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产父母:别把孩子养“佛”了

这个帖子是一位妈妈匿名书写的,他们家是高收入中产家庭、高知父母、全职妈妈、高投入教育.....最后养出来的儿子却沉迷游戏、无欲无求、超级佛系,最后甚至连个人卫生都不注意了。

这位妈妈在帖子里写到:“怪我吧,他6岁生日那年,ipad上市,我亲手给他买了一个ipad作为生日礼物,却没意识到,从此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这位妈妈认为都是电子游戏毁了他的儿子,可事实上是这样吗?

我从妈妈写的帖子中,将他们的育儿过程梳理如下:

1、孩子出生在教育大省,爸爸是医生,后来从商,妈妈国内top5大学毕业;

2、为了孩子能更好成长,妈妈从怀孕开始就辞职,全职照顾孩子;

3、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外教教英语,小学四年级钢琴十级,英皇五级。只要孩子表现出有一点兴趣的项目,妈妈就会带他去学习,包括击剑、羽毛球、游泳、航模、编程.......其中的时间精力投入难以计算;

4、幼儿园开始每年带孩子旅行,雪山大海草原,各大城市甚至国外;

........

可以说,妈妈已经把自己能给的最好的一切都给儿子,可儿子却:

1、特别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约束,考试考一半都会借口溜出去散步;

2、成绩不差考上名校,却开始沉迷游戏,亲子关系日渐紧张;

3、转到普通学校,主业就是打游戏了,成绩越来越差;

4、生活习惯极差,邋遢得令人发指,每天只刷一次牙,一次几秒钟;

5、除了游戏,对什么都没有欲望,特别佛系,穿什么无所谓,考好也没有成就感;

6、孩子说将来也不会找女朋友,因为女朋友影响打游戏;

.......

妈妈不敢相信孩子会变成这样,便猜想孩子是否有心理疾病,结果去医院检查是否有ADHD(注意力缺陷综合症),检查为正常,心理测试做了,也没有焦虑、没有抑郁。最后这位妈妈只能一声长叹:“我的人生,好像就是一种失败”。

在这个帖子下面,大部分网友都不觉得这是电子产品的“锅”,觉得是“妈妈太心软了,没有惩罚孩子”,或者是“妈妈实在是管太多了”。

然而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孩子又是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佛”呢?

孩子得了“空心病”

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提出了“空心病”这个概念,起因是他在北大遇到很多类似的个案,那些学生告诉他:

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徐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徐教授觉得“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空心病”主要有以下几大表现:

1、他们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虽然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

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他们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

4、他们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还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5、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

上文帖子里的孩子便是得了“空心病”,他没有自主性,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他可能是在处理人生危机时,一次次地失败了,于是便“佛”了,无欲无求了,只要能打游戏,其他都无所谓了。

怎样避免“空心病”

看到这肯定很多家长想知道,怎么避免将孩子养成“空心病”?

徐教授说空心病的学生为什么会找不到自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家长们抓成绩、抓规矩,却不知这些都是复杂度很低的事情,而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孩子,才是复杂度很高的事。

可究竟该怎么让孩子产生自我意识,找到自我存在感呢?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理论,认为人一生会面临8个普遍性的危机。处理好了,自我意识随年龄层层发展,不断成长。处理不好,就会有很多问题随之出现:

0-1岁:信任世界,放心探索

孩子出生后,大人若温柔回应、及时减轻孩子的不适,孩子就容易对世界产生信任感,认为世界很美好,可以放心探索。若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孩子便会不信任他人,也不敢探索尝试。

1-3岁:自主决定,逐渐独立

这个阶段孩子不再对大人言听计从,想自己做决定。大人鼓励宽容,孩子就会学会自己吃饭、捡玩具、自主如厕,初步形成自主意识,并且越来越自信。若这时受到大人过分控制、批评,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羞愧感,越来越依赖大人。

3-6岁:主动参与,演练技能

孩子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活动,预演未来的生活,开始喜欢扫地,喜欢自主玩耍,喜欢和小伙伴们玩角色扮演游戏,积极投入生活和参与社交。若这时孩子受到严苛的对待,经常被大人批评和惩罚,孩子的尝试会越来越少,面对挑战容易泄气,不够自信,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

6-12岁:勤学苦练,自信胜任

孩子带着自信,进入小学,学习读写技能,做好了,孩子便有了自豪感。若孩子胜任感不够,便会渐渐变得自卑。

青春期:整合自我,扬帆启航

青春期是孩子成人的关键阶段,是对之前发展作总体梳理。在之前的良好基础下,孩子会安然度过青春期,自尊自信,对生活有掌控感,主动努力学习、工作,追求自己的目标。反之,孩子便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感,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浅尝辄止,迷茫无助。人生在虚空中游荡。

可见那些得“空心病”的孩子不是突然间就找不到自我价值,没有自我意识了,而是在家长的长期养育中,逐渐“空心”的。育儿是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家长们在每一个阶段都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养重点和足够的爱与耐心。

为什么很多育儿专家都推荐中产父母看看这个帖子,因为他们觉得帖子中的情况在现实中实在太常见了,我们很多家长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可是孩子反而在这种环境中无欲无求,失去自我。

正如徐教授在提出空心病时呼吁道:“我们要给孩子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那是什么?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努力
有趣的父母万里挑一|聊聊孩子的空心病
独生子女家庭的危机,你是否曾在意?
轻松度过2到4岁的赌气阶段
提防孩子过强的占有欲
1 岁的娃累死娘?那是你没见过两岁和三岁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