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坛大师沈从文是如何追上美女 才女张兆和的?


1923年的夏天,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孤身从湘西来到了北平。和现在很多选择北漂的年轻人一样,他的心中怀揣着一丝迷茫,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更重要的,则是对过去混沌生活的一种决绝。
 
用他自己的话说,二十岁之前,生命是沉睡着的。在人生的浪涛里沉浮,不曾想到自主,也无从自主。
 
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略带迷茫的年轻人,未来会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存在,这个年轻人,叫沈从文。
 
 
01
 
一说起大师,我们的脑海中第一时间勾勒出的必然是白衣如雪,温文尔雅的儒生形象。不过沈从文这个大师似乎有些非主流。
 
他的人生,是从湘西当兵开始的!
 
1917年,年仅15岁的沈从文参加了湘西靖国联军,在今后的五年时间,他一直在湘、川、黔边境徘徊。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当兵可是一个相当有危险系数的工作,那些军阀们自然也没兴趣给这些今天还在肩上明天就不知道飞到哪去的脑袋瓜子里面灌进太多知识,所以这段时间,沈从文的学业也就耽搁了下来。
 
他的学历,定格在了自己家乡小学四年级这个数字上。而学历问题,也成了他日后被人攻讦的重要点。
 
军阀手下的军队,不像现在的军队那样军纪严明,兵匪一家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在沈先生日后一篇名为《土匪吃鱼》的文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土匪绑架一个“肉票”之后,会给被绑架的人端上一盘鱼,看这个人吃鱼时候的反应。
 
如果你从鱼背上下筷子,这种人会立刻被送下山去。原因很简单,这是个穷人,没吃过鱼,送你一顿饭,就当是做善事了。
 
如果你先吃鱼肚子上的肉,那这个人多半家里有点钱,关上几天,家里人送钱过来,也就放了。
 
如果先吃鱼眼睛,很明显,这就是财主家的人,鱼肉已经吃腻了,专门找刁钻的位置下嘴,这种人必须狠狠地敲诈一笔。
 
如此‘内行’才知道的规矩,也不知道沈先生是怎么了解的。不过鉴于当年他所在的环境鱼龙混杂,也就不奇怪了。
 
可能是上天对这个年轻人多有几分眷顾,因为多少有些文采,而且学历领先全军一大截(在当时的军队中,小学四年级的学历绝对是高素质人才),沈先生被“湘西王”陈渠珍所赏识,调到了军部,当了一个类似于文秘的差事。
 
而这个陈渠珍也是个附庸风雅的人,于是,在几年文秘生涯中,沈从文有幸读了不少古书。
 
在当地人眼中,沈从文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在湘西那个地头,已经算是年少有为的优质男青年,嫁女儿的首选,十里八村媒婆紧盯着的VIP客户。
 
可沈从文自己却不满意。
 
沈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历来不大相信权力,我不欢喜,我也没有能力争,我总觉得智慧这东西比权力重要。
 
在这个时候,五四运动的余波传到了湘西,受到感召的沈从文决定,离开湘西,去北平,去那个五四运动发源地。
 
不过和许多北漂的年轻人一样,沈从文面临了很多的困难。
 
最初的他,是准备当一个普通学生的,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但是未被录取。
 
毕竟一个小学毕业的人,再怎么惊才艳艳,直接考大学也实在是玄幻了点。
 
上学未果的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寻求着其他学习的方法。而这个时候的北京大学,允许年轻人自由旁听,这也就给了沈从文一个学习的机遇。
 
精神世界虽然得到了满足,可空荡荡的肚皮却又将他拉扯到了残酷的现实面前来。从陈渠珍那里‘辞职’之后,沈从文成了一个彻底的无业游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没日没夜地伏案写作,以换取一点稿费。
 
只是由于他刚刚小学毕业,写出的文章甚至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成问题,所以他的投稿屡屡碰壁。
 
直到两年多之后,他才以“休芸芸”的笔名在《晨报》的副刊上发表了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02
 
从此之后,沈从文的事业终于开始走上正轨,开启了他文坛大师的人生。
 
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他最初的作品只能算是习作,他只想把他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在纸上。
 
而正是因为这份朴实,以及他笔下牧歌式的湘西,如同一缕清新的风吹向了混沌的都市。
 
在此之后,沈从文接连发表了一百七十多篇文章,在文坛之中也算是初露峥嵘。
 
只不过由于他的笔名“休芸芸”实在是有些女性化,所以还闹出了一个误会。
 
在北平的时候,沈从文认识了一位同乡的文学女青年,丁玲,两个人关系很好,也有着不少共同话题。
 
1925年时,丁玲上学无望,处境窘迫,可能是有点不好意思向同乡求助,毕竟这个时候的沈从文也刚刚从食不果腹的情况中走出来。所以,她思考再三,决定向当时已经声名赫赫的鲁迅求助。
 
信的内容大概是说自己一个女人在北平如何困难,希望他能够找一个能够吃饭的地方。
 
这封信本身也没什么,只是倒霉就倒霉在这个时间点上。
 
当时北大一个名叫“欧阳兰”的男生凭借着自己十分迷惑性的名字,以及一些略带暗示性的行为,蒙骗了一大票男编辑,让自己的作品得以呈现在报纸之上。
 
而这位女装大佬也曾经向鲁迅写信求助,在鲁迅收到丁玲的信时,那个叫欧阳兰的家伙刚刚被揭穿。
 
被蒙骗了一次的鲁迅看到这封信,立刻起了警觉,便托几个朋友帮忙打听一下。
 
结果这一打听不要紧,鲁迅的朋友说,这个字迹他很熟悉,不过这个人是个男的啊!
 
当时丁玲和沈从文的书写方式以及涂抹勾勒的方式很相似,所以鲁迅的这位朋友就将丁玲的信,当成了沈从文的恶作剧。
 
好啊,你个沈从文,看着浓眉大眼的,没想到你居然也喜欢女装!
 
自以为得知“真相”的鲁迅非常愤慨,把账算在了沈从文的脑袋上,对沈先生进行了较为尖锐的挖苦与讽刺。而两人也因此结了梁子,虽然最终误会解除,可两位大师却始终没能见面,不失为一大遗憾。
 
在事业上终于有所起色的沈从文,不久之后,也收获了他的爱情。
 
1929年,沈从文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而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
 
我们现在看那些‘长腿帅哥欧巴’老师爱上‘单纯善良美丽’女学生的电视剧看得津津乐道,却不知道这都是人家几十年前玩剩下的。
 
在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中,沈从文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艺青年的专业素养,情书一封接着一封。
 
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他的情书,装订起来就是一本《大师手把手教你把妹》合集!
 
不信?摘两段给你看看:
 
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
 
你不用担心我,我只是想你,除了想你和给你写信之外,我无事可做。
 
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
 
你还料不到你给了我多少力气和多少勇气,同时你这个人也还不知道我如何爱你的。想到这里我有点小小不平衡。
 
想我当年要是有大师这一手,我何至于每天抱着枕头睡……
 
沈从文的追求热烈而疯狂,这搞得张兆和十分的不适应,于是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告状。

 
胡适是沈从文的伯乐,对自己亲手培养的这个小子自然是欣赏的,于是他说:他顽固地爱你呢!
 
张兆和则回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猛烈地向着张兆和这座堡垒发动着攻击,而胡适也在一边打着助攻,只可惜张兆和并没有动心,依旧表示得格外冷淡。
 
这个时候,另一位僚机上线了。
 
巴金出了个主意:你买些不好买到的西方名著送过去。


 
这个时候的张兆和已经毕业,回到了苏州老家。带着孤注一掷的心思,沈从文再次发起了攻击。
 
只是这次却没有见到张兆和。
 
就在他以为自己白跑一趟的时候,一切都有了转机。
 
有句话说得好,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这座名为张兆和的堡垒也不例外。
 
对于这个来自湘西的小伙子,张家人对他的感观意外地好。
 
张家的二姐张允和,大弟弟张宗和,五弟弟张寰,都很喜欢沈从文。在二姐的撮合下,张兆和最终被感动,1933年9月9日,两人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03
 
长期的战乱,使得沈从文的文章从最初的浪漫与诗意,转换成了对民族命运的强烈忧虑,他开始写文章反对强权,主张民主。他把国内战争看作“数十万同胞的自相残杀”,对于政治,他有着一种略带天真的浪漫主义思想。
 
而这,也最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948年5月,某位远看像条狗的先生在香港发表了《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先生贬斥为反动派,历次政治运动打击,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常常独自叹息:“生命脆弱得很,善良的生命真脆弱,都是空的”。
 
1949年3月底的一天,沈从文用剃刀割破血管,自杀了。
 
被救回来的沈从文似乎已经山重水复疑无路,可却始终无法柳暗花明又一村。
 
1953年春,沈从文接到合作多年的开明书店的一份公函,大意是,您的作品早已经过时,开明书店的全部库存作品已经代为销毁。
 
这件事情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1963年冬,沈从文开始编写中国古代服装史,这是他早就想要去做的事情。他用五个月,选出了两百多幅图片,配上二十万的说明文字,在1964年4月底,书稿终于完成,却并没有按时出版,因为某个运动来了。
 
1981年,这本历时十五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才终于出版,这一年,他已经79岁了。
 
沈从文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他看到的是人自身能量、人性的优美和自然,他从来都不是以全知全能的神的角度,而是以人的角度来观察,来描写一切,即使伤痕累累,也仍然拥抱着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生活。
 
沈从文并非一个正统的科班出身的文人,他的文字全是靠他自己的灵气,而这种灵气也赋予了他的小说以散文诗与小品文的风韵。如同一幅悠远的水墨丹青,拥有一种难以用文字描述,却又恰到好处的美。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十多个国家选进大学课本。
 
他既不是文学界的“明灯”,也没有“大师”“泰斗”的头衔,而且小说一度不能重印,声名一度沉寂。
 
但他却获得了文学大师乃至世界的赞誉。
 
胡适说: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徐志摩说: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巴金说:沈从文不仅有很高的才华,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要颁奖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条规定,不授予已故作家)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作家,才真正能够配得上,大师这样的称号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从文
沈从文的胡同传奇:从“乡下人”到“大作家”
行过许多里的路,爱过一个最好的人,他才是民国最会写情诗的文人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的一代文学大师
沈从文首次上讲台讲课:呆了十几分钟才开口
沈从文张兆和的浪漫姻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