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女长大后和你亲不亲,其实早就注定了,看这一点就知道了

终于理解,为什么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爱回老家了。

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网友周先生受邀去朋友老家玩两天。

谁知刚待了半天,他就受不了了。

起因是周先生想在院子里吃午饭。

因为长期生活在城市,周先生觉得能边吃饭、边晒太阳、边看风景很新鲜。

谁知,朋友这边刚搭好桌子,摆上碗筷,他爸爸就冲出来大吼:

“这大热天的在院子里吃饭,你不嫌晒啊!”

周先生一听急忙解释是自己的主意。

朋友父亲觉得有些尴尬,赶忙说儿子:“知道在院子里吃饭,也不拿个篷布遮遮阳。”

朋友这边刚把篷布拿出来,他爸爸又张口:

“早干嘛去了!现在菜都上了,你才撑篷布,把土都弄到菜上了。”

后来,朋友怕周先生觉得热,就从屋里拿了电风扇出来。

朋友爸爸一看,又急了:“院子里都没洒水,风扇一吹,土全到菜上了,还让不让人吃饭啊?”

吃饭过程中,朋友爸爸也一直在挑三拣四:

“这个菜有点咸啊,你买盐的时候不要钱啊?”

“这个米饭水加多了,还怎么吃啊!”

“这猪肉哪买的?就不能去别处买吗,多贵啊!”

目之所及的每件小事都能被挑出毛病,看啥都不满意。

这顿饭吃得周先生心里憋闷,一点食欲都没了。

饭后,周先生问朋友:“你爸爸一直如此吗?”

朋友叹了口气:“从小就这样,一点小事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从来不敢随便说话。所以长大后,我很少回家。”

“大概是被我爸吓怕了。我一直觉得比起没钱,一个家庭更可怕的,是有一个总在制造内耗的人。”

一点小事就无限放大

再把负面情绪传给全家

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回应吗?

想帮忙做家务,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碎了,结果: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能干好点什么?以后哪有老板敢用你?”

心疼妈妈平常辛苦,做了一桌子饭菜想制造个惊喜,结果:

“以为我会表扬你吗?做了那么多,我们俩怎么吃的完啊?”

全家一起出门旅游,本来高高兴兴的,然而:

“这天气怎么这么热?人也太多了吧?早和你说在家待着,你非要出来凑热闹!烦死了!”

自己不高兴了,全家人都要迁就他;

但如果是别人不高兴了,就是“你也太矫情了”。

......

如果似曾相识,那么你很可能遇上“内耗型家人”了。

他们极其擅长“把一点小事无限放大,再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全家”。

而生活在他身边的人,每天都像活在“地雷区”,小心翼翼,精神紧绷。

生怕哪句话没说对、哪件事没做好,就会引发战争。

而“内耗型家人”本人却浑然不觉。

甚至觉得“都是因为你们不好,才让我生气的”。

一般“内耗型家人”有4个明显特质:

1.控制欲强:什么事都要听他的;

2.情绪化:像行走的炸弹,一点就着;

3.悲观:眼里总能看到问题,对一切都不满意;

4.双面人:在外唯唯诺诺,回家指手画脚。

此外,“内耗型家人”还有一个“隐蔽性特质”。

对于一般人而言,很多小矛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但“内耗型家人”却执着于:反复发作,没完没了。

日子久了,很多小事便郁结于周围人的心里,不说吧,一直膈应着;拿出来说吧,又有点小题大做。

不知不觉中,我们被负能量反复浸染着,却又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对。

最后,一回家就觉得窒息。

一家人失去了本该有的松弛与爱意。

世界上有两个我

一个想回家,一个想远行

相较于伴侣,“内耗型家人”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会更加深远。

之前,博主王先生就吐槽自己的姐姐是“家庭内耗制造者”。

外甥中考只差37分就满分,结果姐姐很不满意,差点“把家里的天花板给掀了”。

刚考完那天,听说儿子数学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出来:

“我看这题也不难啊!考试前不是做过更难的吗?”

“我做你妈容易吗?大年初三还带你去沈阳找老师补课!”

“平常一分能并列二十几个人,一道大题12分,你是想要我的命吧!”

出分时,得知儿子差37分满分:

“考得好什么好,还不知道位次呢!”

然后开始疯狂划手机:

“完蛋了,你们班有3个考得更好的,今年分数线肯定比去年更高。”

“你脑子坏掉了吗?怎么数学最后一题就做不出来呢?”

“我为你花了多少心血,结果你就考成这样,太可恨了!”

“你要是没考上重点高中,以后都别叫我妈了!”

最终,外甥如愿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但姐姐依旧不依不饶。

“我说什么来着,你如果数学写出来了,肯定能上省重点!”

“人生第一次分流,你就落后了!”

“在我手下干活的两个人,人家的孩子都考得比你好,我都没脸去上班了!”

连珠炮式地一通输出,情绪随之大起大落,还时不时地摔锅砸碗......

儿子则站在一边全身发抖,大气都不敢喘,一直在哭。

要知道,视频虽然只有11分钟,但我看完后,脑袋被吵得生疼。

而这仅仅是孩子近半个月的生活。

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家庭生活十几年,孩子如何能保持健康快乐。

还有网友说,自家的“内耗”被一代代“完美”地继承了。

每次老公提醒孩子不要踩水坑,孩子都会下意识地说:

“你当我瞎看不到啊!”

也有网友说,由于自己从小就要看爸爸脸色过日子,现在和人相处时,总是过度敏感,唯唯诺诺,生怕自己做错事情。

更让人心疼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人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却又很难挣脱这个“牢笼”。

“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变得和我妈一样,但生气时,还是会忍不住。”

“爸妈一边把我养成畏畏缩缩、自卑的人,一边又斥责我不够勇敢。”

此外,还有一位网友,从小就生活在爸爸“一言堂”的威慑下:

“我爸爸总是先问我的想法,然后又否定我,最后强行替我做决定,每次都是。”

有一次网友回家,爸爸帮她做了早餐,问:“三明治要一片面包还是两片。”

她回答:“一片就好。”

可爸爸却坚持:“还是两片吧。”

网友下意识地怼回去:

“我说一片就一片。你要是想放两片就别来问我。别等我说了,又来否定我。”

爸爸明显有些慌乱:

“好,知道了,知道了。”

之后网友回到房间,突然哭了:

“我感觉替小时候的自己出了气,但看着爸爸的背影,我又很后悔自己刚刚的态度。”

这便是生活在“内耗型家庭”中的孩子,内心的另一重挣扎:

既抵触父母的“精神伤害”,又心疼他们的劳累。

不知道该怪谁,最后只能怪自己。

“这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想回家,一个想远行。”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

连迷路都像旅行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爸妈也是为了教育孩子,孩子有错也不能不说啊。”

的确。

只是希望大家明白:

指责或打压,从不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曾看到过一个故事。

有网友小学二年级时家里差点破产。

她妈妈天天在家里发火,但爸爸却还是乐呵呵的。

一次爸爸带着女儿去钓鱼,说如果下雨了,就告诉女儿“富兰克林是如何抓闪电的”。

“那天我没学会抓闪电,却记住了爸爸说的:'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都会过去的,但美好永存’。这句话,在后来无数的黑暗日子里,给了我重新开始的勇气。”

想起曾看到的一句话:

“我们的教育太注重把我们变得优秀,却从不教我们如何生存。”

这里的生存,指的是“面对逆境,要如何更好地活下来”。

人生中起起落落是常态。

但不内耗的家庭教育,会在孩子心中种下“希望、乐观、坚韧”的种子。

这些足以支撑他们走过一个个人生低谷。

前段时间很火的综艺《花儿与少年》中有个场景。

迪丽热巴不小心碰倒身后的可乐,可乐从瓶子里喷了出来。

她当下的第一反应是:“天啊,完蛋了。”

而一旁的秦岚则脱口而出:“节日快乐!”

这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逗笑了。

事后热巴回忆,正是这句“节日快乐”,安抚了她当下焦虑的情绪。

其实家庭生活也是如此。

同样是把可乐打翻,听到“你没长眼睛吗?”和“节日快乐!”,是全然不同的体验。

其实除去大是大非,家庭生活中的对错并没有那么重要。

问题终归要被解决,但如果能用不同心情来面对,烦恼,或许就会变为一种乐趣。

别在内心继续做一个

无能为力的小孩

最后,还是要澄清一点: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

天下从没有完美的父母。

父母和我们一样,也会被自己的成长环境影响,有自己天然的局限与不足。

所以,这里想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内耗时刻”。

1.原谅自己

原谅自己面对父母时会有莫名的火气;

原谅自己即便长大了,仍会被小时候的事刺痛,情绪崩溃;

原谅自己并不完美,无法彻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所有改变的第一步,都是接纳现实的不够完美。

2.允许父母的“不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总期待父母会有变化,但这份期待又总是落空。

这时,不如留一些空间“允许”一切发生。

不必对抗,只是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

放下期待,或许能过得更自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家庭走上坡路,从戒掉5种内耗开始
冯唐说:女人之所以过得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跟全世界较劲,跟自己、跟伴侣、跟父母、跟孩子,整天与内耗和紧绷相伴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是把日子过反了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把日子过反了
子女长大后为什么不心疼你,从你对他做这件事开始,就错了
婚后,一个男人会不会发财,看家里的这三个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