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娱乐至死”的时代,如何修心……

躁动不安是娱乐时代的“特色”,而躁动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生活节奏的加速,另一个是生活的欲望太多。何谓养生?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基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形体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一是让生命回归于自然无为的状态。就是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质朴、纯真,以至于无欲。

面对浮躁不安的社会,回归自然是身心健康的最佳选择。宁静的田野,广阔的草原,幽深的山林,给以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天籁之声,疲惫的身躯顿时轻松自如,绷紧的心弦马上松弛舒缓,苦闷烦恼消除,名利得失尽忘。心态平和,充满快乐。

道者,自然之道也,亦自然之理也。让心灵回到宁静和谐、不争的“桃花源”中,不为外物所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静以养生,这是大多数养生家的基本观点。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产生的,天地万物又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的,循环往复即是回到“道”的虚静状态。怎样才能静?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躁动不安是娱乐时代的“特色”,而躁动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生活节奏的加速,另一个是生活的欲望太多。从老子的观点来看,两个原因中主要方面在于主观欲望:物欲和情欲。如果“少私寡欲”,情绪就不受外界干扰。无欲则静,知足才能戒欲。因此,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为腹不为目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色欲伤目);五音令人耳聋(声欲伤耳);五味令人口爽(味欲伤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情欲伤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物欲伤身)。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指出:“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对人的害处后,明确提出 “为腹不为目”。

什么叫“为腹不为目”?三国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注解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人的眼睛看东西是无限量的,正因为无限量,便具有贪欲性。老子用“目”来代替了眼、耳、口、鼻、身、意六种欲念。“不为目”就是不要被“五色”“五音”“五味”和“难得之货”等,把心智搞疯狂了,把人的品行破坏了。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丰美的饮食会使人口味迟钝,若天天宴饮,大鱼大肉,习以为常反而觉得“无味”。普通老百姓的粗茶淡饭,别有滋味,老子谓之曰“甘其食”。

古往今来不少人“甘其食”而长寿。宋代诗人陆游,中年得了胃病,后来得到了词人张文潜的粥疗之法祛除病患,写了《食粥》一首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修养好的人,会健康长寿。故医家和养生家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

老子认为,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德与道一样是自然的,任何物类都顺应自然之德而存在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之德像婴儿那样纯真自然、无私、无欲、不争的天性,即老子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加强道德修养。

古今寿星中有德者居多。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是一个典型。他甘居淡泊,不为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召他进京、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病人痛苦,对病人视为亲人,不分贫富亲疏,无论昼夜寒暑,路远路近,有求必应。不贪不骄,待人平等谦和。或许,正是由于他修养好,医德高,又善于养生,才能寿至101岁(一说141岁)。他留给后世一句至理名言:“德行不充,纵服金丹玉液,未能延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12章解读
道医学堂丨老子养生秘籍第四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30句,读懂受用一生
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养生要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揭秘老子活到160岁的道家养生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