥匙。我们在寻求建议时,其实在柔软地示弱,承认我们知识上存在欠缺。问题抛过去的时候,会给对方意外和刺激,让对方愿意开口说下去。不仅如此,对方在结合自己经验回答问题的时候,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对方真正需要的绝佳窗口,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回答,更好地看到他是谁,他怎样思考问题。所以当我们拿不准沟通应该如何继续下去的时候,请教都是一个好选择。

只是作者也提醒我们,不要为了请教而请教,去问一些自己其实不需要的建议。按照自己真实的需求,诚实地暴露自己的脆弱。在收到对方的帮助后也要记得真诚地表达感谢,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建议的重视,最好也能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建议如何帮到了我们的行动与生活。这样的关系,才是真实的。

结语

好,到这里,《吸引》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就差不多为你介绍完了。让我们来稍微总结一下。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一系列在沟通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用得上的方法和工具。在5分钟的沟通场景中,我们的目标是设计一次体验,对此我们需要选择沟通的场地,设计第一印象,并且争取对方在和我们沟通的过程中充满表达的欲望,拥有良好的感觉。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我们和对方的共识。在最后,我们最好可以为对方提供支持与帮助,让这场体验完满。当时间延长到5个小时,我们的目标是和对方构建稳定的关系,这其中的关键,是完成一次资源交换。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明确对方真实的需要,我们可以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和对方平时的行为。而如果我们有5天的时间,我们可以尝试和对方往长期关系推进,目标是和对方一起经营一个同盟。要让不同的人变成同盟,关键是要拉近彼此的距离,分享秘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具体到生活中,我们可以请人给我们帮个小忙,或者向人请教。这本书中还说到了许多切实好用的社交小工具,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读读原书。

最后,我想跟你聊聊我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挺好奇的,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一个启发,那就是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道理去提供解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工具去应对生活。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在更精细的地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一个大道理无法告诉我们那么多的答案。比如我们都知道要与人为善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未必可以帮我们和同事聊八卦,和老板谈工作,和伴侣聊人生,和孩子聊梦想。因此,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升级我们的工具箱,用更多的方法、工具和技巧去争取生活中腾挪的空间。成长不仅意味着看到更宽广的天地,更意味着在更精细的颗粒度下生活。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张铂镭

转述:徐惟杰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吸引:与人成功交流的科学》:真正厉害的人,朋友圈是三天可见
与人相处之道
你必须要掌握的人际交往法则
读书笔记——《别独自用餐》基思.法拉奇
人际交往中,究竟如何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脉是麻烦出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