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是医生,假如我得了颅内动脉瘤,我会怎么办?

一、面对颅内动脉瘤,选择困难症出现了!

作为患者,面对疾病,当面临选择困难时,会四处求助,甚至会直接当面问医生:“如果病人是您的亲属或者就是您,您会如何处理?”

那么,我是医生,假如我被诊为颅内动脉瘤,那该如何办?

这种情况在真实世界上的确存在,这时一定会向神经外科医生朋友咨询,甚至是多位专家同步咨询,也可能会自查资料成为半个动脉瘤专家;如果自己就是神经外科或神经介入医生,向同行中的权威、信得过的医生咨询如何处理为好,但有时我们依然会困惑或焦虑。

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面对重大抉择,选择困难,就会出现焦虑,无论是谁。人生总会出现这样的时刻,处于十字路口,如何选择?

其实这是一种选择困难症,当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疾病时,因为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风险和不同的预后,我们会出现左右为难,难以作决定。甚至出现焦虑,焦虑的表现为:着急、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伴有睡眠的改变、失眠、多梦,睡眠障碍常以入睡困难为主,上床后忧虑重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次日起床后头脑昏沉,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身体发抖、无目的活动增多、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等。

如何去除焦虑,还得看病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担心,对颅内动脉瘤的不确定性而担心!破裂的不确定性、手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性,如何破除?

二、选择困境:向左走 向右走?

简单地说,颅内动脉瘤,当作为头痛头晕或体检发现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帽子就戴上了,下一步的选择困境是:

第一步选择是:观察或者手术?如果选择继续观察,当增大时再处理,但这样存在破裂风险,因为一旦破裂发生,就会出现非残既死的状态。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如果选择继续积极手术手段,面临的风险是手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可能会有严重的并发症,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4.3-6.7%;

第二步选择是:开颅手术或介入手术? 开颅手术相对而言,对有些动脉瘤处理更直接、更彻底,而且复发率较低,但并发症的发生率稍高,同时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可能较长。手术夹闭未破裂动脉瘤的总死亡率为1.7%,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6.7%,夹闭术后复发率为5%;而介入手术,更加微创,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但它更容易复发;有时这个选择也很难。介入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总死亡率为0.6%,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4.3%。介入术后复发率为10.4%。

如何选择?尤其是第一步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破裂风险如何能够预测?

这就如地震的预测一样,对未发生的事物的预测非常困难,但并非无章可循。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年破裂率约为0.5%-3%,颅内动脉瘤10年累积出血风险为10.5%,有一定的个体性。这是来自大样本的统计数据,并不能解决个体问题。我们知道动脉瘤是一个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更是一个动力学相关性疾病,血流动力学直接决定了动脉瘤的发生与生长,以及动脉瘤的形态,甚至破裂。目前临床血流动力学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并有一些指数推出(WSS、OSI、CHP等),供临床参考。动力学与形态学相关性很强,形态学是动力学外显形式,动力学是形态学的内在基础,因此形态学指标也有意义(纵横比AR、尺寸比SR、不规则形态指数--波动指数UI、非球形指数NSI等),三维智能测量( Uknow)将更为客观。

对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另一个重要参数是“动脉瘤壁强化”,动脉瘤的变化主要是瘤壁,瘤壁的炎症是动脉瘤增长的真正动力;而高分辨MR可以直接观察动脉瘤壁强化程度,形态不稳定的(子囊形成型)表现为瘤壁强化。还有动脉瘤破裂风险量表(PHASES评分和ELAPSS评分)等参数。

手术风险能预测吗?这个似乎更不可能。人们会多方位去寻求答案,查度娘,查量表,找多个专业医生来咨询,最后得到一个不太完美的答案。我们目前知道的数据大多为文献统计数据,具体到某个病例,手术风险由术者、疾病、手术设备与耗材决定,手术中更多偶然性因素,让这个风险预测更困难。我们能破除这种手术风险的偶然性吗?似乎不能,我们只能保证一段时间内,这类病例的发生率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不能说出某一例具体手术风险与并发生的发生与否。但这条路依旧在延伸,这就是人工智能---智能颅内动脉瘤诊治平台,将融汇千万大数据以及众多医生的经验,破除不确定性,最终给人们一颗定心丸。

三、颅内动脉瘤的正确应对方式

不焦虑、客观面对。主动规划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哪些类型颅内动脉瘤需要手术干预?

1、破裂性或症状性未破裂动脉瘤应尽早治疗,以避免症状继续加重,危及生命;

2、对于直径>5 mm的无症状未破裂动脉瘤建议进行干预。如动脉瘤直径<5 mm应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判断,对于伴有子囊、多发、位于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后循环、预期寿命>10年、伴有aSAH病史,有家族史或需长期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动脉瘤患者推荐积极干预;

3、未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建议对其进行动态随访,随访过程中发现动脉瘤进行性增大、形态改变者,建议进行干预。

动脉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夹闭或介入)?

应依据患者特点和动脉瘤的特点等多因素考虑后制定。对于从技术上既可以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首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高龄患者(大于70岁)、自发性aSAH分级较差(WFNS分级5~6)患者以及处于脑血管痉挛期患者应优先考虑介入治疗。

对于考虑保守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要注意血压,高血压是重要因子之一,对于高血压病人应当控制好血压。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也应当防治本病,注意调整血糖血脂等,保护好血管。另一个就是要注意随访观察,在近期采用CTA或MRA密切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变化,如稳定则可将随访时间逐渐由每半年转至每1、2年等。

欢迎您关注脑血管病预防与治疗微信微信公众号:naoxueguan-NGH 本微信致力于普及脑血管病的健康知识,欢迎提问,小编将做出及时回复。 邮件请复:luws71@sina.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偶然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神经综述: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因素的研究现状
精准临床概念下,覆盖院内外的全流程生态闭环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筛诊疗新突破口
回顾:PHASES评分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
脑动脉瘤:形成、生长和破裂
JAHA:美国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趋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