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答案是“控制他!”

台湾有部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知道诸位家长是否看过。

第一集《妈妈的遥控器》,至今让小智心有余悸。

主人公小伟为了能去毕业旅行,伪造了成绩单,但奇怪的是他的日子一直卡在同一天,直到他终于不想改成绩单了,这一天才结束。后来小伟发现原来妈妈拿到了一个可以让他人生倒流的遥控器。

小伟妈妈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生活不顺,对儿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她总让小伟洗脑般地说出这段话:“我一定会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不让妈妈失望”,而她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妈妈是为你好。”

以后的生活中,只要小伟有任何一点状况出现,妈妈就会按下遥控器,让小伟的日子重复。直到有一天,妈妈禁止小伟谈恋爱,小伟彻底奔溃,想用自杀摆脱妈妈的控制,割腕、触电都试过,但只要妈妈按下遥控器,小伟就永远都不会死亡……

最后,长大的小伟奋力拿到了遥控器,对妈妈大吼道:“这不是你的遥控器,它是我的!”

可妈妈的一句话彻底将孩子打回了原形,妈妈说:“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这个超现实的故事,看似有点极端,但这种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在生活中却很常见:

 小时候:

“妈妈,我喜欢那件粉红色的外套。”

“男孩子穿什么粉红色?听我的,选蓝色。”

 “爸爸,我看到一只小蚯蚓在地上爬!”

“你作业做完没?还有心思看蚯蚓。”

“妈妈,我不想继续练舞蹈了。”

“女孩子练舞培养气质,这都是为你好!”

 长大后:

“爸爸,我不想考研,我想去工作。”

“不行,必须考,爸爸就吃过学历低的亏。”

“妈妈,我真的喜欢那个男孩子……”

“可妈妈不喜欢,你赶紧和他断绝来往,否则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

“爸妈,我们暂时不想要小孩!”

“别怪爸妈不尊重你们的想法,爸妈年纪都大了,就盼着有个孙子,你要体谅爸妈......”

关于控制型的教养方式

一方面家长严格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感情上对孩子态度冷漠,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其隐含的意思是“你必须听我的”。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难以被察觉,尤其在我国的文化中,“父母教,须敬听”,“听话”被视为儿童的优秀品质,不听话则是“不孝”“忤逆”的表现。

另一方面,这种教养方式常被冠以“爱”的名义。有的父母喜欢说,“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不管你”,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

为什么家长总是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控制孩子呢?

这源于我们的初衷——希望成为一个好家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孩子的独立性认知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育儿策略,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习惯用这种简单、粗暴但“有效”的方式让孩子遵从我们的意愿,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成长,一旦孩子有所偏离,便会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听话”。

有位网友谈到自己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时,这样感叹道:“父母用道理控制不住孩子时,便会用伦理,一句‘我是你妈(爸)’,让多少孩子不得不‘手举白旗’。”

这种“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以及亲子关系中家长天生的掌控权,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剥夺孩子的自主权,甚至影响孩子人生轨迹。

控制型父母总是说“为了孩子好”,果真是为他好吗?控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养出以下几种娃:

01“叛逆反抗”型

这种孩子对父母的控制行为特别敏感和抵触,无论正确与否,只要是父母要求的,统统不做或者向相反方向做,孩子就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长大后,或者和父母公开叫板,或者以沉默反抗,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一些更极端的行为。父母长期和孩子处于斗争的状态,双方内心都很焦灼。

02“没有自我”型

这是我们熟悉的听话、乖巧型孩子。从小听妈妈的话,妈妈说多穿衣服就多穿衣服,妈妈说这个工作稳定就要一直做下去,妈妈说这个男人还不错就直接嫁了。

这类孩子处处依赖父母,完全没有自我,父母全方位的操办行为,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做事没有主心骨,不敢让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内心也习惯把自己当成被照顾者,希望有人时刻照顾自己。

03“双面娇娃”型

这一类孩子我们以前不太熟悉,但现在越来越多。他们八面玲珑,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在网络上被叫做 “假孩子”。

父母通常很难看出这类孩子的问题,他们好像有一个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藏在面具下,呈现出的都是家长期待的样子,因为这样能避免冲突,取悦父母。

不做控制型父母,家长要学会从这三点开始慢慢改变:

倾听孩子

《无条件养育》中有段话:“孩子的喜好不一定总是得到满足,但TA们应该永远被考虑,而不是被随意忽略。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成是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实恐惧感、拥有感兴趣的事(通常与我们的不同)、拥有与众不同推理方式的人。”

无论孩子做某件事背后的情绪、事实和动机是什么,请静下心来去听、去理解、去接纳,而不是活在自己的观点里,并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你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沟通,“我理解这是你(孩子)的观点,我(爸爸/妈妈)的观点是这样的”。

支持孩子

控制型父母喜欢使用“不对”、“不许”、“不能”、“必须”这样负面思维很强的词汇,导致孩子将来看待事物也常常是负面的、不积极的,建议父母多用开放式、探索式和建议式沟通,不要直接否定和制止孩子,而是像教练一样,给孩子以适当的支持,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比如孩子不想去兴趣班了,与其喋喋不休地批评孩子,用大人的权威强迫他去,不如和他好好谈一谈,看看孩子在哪方面遇到问题了,需要什么帮助。过度的批评和控制会扼杀孩子反省的习惯,封闭孩子探索和改进的空间。

欣赏孩子

欣赏孩子的出发点并不是因为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了某件事,而是他的“干得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常常这样说“这次你考试考得不错,妈妈很高兴”, 如果变换一种说法:“你比上次考试足足进步了20分,这是因为你的努力!”这样用欣赏的方式单纯地指出我们看到的,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尼尔在他所著的《夏山学校》中说:“当一个孩子想爬到椅子上的时候,急切的父母便会帮忙,因而把他最大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给剥夺了。”

我们往往打着爱的名义去享受控制的感觉。殊不知,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父母突破自己的习惯成为不一样的父母,孩子的未来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精彩。

文章来源于网络,由园长幼师通小编转载整理,只为分享优秀教育理念,促进幼教行业健康发展。感谢原创作者的辛苦创作的付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课堂159|孩子为何要和爸妈顶嘴
熊孩子犯错遭人指责,妈妈野蛮反击:他还是个孩子,害了多少孩子?
你的素养,就是孩子的教养
【科普】孩子有“心病” 根源在父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个性
7岁熊孩子7楼泼墨,爸妈的道歉却赢得千万点赞:穷养富养都不如爸妈有教养
寻舫记 | 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