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志趣与笃志

有人说,阅读主要靠兴趣,没有兴趣便什么也读不下去;没有兴趣也不能强迫人家读。这话固然不错,古人便有言:“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孔子说:“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这些说的都是兴趣的重要性。既然兴趣是如此重要,我们便要对兴趣格外重视,提高对兴趣的理解,以便正确地引导和利用兴趣。

首先,我们知道兴趣就是做事的理由或动因,那么培养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之兴趣便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兴趣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如果兴趣不止于娱乐层面,而是与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兴趣便升华为志趣了,就是把兴趣与志向和理想结合在一起了。

其次,兴趣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19—20世纪美国哲学家、文学家乔治·桑塔亚那在讨论人的精神主体时说:“某些东西之所以有趣,那是因为我们关心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如果我们对所感觉的那个世界毫无兴趣,我们就会对它闭上眼睛;如果我们的理智并不帮助我们的情感,而是偷懒地让幻想自由奔驰,那么,我们甚至会怀疑二加二是否还会等于四。”桑塔亚那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兴趣是一种情感,而人恰恰是感情的动物;其二,兴趣需要理智来帮助培养,如果失去理智,兴趣就会信马由缰,会让我们毁掉本来可以很美好的东西,甚至毁掉原本已建立的认知和秩序。桑塔亚那接着说:“当理智是活生生的和强有力的时候,它会给那些有可能成功的兴趣爱好以勇气和特权,而削弱或泯灭其他那些看起来注定要失败的兴趣爱好。”

最后,真正的兴趣意味着行动和实践。所谓的兴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走马观花,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具体到阅读,就是必须拿起书本来认真读,必须钻到书本里去,去体察、感受和理解书中的文字,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和精神理解书中的每一个字及其传递的思想。不能叶公好龙,不能成为读书时的叶公,看到书本都很喜欢,面对难啃的文字却止步不前。不仅如此,有时还需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生产和生活中去检验和应用,把喜好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中。这才是真正的兴趣。

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和需要培养的,对哪类书感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是理智,首先是懂得人为什么要读书,也就是说,要树立读书的志向。我理解,任何兴趣的培养都受内与外、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两者缺一不可。阅读或读书兴趣的培养,也同样会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因或客观因素是指阅读的对象或客体本身,即图书,图书主要是图书的内容能否激起阅读的兴趣;内因或主观因素是指阅读的主体,即读者本身,读者对阅读或读书的意义,以及图书的内容价值是否认同,是能否激起阅读兴趣的另一重要决定性因素。有兴趣,有志向,才能有毅力,有恒心,才能坚持不懈地阅读,也因此才能读有所成。

读书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小开始,这是由人的成长阶段和认知特征决定的。北齐著名文学家颜之推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影响深远,其《勉学篇》对指导今人读书,仍有教益。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慨叹甚至悔恨自己年少贪玩而荒废读书,知耻而后勇,终有所成。例如,宋代诗人秦观就有如下文字留世: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奋,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之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不复省。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噫!少而不勤,则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小的时候聪颖过人,所读之书,过目成诵,这本是好事,是他读书的优势,然而他却以此为傲,饮酒玩耍,反而荒废了读书。等到年长之时,虽幡然悔悟,奋起直追,无奈精力和记忆力衰退,十分努力而所得不如从前之一二。

读书还是终身之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古人云:“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苦口婆心,在劝诫读书要趁早的同时,还不忘叮嘱一句:“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说到终生读书的典范,宋代大诗人陆游无疑名列其中。他晚年疾病缠身,用读书来抵抗病魔的侵袭,并写下了很多“读书诗”。下面是他年近八十的时候,写下的一首:“门前客三千,帐下兵十万,人生可意事,随手风雨散。不如一编书,相伴过昏旦,岂惟洗贫病,亦足捍患难。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夜半。吾儿幸能继,书亦未残断,安知不遭时,清庙荐玉瓒。不然老空山,亦足化里邗。我死斯言存,观者有追叹。”

从诗中我们看到,在诗人陆游看来,人生一切的得意都会离人而去,只有书可以终身相伴。他不顾年老多病,仍然坚持读书,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给子孙后代树立榜样,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爱读书的家庭传统,并且寄望自己死后,还能够激励后人。(本文摘自《阅读是一种责任》)(文:于殿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书识礼与志趣相投(七律)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100种方法!
普通人怎么修炼“工匠精神”?
如何突破阅读力?
引导孩子从小爱读书的11原则
孩子爱上自我阅读需要的三个条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