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难诊难治复发率高,希望更多人认识它——炎症性肠病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慢性疾病,这种病的表现为经常性腹泻腹胀、恶心发烧,虽然与许多其他肠病的症状类似,但它目前为止无法治愈,整个肠壁广泛发炎、溃烂,严重者无法进食。对这种神秘的疾病,它的成因,如何诊断,如何治疗,目前都尚无定论,这就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 5%~15% 的未定型结肠炎(IC)。

***历史***

亚当斯家道殷实,是个冲浪选手,19岁入选为职业冲浪者,但在比赛中成绩不太稳定:有时名列前茅,有时却双腿打颤,孱弱得像个冲浪菜鸟,他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过关。直到23岁被确诊为克罗恩病,他才意识到,长久以来影响比赛成绩的反复发热、时好时坏的腹痛、腹泻原来都是这种病在作祟。

此后亚当斯就陷入了不停看病拿处方、症状缓解、药物失效、疾病复发、又看医生的怪圈中……29岁那年,医生提出结肠切除手术的建议。非手术不可了吗?这让他陷入深深的忧虑。

有别于大部分疾病欺凌穷困或幼老者,IBD的发病者常常正值青壮年,社会经济阶层也较高,19世纪在北欧和英国开始发现,20世纪初传入美国。到20世纪末,IBD来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最初IBD在城市的发病率高于郊区,较高社会和经济阶层的发病率也较高,随着全球经济增长,IBD越来越普遍。

***什么是IBD***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泻。其中克罗恩病的特点是,整个肠壁广泛发炎,进而造成肿胀甚至梗阻,梗阻又带来腹胀、恶心和呕吐,严重者无法进食。而且,由于肠道炎症造成的食欲减退,患者往往因慢性营养不良而羸弱不堪。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虽然没有那么多梗阻症状,但由于结肠壁血管炎症造成了广泛溃烂,于是会频频排出粘液与血便,严重者甚至会一天腹泻 6次以上。

IBD临床上难以确诊,因为其他许多肠病的症状与之极其类似,肠结核的症状甚至与IBD几乎完全相同。

我们曾遇到过许多求医经年的患者:他们饱受腹泻腹痛的折磨,一次次验血验粪造影,多次复查肠镜和病理,接受好几轮不同的治疗,一项项排除掉其他症状相似的肠病,才能最终被确诊。

然而即使确诊,也不能让人松一口气——疾病复发的阴影,将终身笼罩着他们今后的生活。

***发病原因***

直到现在,IBD 的病因也没有完全查清。目前的共识是,IBD 发病与遗传、免疫、微生物等因素都有关。

1、遗传因素

IBD患者的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患IBD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30~100 倍。

同卵双胞胎同患IBD的几率也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丹麦研究者甚至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克罗恩病一致率可高达 58.3%。

近年来的基因组研究,也找到了超过163个IBD易感基因位点。毋庸置疑,即使身在同样的环境里,有些人的先天遗传就是更容易患上IBD。

2、免疫因素

东方人这几年IBD发病率迅速增长,显然不能归结于东方人基因突发大规模变异。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来自移民研究。

南亚本是IBD低发区域,但2015年加拿大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南亚至加拿大的移民子女的IBD年发病率,从60/百万迅速赶上了当地居民子女的72/百万。移民抵达加拿大时的年龄,也会大大影响IBD发病率。移民时年纪越小,IBD发病风险就越高。移民时的年龄每大10岁,IBD风险就下降近10%。

很显然,某些后天因素起了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肠道应该能免疫耐受肠内的正常菌群。而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时,随之改变的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还有肠内的菌群。

有一种卫生假说认为,发达国家的儿童就没怎么接触过不卫生的环境,导致自身免疫系统练兵机会不足,遇到无害或低害的抗原也当成大敌过度反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于是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就越来越多发,IBD也是其中一种。

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的乔尔·韦因斯托克(Joel Weinstock)是卫生假说的支持者。他认为,从前人们居住环境恶略,饮食和清洁都跟现在不能相比,许多蠕虫寄生在肠内,学会了阻止人类免疫系统活化的本领。如今我们的房子一尘不染,食物放进冰箱,每天早晚洗漱。而我们的免疫系统,曾对肠内的常驻细菌安之若素,如今却将它们视为必须彻底清除的危险之物,免疫系统持续大开杀戒,肠内的炎症与溃疡也就永无休止。

3、微生物因素

还有研究显示,IBD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不同。前者抗炎性的微生物减少,促炎性的微生物增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肠球菌与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则增加。

IBD患者里,检出有细菌穿透了粘液层的占30%,正常人里只有3%。慢性克罗恩病患者的回肠黏膜里有21.7% 检出了AIEC菌株,正常人的对照组里则仅有6.2%检出。

这些菌群改变,还可能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我们吃的脂肪越来越多,纤维越来越少,慢慢就饿死了需要纤维的益生菌,让促炎性细菌趁机坐大。美国护士健康研究 (Nursing Health Study) 的数据显示,那些每日摄入12克纤维的女性,患克罗恩病的风险是每日摄入24克纤维者的 1.6倍;多吃蔬菜水果,提高纤维摄入量,甚至可以让IBD患者不那么容易旧疾复发。

4、其他因素

还有些其他的可能因素。比如,一些药物损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IBD风险。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伤害肠内的菌群生态。切除阑尾和吸烟则好坏参半,都能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但也升高了克罗恩病的风险。

***IBD如何影响生活***

二三十岁本是人生顶峰,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却恰在此时。患者可能每天都要被病痛折磨,不说就业成家,每天的基本生活都变得痛苦不堪。在欧洲,56%的IBD患者只能兼职,还有8%~10%的IBD患者完全无法工作。就业困难又带来经济压力,对于本就需要支付高额医药费的IBD患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林格是个罹患IBD的姑娘。结束第二次肠切除手术后,她YouTube上发表视频中说:患IBD的人看上去很健康,像正常人一样,然而这种病像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作,你也因此没法为未来做一些计划。你周围的人没有办法理解你,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到你

1859 年,英国的第一例纪录在册的IBD患者,从检出到死亡只用了3个月。2007年一项meta分析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死亡率和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无显著差异。克罗恩病患者的死亡率略高于普通人群,主要是因为发病多年后,胃肠道癌变率升高所致。但无论如何,IBD患者的十年生存率超过95%。然而,对壮年IBD患者来说,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活下去,而在于活得有质量。

2004 年,德国研究者调查IBD患者的生存质量(HRQoL),发现25~34岁的患者生存质量最差,他们大多因为这个疾病改变了职业选择、人际交往和作息规律,疾病对他们的人生打击最大。患者年龄越大,生活质量反而要好一些。

在确诊后的漫长日子里,IBD患者要面对的极高复发率。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会慢性复发,更有20%~30%在多次复发后不得不切除部分肠道。克罗恩病的复发率更是接近90%,且70%患者在确诊后10年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有一种更残酷的说法,只要随访时间足够长,总会看到克罗恩病复发的。目前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只是延缓复发来临而已。

当然,这里的数据都是来自西方的手术比例,IBD在国内的手术率并不高。有些人即便因为药物副作用,生活质量极低,也仍然坚持使用药物而非手术;还有人因为不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癌筛查,患上结肠癌,丧失了IBD的手术机会。

***IBD与抑郁症***

IBD与抑郁症的关联,也同样是研究重点之一。高复发率带来极高的不安全感和沉重的费用负担,再加上疾病本身带来的苦痛,IBD 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很高。

2014年,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调查了465例IBD患者,发现其中23%有中度甚至重度抑郁症,远高于普通人群里8%的抑郁率。我国的相关数据也显示,IBD患者中50%有疲劳、睡眠障碍等抑郁症状。

虽然目前研究并不认为抑郁会直接导致IBD,但抑郁确实会加重IBD症状,并造成患者不配合甚至放弃治疗,进而导致病情恶化与复发。

***完***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亚当斯的故事吧。

那位冲浪运动员寻找了各种疗法,甚至做好了去澳大利亚进行肠道菌群移植的准备——需要服用从健康人粪便中提取的菌种——却因病情实在严重,在医生的建议下,结肠切除手术如期进行。

当你的肠子变成了敌人,在目前的医学发展情况下可能不得不切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色 | 反复腹痛腹泻,别忽视!(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儿童炎性肠病 --- 中华自然生物鼻脐疗法
炎症性肠病(IBD)知多少?
炎症性肠病中宿主与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综述 | 肠道微生物群和IBD:因果关系还是相关性?(第二部分)
SCD饮食的科学史:不吃淀粉,真的能治疗肠道疾病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