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脑可塑性这么强,如何利用?脑科学专家教您根据大脑发育育儿

2003年,一位名叫TN的病人在连续两次中风后失明。尽管他的眼睛本身仍然健康,但他的大脑的视觉皮层受损,视力完全丧失。在他失明多年后的一次检查中,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TN小心翼翼地在满是翻倒的椅子、散落的盒子和其他障碍物的走廊里穿行,却没有撞上任何东西。对于一个完全失明的人来说,这怎么可能呢?

人类的大脑是很神奇的器官。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揭示了最新的认知研究成果,分享了如何改善心理健康的措施。以下是一些神经科学的前沿发现。

在TN的病例中,医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将病人的症状描述为“失明”,并发现大脑可以对视网膜接收到的信号做出反应,即使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事实上,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大脑都能感知和处理信息。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的读数显示,大脑甚至在我们意识到自己做出决定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意识是存在的,即使植物人察觉不到。新的研究表明,小部分昏迷患者实际上是完全有意识的。

我们如何促进大脑健康?三种类型的冥想可以帮助你更轻松地集中注意力、减少焦虑、改善睡眠。积极的社交生活和地中海饮食可能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症。一些大脑训练项目也可以预防痴呆症。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比良好的睡眠更能改善情绪、记忆力、免疫功能和荷尔蒙平衡了。然而,睡眠的科学基础仍然是个谜。

正如Rafael Yuste和GeorgeM. Church所指出的,一个世纪以来对大脑的研究让我们一点点地了解这个最重要的人类器官。使用DNA和光遗传学的新技术无疑让我们更进一步,但神秘的人类思维可能在未来几年仍处于生物学的前沿阵地。

你知道我们的大脑有多神奇吗?我们去年大咖微课请到了杨博士,汇总了家长关于儿童大脑发育提出的问题,脑科学家杨博士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和大脑发育状况进行了针对性解答。推荐与本文一起搭配阅读,帮助你更了解你的孩子。

▼▼▼

精彩的微课怎么少得了答疑环节呢!在微课开始之前,我们就收到了近百位家长发来的问题,时间有限,我们从中挑选出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请杨博士进行解答。你是不是被抽中的幸运听众呢?如果不是,这些答疑是否也已经为你解惑?一起来看看吧!

大咖驾到

杨 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科院大学岗位教授

《脑科学与课堂》译者

问题一

三岁八个月的女孩,说话发音不清楚,比如:漂亮会说成pao亮,而且她说话很快,大多数字眼听起来都很模糊,但是她的词汇量和逻辑都没有问题。同时我们在她三岁的时候去做过相关生理检查诸如听力和发育等的检查,都是正常的。想请教老师,这个可以怎么调整一下呢?

我们的口语发展至少包括两个大的环节,一个是听觉发展,听觉系统先要能识别语音,并建立语音跟意思之间的联系,这个系统发展的时候你还看不到孩子说话的各种表现。再大一点,大概一岁到一岁半的时候才会发展出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我们调动发音器官来模拟那个声音的一种能力,比如说我想表达妈妈的意思,那么我要调动我的嘴唇,舌头和声带来很好的配合,来模拟出来我所知道的代表妈妈这个意思的声音。

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情况描述说明他能够很清晰的听见你在跟他说什么,他能够理解你在跟他说什么,证明他的听觉系统没有问题,至于说发音不清这个问题,更有可能是运动系统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出现的问题,可能大脑的这个能力确实成长的比较晚,而且可能会有很长的发展的时间,所以你会看到是有一些孩子甚至上小学了,他们个别的音还咬不准,这是正常的。

如果发音不准这个情况出现的比较多,那么可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对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说就用一些口型的训练,在平时做游戏的时候,我们就比比谁把这个声音发的最好,谁能做出这个口型来。其实我们汉语中的这些声音,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口型来模仿的。比如说刚才这个问题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漂亮的漂可能会说成泡,那么这个时候你也可以用一些口型模仿,比如说我们学猫叫“喵喵”,看看孩子能不能学得了这个声音,如果能学得了,说明这并不是他的运动控制的问题。但如果他发“喵喵”的音也有困难,那么他可能需要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问题二

孩子快三岁了,上幼儿园一直不适应,断断续续地上,每次去幼儿园都要大哭,周末不去的时候跟他聊起来他却说幼儿园还不错。这是什么原因,持续送幼儿园会造成心理问题吗?如果不去幼儿园没有小朋友玩,可能对大脑发育有什么影响?

孩子的社会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他的学习伙伴的,他需要有这样一个小集体来帮助他发展他的社会能力,这个问题中也已经很明确的说,就是小朋友其实并不是厌恶幼儿园,从脑的发展角度上来说,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学习伙伴的环境,是可以说是头等大事,所以啊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小问题就不送孩子上幼儿园了。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哭,这在儿童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分离焦虑,这实际上是他的一种情绪的外在表现,他已经习惯了跟照顾者在一起,很长时间在一起,当他不得已要分离的时候,他是会有一种不安全感的感觉。分离焦虑从小孩儿很小的时候,一岁的时候就有了,就可以观察到了,只不过可能这位妈妈陪小孩儿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你可能没有在她一岁两岁的时候体会到。

处理分离焦虑的办法可以是帮助孩子建立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短暂的分离并不是不安全的,妈妈该回来的时候还是会回来的。一开始可以离开很短的一段时间,但是离开之前跟孩子说好,稍等一会儿,时钟上面那个长的针指到这个方向的时候,我就回来了,你可以跟孩子说再见,有一个很正式的告别仪式: 妈妈现在出去了啊,到这个时候一定会回来的,然后妈妈可以短暂的消失一会。然后到了准确的时间,回来跟孩子又有一个小仪式: 妈妈回来了,妈妈抱抱你,你看妈妈准时地回来了对不对,中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下一次可以稍微地延长一点,告诉他,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同样有一个仪式,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并且他有一个期待。重复几次之后,孩子就有心理准备了,而且对他没有伤害,上幼儿园的时候出门也有个小仪式,这个仪式跟平时所做的活动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穿上某件衣服,背上小书包,表示我们要去幼儿园,去过快乐的一天了。有了这种仪式,可能孩子对这种分离的焦虑会少一些,时间长一点儿之后这种分离焦虑就会减轻了,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必担心。

问题三

1岁快11个月的女孩,不喜欢学说话,只喜欢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妹妹,哥哥……”其他的心里啥都明白,就是不愿意说出口。这是问题吗?

这个小朋友是可以听得懂的,说明他的听觉理解能力没有问题,剩下的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何时表达出来。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肯定已经在发展了,因为他可以清晰地叫出那么多称呼来,说明他是具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为什么他现在表达出来的词汇量还不够呢?影响词汇量的因素包括有多少词汇在孩子的听觉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重复。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能的入手点是在他的语言环境中增加一些词汇,比如说早期的亲子阅读,你可以给他讲故事、读绘本。读书跟说话的区别在于,我们读书的时候的书面语是非常丰富的,词汇量很大,而口语常用语就几千个字,是相对贫乏的,所以如果能够给孩子多一些词汇,也许它能表达得会更多一些。

问题四

现在有几家机构在做孩子的线上思维训练课,比如让孩子观察图形,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区别,或者给他排序等等,以游戏的形式带出思维的过程,请问在家庭教育中,有什么方式可以多元开发孩子的智能?

这个问题所描述的这种游戏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归纳的能力。我们大脑的这种能力发展是相对比较晚一点儿的,可能要到上学之后才能发展起来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抽象规则,比如加法和减法到底是什么,可以脱离开那些具体的形象而去运用抽象的规则了。使用这些思维训练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生长了,那么对他进行一个测量是有必要的,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才能推测他有没有可能发展出来这种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跟我在前面提醒过大家的一个观念一样,就是当我们看待每一种练习或者训练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关注它带来了什么短期效果,更应该关注的是他如何塑造我们的脑,对脑的塑造是有长期效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脑具有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再来对他进行这种方式的训练。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这些训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看什么时候应用。

在3到6岁期间,我们需要注意发展孩子的几种智能,包括他对注意的控制,他的记忆能力,以及萌发他的元记忆能力,还要使他尽早具有阅读的能力,这是在3到6岁期间发展认知能力,当然跟认知能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一点的是发展孩子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比较特殊,他不是在家里面做游戏来完成的,更多的是要让孩子被更多的伙伴所接纳,形成一个小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他才能发展他的社会能力,一个孩子被多个社会群体所接纳,是有利于他的社会能力发展的。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你的孩子跟尽可能多的孩子一起玩儿。至于那个词汇量的问题,它是没有一个特别的敏感期的,我们上大学了还可以去背很多英语单词,中文也是一样。

问题五

孩子大脑发育,如果过了某些关键期,例如,语言关键期,其他的多元智能期,如何补救?或者是否可以补救?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接近我们的这个研究的主题,首先关键期这个词,前一段时间经常被提及,并且引发了很多人的焦虑,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又不太敢提了。其实关键期是有的,只不过我们得分不同层次的能力来看。

比较初级的能力是有很明确的关键期的,比如说我们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运动控制能力,都是有比较短暂而明确的关键期的,大多数都是在三岁之前,甚至在一岁之前发展的。

对于那些比较高级的能力,它们更多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们的关键期虽然存在,但是没有那么关键,所以管它叫做敏感期比较准确。

刚才的问题问到的语言系统的敏感期是存在的,但是仍然还要细分。语言的发展,至少包括这样的几个系统,一个是听觉系统,另外一个是语言表达的系统,还有一些系统,包括记忆以及词汇的发展。这三个系统发展的时期是不太一样的,听觉系统的发育在小孩六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蛮好的了,但如果错过这个时候,可能会造成一些语音辨别的问题。这当然是可以弥补的,我们的脑总归有很强的可塑性,越早弥补越有利。

说一个听觉系统的例子,很多地方讲方言,比如四川话,l和n是不分的,为什么不分,不是因为我们的嘴发不出来这个声音,而是我们的听觉系统如果在四川方言环境中发展,没有接触过这两个音的区别,本身就听不出来。当然通过后期的努力和不断训练,还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只是可能要花比小的时候更多的功夫而已。

语言表达能力的敏感期要稍长一些,可以到小学,所以在3到6岁期间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去说话。总结一下,关键期是存在的,越小的时候关键期越明显。对于语言能力来说,最关键的,最敏感的,是听觉能力,当然所有的能力都是可以弥补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

少儿脑科技小课堂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your-marvelous-mind/?redirect=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脑科学专家顾建文告诉你,“动起来”的孩子更聪明
钢琴练习技巧,成年人也能轻松学钢琴
北大心理学教授方方:过早识字影响儿童想象力,人类大脑结构可重组
学钢琴4大法宝!
音乐训练让你更聪明
让孩子做认知能力训练,先要了解认知功能及神经可塑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