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茶季,长三角博物馆欣赏江南茶器之美

这世上大概没有哪种饮品像茶这般“爱美”!茶叶本身不仅要口感美、气味美,还要讲究形色美,藏茶的器皿要美,泡茶的茶具更要美。


古人说:器为茶之父。对茶器的讲究,可见一斑。又是一年春茶季,小布搜罗了一批藏在长三角博物馆里的精美茶器,看看有没有让你一见倾心的吧~

Shanghai

上海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荷花纹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荷花纹执壶(唐)

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经历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长沙窑上的纹饰多种多样,有花鸟鱼兽、诗词歌赋,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海外定制款。上博这件馆藏长沙窑执壶所绘的荷花,含苞待放、亭亭玉立,笔触简洁大方。此件器物既可盛开水作为茶瓶或汤瓶用以注汤点茶,亦可盛酒作为酒注使用。

景德镇窑青花叱石成羊图杯

上海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叱石成羊图杯(清)

此件器物器身施透明釉,洁白无暇,仅足端露胎。底部青花双圈,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器外壁以青花绘《艺文类聚》中叱石成羊故事:某道士见牧羊的家童温良谨慎,就把他带到金华山石室中。家童的哥哥遍寻他不见。四十几年后偶遇道士并找到弟弟,问他放的羊在哪里。弟弟带哥哥到当初放羊的山下,呵斥一声后,路边的白石顿时变成了几万头羊。

明清之际,散茶兴盛而末茶式微,茶具的色彩和造型也都因之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散茶无需以验水痕,宋代最为看重的黑色茶盏也就不再生产了。白色内壁的茶碗则更适合使用。其次,以茶壶冲泡,茶盏也向茶杯转变,茶杯的容水量逐渐变小。

景德镇窑青花邴吉问牛图茶缸

上海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青花邴吉问牛图茶缸(清)

这件茶缸描绘的是汉宣帝时丞相邴吉外出,见一群人在斗殴没有去制止,而看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下属不解,他解释说斗殴有地方属官专管,而牛影响农事,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茶缸上以深浅不一的青花描绘出山野景象,一位农人牵牛而立,正向对面的邴吉回答问题。邴吉身着官袍而立,身后是执伞、打扇的仪仗及捧物、牵马的一众随从,或恭谨而立,或交头接耳,神态生动。

宜兴窑陈鸣远制题句紫砂四足方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宜兴窑陈鸣远制题句紫砂四足方执壶(清)

明代的散茶冲泡直接推动了紫砂壶业的发展。相传紫砂矿土最早由江苏宜兴金沙寺僧发现,而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供春被认为是紫砂壶制作的鼻祖。

紫砂壶由于其独特的材质与窑烧方式形成了致密的双气孔结构,吸附性强,能 够保存茶香,使茶味醇厚隽永。茶素日渐渗入陶质,只泡清水亦能散发茶香。

陈鸣远制题句紫砂四足方执壶材质为淡墨色紫泥调细砂,造型仿古代青铜盉而成。外鼓的四楞形壶腹与四柱形细足,形成强烈对比,既夸张而不失古意。直流向上翘起,盖钮作成横形,把手上端雕刻兽面。壶底有“陈”圆形、“鸣远”方形篆书阳文印款。壶形方中显圆,寓圆於方,敦实厚重,是陈鸣远的代表之作。

沈存周桃形锡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沈存周桃形锡执壶(清)

入清后,一方面文人锡壶承明代之余绪,仍旧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另一方面,民间日用锡制品造型也获得了充分的自由。清代初期至中期,文人锡器仍旧备受士绅阶层的青睐,涌现出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和锡作高手,他们在锡壶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一些崭新的突破,制作了一批独具创意的锡器精品。清代承明制锡壶工艺的第一位名家是沈存周,善制各种式样的锡茶具,所雕刻的诗句、姓氏、图印均规整精良。

Jiangsu

江苏

宽把带流黑陶盖杯

镇江博物馆藏 宽把带流黑陶盖杯(新石器时代)


宽把带流黑陶盖杯盖面弧曲,顶设圆钮。器侈口,前侧有一上斜的长流,束颈,腹略外弧,矮圈足。腹后设半环形宽, 面上方镂双孔,两侧刻划两组竖线纹。

此器物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其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大约活动在4200—5300年前,出土陶器多泥质黑陶。我国的饮茶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4000年。当时没有专用的茶具,一器多用,此杯是日常生活常用的一种饮水器,也用于饮茶。

壶门圈足座银风炉

镇江博物馆藏 壶门圈足座银风炉(唐)

此器由炉盖、茶釜、圈足座三部分组成,茶釜可以脱卸,盖残缺。茶釜宽沿,折边,凸棱状子口,平底,宽沿面上刻一圈缠枝花卉;座呈喇叭形圈足,周围有对称的四组如意云壶门,两旁各刻一对相向的珍禽,间以卷草、鱼子纹,圈子足上端刻缠枝三叶花和鱼子纹带。圈足内刻“力士”二字。

《茶经》云: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设三格”。此风炉与《茶经》所述相近。与陕西法门寺出土的风炉形制相同,器形略小。唐代以煮茶为主要的饮茶方式,即将饼茶碾成茶末放入锅里煮,因此风炉及茶釜是必备的器具。

鎏金莲瓣形银茶盒

镇江博物馆藏 鎏金莲瓣形银茶盒(唐)

鎏金莲瓣形银茶盒,高7.5厘米,腹径9.5厘米,足径6.5厘米。四出莲瓣形。盒顶圆弧,盒盖和盒身部子母口相接,直腹,腹部下收,四曲喇叭形圈足。顶部捶刻一对衔草鹦鹉,相间缠枝莲花, 底部以鱼子纹衬底,盖底腹部装饰一周缠枝菊花连续纹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唐时期出现了专用茶器,用来专门存放茶饼。唐人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提到茶盒,“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诗中的“玉合”就是装茶饼的容器。唐代盛行煎茶或煮茶,饼茶需碾成茶末煮饮,无论饼茶或茶末都需要用容器存放。茶盒按大小分两类,大盒装茶饼,小盒则用于装茶末。

红陶茶碾

镇江博物馆藏 红陶茶碾(宋)

茶碾为长方形,槽口合弧端尖,上宽下窄,而碾轮宛如车轮状,中心镂空,用以装柄操作。

宋代斗茶先斗色,再斗汤,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茶膏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用碾子碾成细末,放入茶盒内备用。

建窑黑釉兔毫盏

无锡博物院藏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

此件兔毫盏口沿略外撇,斜壁微弧,小圈足;胎体坚硬,颜色较深;盏内满釉,外壁釉不及底,下腹部垂釉如泪滴。器身釉色不均,口沿呈酱色,口下黄黑色相间,近底处为黑褐色。

宋徽宗就对它颇为钟爱,他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这里的“玉毫”指的就是建窑兔毫盏。由于帝王喜好的引领,上行下效,建窑兔毫盏名贵一时。

Zhejiang

浙江

青铜兽耳釜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青铜兽耳釜(汉)

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炊煮器,常置于灶上,以作蒸煮之用。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七步诗》云:“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其中的“釜”说的就是这一类型的器物。

这件釜为青铜质地,圆底,尤为巧妙的是,釜口沿部的双耳设计成两条螭,左右螭龙的双角皆向内,龙首向外昂扬,龙身构成一个圆环,龙尾上翘,造型十分灵动飘逸。

汉代,茶在流通中开始成为商品。西汉川人王褒在他的文书《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以及“武阳买荼”的记载。即为“烹荼”,必定有容器,而当时的饮茶仍以煮饮为主,这件青铜兽耳釜就是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

越窑青釉瓷荷叶带托茶盏

宁波博物馆藏 越窑青釉瓷荷叶带托茶盏(唐)

越窑青釉瓷荷叶带托茶盏底部的盏托做成四边稍稍内卷的荷叶形,它是为了承接茶盏,防止烫手。茶盏的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边压出内凹的五条瓜棱,使光素的器面产生了层次分明的节奏感。

通体釉色饱满青翠,滋润而不透明,呈清水般湖绿色,表面隐现精光,如冰似玉,正应了唐代诗人徐夤的那句“巧剜明月染纯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银茶则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银茶则(唐)

匙面呈椭圆形,柄有一定弧度,曲线优美。以银为原料制作,呈黑漆古般效果,光鉴可人。

陆羽《茶经 四之器》中对茶则的解释为“量也,准也,度也”。不仅舀取茶末,还起到量度的作用。《茶经》记载,唐代的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及饼茶”,皆需碾末煮饮,茶则起到了“量末”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水煮至第二沸时,用茶则舀取适量的茶粉放入水中煎煮。以煮一升水为例,正常情况舀一“方寸匕”的茶末。“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可见,茶则在唐代是不可或缺的茶具。

七里窑酱釉柳斗罐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七里窑酱釉柳斗罐(宋)

赣州窑始烧于宋代,是江西省境内宋代的四大窑场之一。柳斗罐便是赣州窑非常有代表性的瓷器器型,柳斗罐亦称鼓钉罐,流行于汉至宋元时期,一般在罐腹身刻有多道篦划纹饰,罐肩堆塑有数颗凸起的鼓钉,可见其原型来自于当时的藤编器物。

此柳斗罐为一对,颈部以九个乳钉作为装饰,罐内施满酱釉,外部施釉从口沿到颈部,颈部以下不施釉,鼓钉边沿露白,釉厚处透褐,从而增加了整器的立体美感。

大量出土表明,柳斗罐除运销江西周边地区外,还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半岛。有一种观点认为柳斗罐的用途为装茶粉,装好后罐口蒙上绢布扎紧,凸出的鼓钉就起到了固定绳结的作用。由此,柳斗罐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半岛就可解释了。

霍州窑印花白釉茶碗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霍州窑印花白釉茶碗(金)

金人在饮茶时亦颇重视礼仪及茶具的选择, 将饮茶视为高雅文化活动。金代女真族饮茶器具不仅尚黑,也很喜欢白、绿色, 这种特殊的审美嗜好也反映在茶道用具中。

霍州窑创烧于金,盛于元,霍州窑瓷器产品主要有白釉、黑釉等,以白釉最具特色。其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酱褐彩画花等,器型以碗、盘、罐、高足杯为主。霍窑以生产白瓷和仿定最成功的瓷窑而著名,所产白瓷被划归为定窑系。

霍州窑印花白釉茶碗高4.0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2.9厘米,敞口,弧腹,矮圈足,盏内模印卷草纹,内底有涩圈,便于叠烧。霍州窑的精细白瓷堪称西北白瓷的佼佼者,此印花白釉茶碗是金代最为常见的饮茶器之一。

Hunan

安徽

黑釉盏

安徽博物院藏 黑釉盏(宋)

盏的本意为浅而小的杯子,茶盏为饮茶的用具,现代人多称茶杯。这件北宋黑釉盏,于1973年出土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的北宋包拯家族墓葬群,距今已有900年历史。黑釉盏通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其特征是敞口,斜壁,小圈足,胎质厚重,内外皆施满黑釉,均匀无暇,盏内布有花纹,光泽闪烁,盏口沿釉层较薄,凝重古朴。

黑釉盏是宋代瓷器中最普通的一种釉色瓷器,它的釉色朴素低调,造型凝重古朴,在当时不算突出,但是,它却受到了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的一致追捧。究其原因,除了它的实用价值,便是和宋代盛行的“斗茶”风气息息相关,彼时流行“斗茶”,崇尚茶沫色白,因此便于观察茶沫与水痕的黑瓷茶盏成为了首选。

繁昌窑青白釉托盏

安徽博物院藏 繁昌窑青白釉托盏(宋)

繁昌窑是中国古代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场和南方地区最早烧制白瓷的古代窑场之一,繁昌窑的性质,是个民窑,以烧民间生活实用瓷为主,品种繁多。

此件器物盏呈花瓣形敞口,弧壁,圈足。托形圆似盘,花边卷口,盘中心有作为承托的凸起的圆圈(即托口)以承盖。通体青户釉泛黄,并有细碎开片,此件托盏为宋代繁昌窑产品。

粉彩山水方斗杯、粉彩花卉小杯

安徽博物院藏 粉彩山水方斗杯(清乾隆)

安徽博物院藏 粉彩花卉小杯(清光绪)

在我国历史上,清代茶具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同时因茶饮冲泡技艺日趋精湛,工夫茶具应运而生,盖碗也开始流行。20世纪初,伴随着传统工艺的改进与外来文化、工艺的渗入,瓷器也开始半机械化生产,使得茶具式样、色彩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发展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人美学:《知否》中出现的点茶茶具,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
唐代茶事 | 唐画中的煮茶场景及茶具文物考
瓷的器型——渣斗
郭丹英 沈国琴丨文献、图像、考古视野下的历代茶器演变
一只痰盂,火上了国外拍卖会!前身竟是个“渣斗“?
玉壶春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