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7世纪“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为何欧洲军队却喜欢“滑膛枪”

“膛线”,枪管的灵魂。

由于膛线可以给弹头赋予“旋转”的能力,所以在弹头射出有膛线的枪管之时,往往会因为弹头自转而获得更远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

这个原理其实就跟小孩子玩的“陀螺”一样,因为弹头旋转而大大提高了弹头射击之时的“稳定性”。

这也是现代军队除了一部分自带尾翼或者没有必要采用线膛的弹药采用“滑膛”发射以外,剩下的基本都是以“线膛”为主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当时明明已经有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枪”,也就是“来福枪”,可当时的欧洲军队却还是更喜欢没有膛线的“滑膛枪”。

就好比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就一直都被很多欧洲军队大规模装配的“燧发枪”,其中又可以细分为“燧发线膛枪”和“燧发滑膛枪”。

但欧洲军队所装配的绝大多数都属于没有膛线的“燧发滑膛枪”。

而且这种情况更是持续到了1848年,也就是十九世纪中叶,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以后,没有膛线的“燧发滑膛枪”才被有膛线的“燧发线膛枪”逐渐取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会有很多人会认为是不是因为线膛枪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呀,没有赶上欧洲军队更新武器的风口。

线膛枪的发源

诚然,线膛枪出现的时间确实比“滑膛枪”要更晚一点,毕竟“线膛”也是基于“滑膛”的基础才衍生出来的。

可问题是早在公元1420年,也就是十五世纪初期,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铁匠就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线的线膛枪,不过这个时期的“膛线”还是直的。

因为这个铁匠当时所考虑的并不是提升弹丸出膛之时的稳定性,而是为了减小装填弹丸之时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对装填速度的提升。

毕竟从枪械后面装填弹药的“后膛枪”在十八世纪才出现,在此之前都是从枪管前面装填弹药,还得用“送弹棍”把火药和弹丸压实,极为繁琐,整个流程折腾下来,一分钟能击发一次都已经算是高效了。

直到1476年,螺旋型的膛线才出现在了意大利的文献记载上,这也就意味着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膛线”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经开始凸显。

而欧洲普遍装配燧发枪的时间更是还得推迟到17世纪中叶,那么在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难不成就没有军队使用过“线膛枪”吗?

不用说,自然还是有的,丹麦军队就曾于十七世纪初期装配过“线膛枪”,可最终还是没有将“线膛枪”在战场上普及。

按常理来讲,线膛枪明明具备着射程远、精度高的优势,应该迅速红遍欧洲甚至全球才对呀,为何直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欧洲军队接受并普及呢?

线膛枪的劣势

虽然相对于枪管结构更为简单的“滑膛枪”而言,线膛枪的精髓就在于枪管结构上,螺旋型的“膛线”也让其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为苛刻,而且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更大。

那么最终所体现的,也就是“线膛枪”的造价相对“滑膛枪”要更为昂贵。

可纵观欧洲的战争发展史,欧洲的这些国家貌似就从来没有在意过一把武器的造价到底有多高,他们更在意的其实还是武器的性能,或者说是求精而不求多。

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潮,欧洲人所追求的是那些所谓的骑士荣耀、以及骑士精神什么的吗?

并不是,因为不管是骑士荣耀、还是骑士精神什么的,其实都是在骑士出现以后才衍生出来的产物。而“骑士”的诞生,则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争产物。

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碾压”,追求更高的防御以及更高的攻击力,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这才大张旗鼓的推行了“附庸制度”以及“采邑制度”,不遗余力的打造出了一个个造价昂贵却武装到了牙齿的“重装骑士”。

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国研发的“巴黎大炮”,体型硕大且造价极为昂贵,但这些终究都是其次,因为“巴黎大炮”以它那将近120公里的射程,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德国人当时对“极致射程”的追求。

而当时的普通火炮,射程能达到20公里都已经算得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如果这么看的话,“线膛枪”的造价劣势在它那远超滑膛枪的射程和精度面前,属实称不上是劣势了。

毕竟弹丸出膛后能够有更远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也就代表着其实际“有效射程”也必定有着飞跃式的提升,连带着也就提升了命中后的“破坏力”,这可不是单纯的“最远射程”所能带来的。

因此,真正导致欧洲军队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里更喜欢滑膛枪的原因,除了相对要更高的造价以外,定然还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否则只是在枪管上加工几条膛线而已,造价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线膛枪的缺陷

这就要从线膛枪的缺陷开始说起了,严格来讲,其实也算不上是缺陷,因为这个缺陷不是出自线膛枪自身,而是出自线膛枪的好搭档,也就是“弹丸”上面。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现代的“尖头弹”出现之前,在那个火绳枪以及燧发枪大行其道的年代,子弹的形状都是“圆的”,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讲的“弹丸”。

而线膛枪在膛线的影响之下,其枪口并不像滑膛枪那样是一个完整的“圆形”,而是一个分为“阴线”和“阳线”的圆形齿轮状枪口。

所谓的“阴线”就是膛线凹下去那部分的底部,“阳线”则是膛线凸出来那部分的顶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采用像现在这样用阳线到阳线的方式来计算口径的话,势必就会出现黑火药“能量外泄”的问题,枪口密封不严,从而影响到线膛枪的射程。

从而也就导致当时其实都是根据阴线到阴线的距离来判断线膛枪的口径,也就是说,线膛枪所用的弹丸,实则都要比实际口径稍微大那么一点点。

如此一来,也就使得士兵在通过枪口往线膛枪里面装填弹药之时,往往要比滑膛枪的弹药装填更为费劲,而且还得不停的用送弹棍反复敲击弹丸,否则就有可能将弹丸送不到枪管底部。

一来二去之下,燧发枪本来就慢的装填速度自然就更慢了。

但这不是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来回的敲击之下,由铅制成的弹丸势必就会产生形变,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线的凹槽当中,那么也就有了“炸膛”的风险,毕竟本身其口径就不匹配。

反观滑膛枪,枪口圆润,口径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弹丸不选错、枪管不变形,那么基本就不可能存在弹丸装不进去或者因为子弹形变而炸膛的风险。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线膛枪射程远、精度高,但是装填慢,还比滑膛枪更容易炸膛;滑膛枪则是射程近、精度低、装填慢但比线膛枪快,而且不容易炸膛,大家说怎么选?

很明显吗,当然是滑膛枪了,毕竟战争是群体性的,射程有优势没错,可生命更重要啊,至于精度,在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精度”重要吗?

答案是重要,但实则也没那么重要,毕竟以滑膛枪的精度,虽说或许不能精准的命中预定目标,但保不准就命中了目标旁边的敌人呢?

结束语

线膛枪之所以在经历了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低谷之后,于19世纪迎来了新生,也主要就是因为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对于线膛枪的“弹丸”进行了改良,发明了一种名为“米涅弹”的新型“弹丸”。

单从造型上来看,其实已经无限接近于现代的手枪“圆头弹”了,区别就是火药跟弹头还是分离的,不过“米涅弹”的特点就是弹丸口径比线膛枪的口径略小,但其却不会发生“能量外泄”的情况。而且装填更容易。

因为在“米涅弹”的弹头后方,存在着一个类似圆锥体的凹槽,同时还匹配一个橡木的塞子,继而在引燃火药以后,火药产生的瞬间压力以及橡木的冲击力就会导致这个凹槽外扩,从而正好跟枪管上的膛线匹配出一个合适的形状。

也正是凭借着对弹丸的改良,装配“米涅弹”的“米涅式前装线膛枪”也一举赢得了一个最高射程918米,500米内精确命中的优良射击成绩。

而当时滑膛枪的射程,还在一百来米左右,至于现代的滑膛枪,更是成了霰弹枪、猎枪、以及防爆枪或者信号枪等不那么重视射程和精度的枪械的代名词。当然,“滑膛炮”不算啊,这完全就是两个性质。

那么在欧洲于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如枪中“骑士”一般的“米涅式前装步枪”以后,线膛枪的缺陷不再是缺陷,又如何不能迅速风靡整个欧洲乃至后来的全世界呢?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结关于穿越条件下制造米尼枪的可能性讨论72
排队枪毙到挨个点名,李式步枪之前的那些英国步枪发展史
火器时代简史之三:更快更准更强,近代枪械的发展高潮
帝国时代背景介绍(八)
[枪管的灵魂]膛线
枪为什么要设计膛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