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为何董仲舒反对性善亦不言性恶

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一直有争论,孔子说性相近,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仅仅在儒家学派中,诸位先贤对人的本性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到了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过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时间的大动乱后,风雨飘摇的中原大地渴望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之诸子百家争鸣虽然精彩,但是百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中原大地之统一,亦需要思想统一,基于此,战国以后之社会急切需要能吸收百家思想之精华,且适应当时大时代环境的思想出现。于是,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董仲舒,而董仲舒亦因为其统一思想的举措,而名垂千古。

1、先秦儒家思想与董仲舒之儒术不能等同

大家对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比较熟悉吧,但是董仲舒之“儒术”,某种程度上说,与先秦诸子之“儒家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借鉴吸纳了诸子百家思想,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开创儒家经学。亦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

汉代之“儒术”虽植根于先秦之儒家思想之上,但是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却不能等同。想要把先贤文化运用于当前之现实,总是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套用的,要根据现实环境,来选择性吸收借鉴以及发挥先贤思想。

基于此,董仲舒之儒术自然与先秦儒家思想有差别的,同时,董仲舒亦在先秦儒家思想之上做了些许发挥。我们就拿董仲舒在人性论上的议论,来聊一聊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挥。

2、董仲舒议人性的说法之一:人并非性本善,而是性待善

董仲舒对于人之本性的说法有三,分别是性待善、性善情恶和性三品,这里着重讲讲性待善。

董仲舒不赞成孟子性本善的说法,董仲舒说:

“吾之性命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己善;吾上质于圣人之说善,故谓性未善。”

董仲舒的这个意思是说,孟子以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此区别于禽兽,但是董仲舒认为孟子此举是降低了善的标准,他不认可。董仲舒将圣人所提倡的善看成真正的“善”,所以董仲舒认为“性待善”。

虽然董仲舒反对性本善的说法,但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是有善质的,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自己的“善质”,继而成为善的存在。

董仲舒还举了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大致意思就是,善良就和大米一样,本性就如长出大米的禾苗,禾苗虽然可以长出米来,但是禾苗却不是米,所以人之性可变善,但是“性”本身不是“善”,就如禾苗不是大米一样。

3、董仲舒之“性待善”:综合了孟子之性善论与荀子之性恶论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虽然否认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也没有去赞成荀子的人性本恶一说。他采取了折中调和的方法,他虽然不认为性本善,但是亦不认为性本恶,却认为人有“善质”,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这个“善质”。

关于董仲舒之“性待善”对于孟子之性善论与荀子之性恶论的选择性继承,可以作如下总结:

(1)董仲舒的“性待善”认为人拥有“善质”,就像禾苗拥有长出大米的潜质一样。从此处,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指出的人拥有“善质”这一说法,某种意义上是借鉴了孟子性善论中人生来就有代表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一说法。

(2)董仲舒虽然不赞成性善说,但是亦没有走向性恶论,却与荀子一样,认为人可在后天教化中为善。董仲舒认为人因为拥有“善质”,在后天可以成为“善”的存在。董仲舒这一理论是在借鉴荀子之“性恶论”。荀子之性恶论认为,人先天用拥有“利己本性”,属“恶”,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会后天学习,在后天教化中,人能渐渐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的存在。也就是说,荀子认为人本性恶,但人可在后天变成善的存在。基于此,荀子之“后天教化达善”与董仲舒之“后天发挥善质”颇有异曲同工之意。

其实,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董仲舒大抵是更加倾向于荀子之性恶论的,只是,抛开荀子之“性恶论”的本意,这“性恶论”中的“恶”听上去就消极得很。董仲舒当时在给“汉武帝”干活儿,他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汉武帝统一国内思想。统一思想更多是为了教化百姓,让百姓好管理一些,那么,荀子之“性恶论”无疑更有利于支撑君主去教化百姓,毕竟荀子认为人需要在后天学习社会礼仪规范后,才能让行为符合社会礼仪,成为善的存在。但是荀子之“性恶说”之人性本恶,不管荀子这里的“恶”有没有批判人性的意思,“恶”终究是不好听的。

如果董仲舒直接说“人性本恶”,怕是汉武帝也不开心,这不是在说汉武帝也“性本恶”吗?不仅汉武帝不开心,天下人也会不开心,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荀子之“性恶说”的深远意味的。退一步来说,即便有时间和精力研究荀子之性恶论,但是因为带着偏见,或者眼界之原因,未必所有人都能理解荀子性恶说之恶并未有批判人性的意思,这个“恶”仅仅是与后天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之“善”对立的存在。

可能是出于方便理解,也可能是为了让大家更能接受,同时,亦为了能够支撑君主对百姓的教化行为,董仲舒继而提出了“性待善”,即性并非本善,但是却有“善质”,人可在后天教化中,成为符合“善”的存在。


本文由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注: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志轩荀子漫议十六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桩最大冤案
孟子的“性善论”PK荀子的“性恶论”,谁对谁错呢?
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义理讲稿(善居牢)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荀子哲学系列32】荀子思想总结的2个关键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