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明是中西混血,是怎么靠东方美的颜值杀疯的?

uu们,故宫又拿出来自家压箱底的好东西,出来显摆了。

最近北京王府井嘉德艺术中心上了新展,是来自于故宫博物院的玻璃器

一听是玻璃,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家家都有,再日常不过。

但去看了以后被啪啪打脸,狠狠惊艳住。

要知道,这是故宫17-20世纪中西玻璃文物首次在院外参展,拿出来的120多件玻璃器,个顶个都是精品珍藏。

正因有着取材方便、可塑可雕、晶莹剔透等优势,玻璃曾得到古代官方高度认可,得以装饰宫廷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次巡展让很多人再一次被老祖宗严选震撼到,感慨玻璃原来还能这么美。

而对于受西方玻璃和制造工艺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已然历经2500余年演变的中国自制玻璃及器物,我们了解的还少之又少。

今天羊就带姐妹们大饱眼福,感受中式玻璃的流光溢彩之美。

清 紫檀框嵌彩绘玻璃岁朝婴戏图挂屏 故宫博物院藏

中式玻璃工艺起源

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

玻璃,材质脆弱容易碎、烧制工艺精巧繁复,曾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材料之一,属于仅限于王公贵族等极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

甚至在圣经成书的年代,玻璃的价值堪比黄金。

据考古史实,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两河”流域,属于今西亚地区)

这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岩石结构与硅酸盐玻璃的成分相似,只要条件适当就能形成玻璃。例如黑曜石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天然玻璃

古埃及神像眼睛

瞳孔以黑曜石制成 镶嵌在以白色玻璃制成的巩膜中

而在距今4000多年的古埃及,已经开始有工匠把天然玻璃加工成艺术品,称为「费昂斯」

几何纹钴蓝玻璃小罐 伦敦V&A博物馆藏

制作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

很多姐妹可能不知道,玻璃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贸易品之一。

而这些名为费昂斯的人造玻璃制品和制造工艺,也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不断输入到中国(不是东汉张骞开辟的那条哈)

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玻璃碗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例如下面这种源自古埃及的蜻蜓眼琉璃珠

考古学家经技术鉴定,分析出珠子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体系,这是西方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

战国曾侯乙墓 湖北博物馆藏

同时期还出现另外一种蜻蜓眼玻璃珠,形态与造型和古埃及蜻蜓眼玻璃珠极为相似。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 湖南博物馆藏

不过,它的成分和西方钠钙玻璃体系不同,是属于中国特有的铅钡玻璃,被认为是仿制品。

战国蜻蜓眼玻璃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插播一点化学小知识。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就是我们俗称且常见的沙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由于纯石英砂熔点高,古代为了降低熔化温度,会在炼制时添加草木灰、天然泡碱、硝石、铅矿石等助燃剂。

同时添加石灰石作为稳定剂,再辅以着色剂在高温下烧制成非晶态硅酸盐化合物(也就是玻璃)

根据添加助燃剂和烧制温度不同,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也不同。

西方玻璃在古埃及壁画中记载的制作方法,是研磨石英砂加入石灰和草木灰作为助燃剂,形成钠钙玻璃

北燕鸭形玻璃注 来自古罗马帝国

中国玻璃在烧制过程中,就地取材加入硝石和方铅矿石作为助熔剂,其氧化铅、氧化钡含量较高,形成铅钡玻璃

西汉蓝色平板玻璃牌饰 南越王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的玻璃大都是铅钡玻璃。不过不同时期,玻璃的称谓也不同,包括璆琳、琅玕、颇黎、琉璃、料器等等。

我们最早的自制玻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多为玻璃材质的璧、剑的装饰等。

其工艺相对粗糙,杂质较多颜色暗淡,纹饰质朴无华。

西周费昂斯珠饰项链 宝鸡周原博物馆藏

春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逐渐成型。

春秋时期的玻璃器以仿制玉器为主,光洁度提高,开始流行纹饰。

比较知名的是越王勾践剑上镶嵌的蓝色玻璃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 国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原本建立的铅钡玻璃制作业逐渐衰落。

而在西方,公元前1世纪中叶,叙利亚工匠发明了吹制玻璃工艺。

这一技法被古罗马人学去后,在制作玻璃器时广泛应用,后传至世界。

与此同时,工匠们还尝试在透明的玻璃中添加金饰,制成带状夹金玻璃器。

伊朗肋纹长颈瓶造型模仿金属器 表面因银化出现了多彩光泽

这件古罗马来的缠丝纹玻璃香水瓶,也是古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

吹制工艺制成的瓶身上以绿色玻璃为底,螺旋缠绕乳白色线纹,泛起金黄色光泽更增添神秘。

纵使历经千年,仍然斑斓绚烂、异彩纷呈。

东汉缠丝纹玻璃瓶 洛阳博物馆藏

吹制工艺随西方玻璃器进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工匠学习并熟练掌握。

玻璃吹制就像吹泡泡,将玻璃加热变软糖稀状,在凝固前用一根铁管蘸取玻璃浆,在吹筒的另一端吹成形,冷却。

整个过程玻璃器的大小、薄厚、器形等均是依靠吹气量的大小、缓急及吹筒的转速来掌控,需要做到均衡协调才能出精品。

玻璃吹制过程

你们看,融入了吹制工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明显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巧而薄,透明度好,颜值也更高。

北魏蓝色玻璃瓶 大同博物馆藏

而以玻璃吹制工艺为分水岭,中国玻璃器迎来了观赏价值狂飙和工艺水平大跃升阶段。

中式玻璃工艺发展与巅峰

美学价值跃升至全球Top

隋唐至元明时期,玻璃器制作逐渐成熟。

隋唐时期,玻璃器常仿金银器造型,玻璃高足杯、玻璃盖碗、玻璃熏炉等较为常见。

隋代绿玻璃盖罐 国家博物馆藏 国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

唐代玻璃熏炉 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 长沙博物馆藏

唐代的玻璃器,在唐诗中可以找到许多记录。白居易就曾写下「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还有《凉州词》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代玻璃器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藏

姐妹们都知道,唐代盛行佛教。玻璃器因澄澈清透位列佛教七宝之一,被视为干年修行境界的化身。

而这件琉璃净瓶更是美妙,玻璃经过千年氧化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氧化铅,也称返铅现象。

在光的照耀下,表面呈现出七彩斑斓的色泽,奇特且惊艳。

唐代的玻璃器除了亮丽多姿之外,波斯风格逐渐浓厚。

显然,繁荣盛世的友好往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技术,丰富了美学表现形式。

法门寺地宫琉璃器 法门寺博物馆藏

法门寺玻璃盘 饰有伊斯兰纹饰的皇家贡品

宋代包括辽代、金期时期的玻璃器,质地多为高铅玻璃和钾铅玻璃。

器物大部分是葫芦形瓶,器璧薄而轻巧精致。并且作为食器宴庆、待客等隆重场合使用。

而随着郑和下西洋,带回不少玻璃匠人,明代玻璃器成规模化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明代墓葬遗存太少,保留下来的玻璃器也难得一见。

明 陈洪绶《冰壶秋色图》

清代的玻璃器色彩绚丽,造型丰富,在以往中国玻璃史上前所未有,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顶峰。

康熙三十五年,创办了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专门为皇家制造玻璃器。

清宫玻璃厂集各地之精华,生产炉、壶、钵、杯、碗、瓶、盘及鼻烟壶等。

色彩有黄、蓝、红、青、紫、白数十种,色相纯正、艳丽,造型浑厚古朴。

玻璃渣斗 故宫博物馆馆藏

此时的玻璃器,造型繁多,莹润典雅,流畅轻盈。

其刻花、玻璃胎画珐琅、缠丝、绕丝,套玻璃、戗金等工艺精湛绝伦,独具匠心

其中的套料玻璃工艺,尤其值得拿出来一说。

所谓套料,就是由两种以上的玻璃制成。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

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这样的玻璃器工艺精湛,绰约生姿。

雍正时期盛行单色玻璃,颜色可达到30多种,分为涅玻璃(不透明)和亮玻璃(透明)两大类。

清代·粉玻璃葡萄花双环耳盒 沈阳故宫博物院

绿玻璃描金花餐具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玻璃器的生产规模和创新品种不断增多,形成了明显的风格体系。

乾隆款缠丝玻璃撇口瓶 香港故宫博物院馆藏

像这种金星玻璃,是15世纪最先诞生于威尼斯的新兴玻璃品种。乾隆初年时由传教士指导在玻璃厂烧制成功。

金星点子葫芦式鼻烟壶

前面我们提到过,中国玻璃在清代,融入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玻璃还以其独特光学性能,被应用在园林建筑中,传递着独属于玻璃的光影美学表达。

苏州拙政园

不得不说,由于瓷器的发展繁盛,玻璃和琉璃没有大量应用,但现存的器物足以见工艺水准。

加上中古玻璃器存世数量少,研究历史也比较晚,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

所以我们对它的熟悉成熟不及陶瓷、青铜、玉器等等。但所幸,故宫借着中古玻璃展,让我们一饱眼福,了解更多中式玻璃工艺美学。

羊也借此,希望姐妹们趁着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多出去走走看看。绚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不该只留在历史书上、博物馆里。

如果能为我们所用,增加我们所能触及的世界的宽度与广度,或者才是代代相传的价值与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单 | 玻璃器研究书单
战国出土的铜镜,怎么镶了一圈……玻璃球?
藏在博物馆里的绿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的琉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
蓝色文物集锦:走进每一个良夜
[转载]牧之解密中国古代玻璃(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