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人的房子里 装的是自由or孤独?调查显示青岛30岁以下职场人独居率近7成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王丽平

现在提起双十一,人们第一印象就是电商狂欢的购物节。有多少人还记得,这11.11的日子,最开始被唤作“光棍节”呢?

而且,随着单身群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独居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据民政部2019年统计,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另有数据显示,20岁到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而此前齐鲁人才网面向省内5万名30岁以下职场人做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岛独居率接近7成……

伴随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疑问随之而来——一个人的房子里,装的到底是自由还是孤独?结果,就像双十一不再只是“光棍节”,独居也并不等于孤独。整体来看,90后独居生活的幸福感高于孤独感。

独居不等于孤独

一直到独居后,27岁的张晓才深切感受到,除了卧室,厨房与客厅带来的自由感,原来竟是那样畅快。

“和卧室一样,都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论是周末睡懒觉,还是偶尔熬个夜,不必担心会被室友吵醒,也不必担心进进出出打扰到室友休息。“到了晚上,把所有窗帘拉上,开开灯,窝在沙发上看看书、看看电影刷刷剧,或是坐在桌前加个班,感觉呼吸的都是自由的气息,整个人特别放松,舒畅。”张晓一脸幸福地描述道。

在自己搬进这个不到50平方米的套一小房子之前,张晓与其他两人合租了一个套三的房子,而她所有的就是那个小小的10多平米的小房间,虽说客厅共用,且空间较大,沙发、茶几、电视也都一应俱全,但她们三人却很有默契地很少在那个空间里待着,“基本上就是堆放杂物了,大家都在各自的房间。”餐桌、书桌,都是那个小小的、可以放在床上的折叠桌。

从大学毕业后的5年来,张晓辗转搬过三次家,每次都是与人合租,“有时候是和同事一起,有时候是和朋友介绍的人一起,人都很好,彼此之间倒没什么矛盾冲突,但一些生活习惯总会有些小摩擦。”独居一年多,张晓对“独居”的感受就一个字:爽!

“合租的时候也很少做饭,感觉邀不邀请室友都很麻烦,也就懒得做了。”而现在,除了中午在公司吃,晚餐和早餐她都会亲自准备,“晚上回去简单炒个小菜,每周会炖一两次汤,会提前一天晚上做好三明治,早上起来洗漱的时间把三明治放微波炉里‘叮一下’当早餐……”这些,都是在独居前一直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这些看上去小小的点点滴滴,成就了张晓小而美的幸福感。

这与网络上流行的“孑然一身,挤两小时地铁,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感颠倒”式独居青年截然不同。“我觉得大多数时间还是非常充实的。”张晓表示,有时周末在家时间多,也会偶感无聊,但她会想办法充实一下,“看看书,健健身,或是早早起床去爬个山。”

一个人住不会觉得孤独吗?

“不会啊。”张晓表示,独居不代表独来独往,“偶尔会和朋友小聚,聊天吐槽,说说心里话。”她坦言,独居只是一种状态,“等找到喜欢的另一半,结束独居也是早晚的事。当然,如果一直是一个人,感觉也不错。”张晓告诉记者,她认为,每一个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但独居,绝不等同于孤独。在她看来,独居可以说是处于一种很享受的状态。

享受独居,有类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不久前,贝壳研究院联合珍爱网发布了《90后独居青年生活真相》,此次调查收到了120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42.75%的90后独居青年表示自己“经常感到幸福”,而认为自己“经常感到孤独”的独居青年为26.15%。90后认为独居幸福感集中体现在“生活自由不受打扰(25.52%)”、“不用照顾/配合他人的生活习惯(21.70%)”、“有独立隐私和空间(21.05%)”。

整体来看,90后独居生活的幸福感高于孤独感。

独居绕不开孤独

当然,独居的另一面一定隐含着孤独,这也是80后独居女孩陈墨的切身感受。

“之前网上不是流传过孤独指数吗,有人说一个人吃火锅是最尴尬的孤独,我却经历过十级孤独一个人住院。”陈墨说,那种孤独感噬人心魂。

“当时是半夜起来灌热水袋,不小心把胳膊给烫了,由于身边没人帮忙,只能自己先把胳膊泡在凉水里,然后网上约出租车,等车来了,披上衣服一个人再下楼。”陈墨说。

到医院后,医生说很严重,要住院,“我就一个人吊着胳膊,挂号、拿药,打上吊针已经半夜一点了,打完针已经凌晨3点了,看着白茫茫的病房里昏黄的灯光,突然感觉很落寞。”陈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言语中有种莫名的伤感。

“如果说当晚的孤独感是当头一棒,那接下来半个月独自住院就是钝刀子割肉,每天都让你疼。”陈墨说,由于烫伤恢复需要多吃肉类,她只能点外卖,而自己行动不便只能麻烦同病房的陪护家属帮忙去取。

“怕家人担心不敢和家人说,同事朋友也只能偶尔来看看你,那段时间我最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看着天花板发呆。”陈墨说,那段时间,是她离孤独最近、与孤独直面硬杠的一段时间。

“但经过之后,你会学会与孤独、与自己相处。”陈墨说。

到现在,陈墨已经独居了3年,虽然偶尔的孤独感会让她不适,“但我感觉自己思想的边界更广了。”陈墨说。

无独有偶,今年43岁的杜金玲在独居中也倍感孤独。

5年前,杜金玲与丈夫离婚,之后一直独居,”有过婚姻的人就不愿和其他人合租,但又很害怕孤独。”杜金玲说,刚开始自己住的时候很不适应,每次回家,家里空空,只有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让你感觉时间还在流淌。每天早晨起来,周围静默得厉害,感觉整个人都被世界抛弃了。

为了对抗孤独,她做了很多努力,养狗、养鱼、听音乐……后来,她找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住在闹市区。

“每天早晨起床后,打开窗户就能听到楼下熙熙攘攘的卖菜声,就感觉这个世界充满生机,自己不是一个人。”杜金玲说。

“此外,也会偶尔叫朋友来家里聚会,聊聊近况,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体。”杜金玲说,其实现在大多数人,都是既想要独处,又害怕孤独的,如果没有能力直面孤独的人,是很难独居的。

调查发现,现在社会,随着结婚率逐渐降低,离婚离不断攀升,独居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发现,近几年来,青岛市结婚登记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离婚总数逐年攀升,选择单身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也催生着独居人数不断攀升。据此前齐鲁人才网面向省内5万名30岁以下职场人做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岛独居率接近7成。

注:独居率为当地独居样本量与当地总样本量的比值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等沟通工具的迭代发展,让虚拟交往逐步替代实际交往,独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喜好也更加偏向精致和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享受着自由的同时,也对抗着孤独。

为什么选择独居

结束独居的原因往往就是恋爱、结婚,选择独居的理由却又千千万,单身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却不是唯一。

30岁的张良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每天要和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有时候觉得心力交瘁,特别渴望一个独立的空间。”所以,每次忙完公司的活,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回到独居的家里,为自己做上一顿饭,听着轻音乐看看书,“只有那时候才觉得我是自己的,特别自由舒畅。”他告诉记者,虽然有家人催婚,但他目前并没有恋爱打算,“还是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他坦言自己并非不婚主义者,“等遇到合适的再说,现在没考虑那么多。”

因为有些洁癖,刘欣没动过合租的念头,而且虽然有男朋友,她也没有同居的念头,“在结婚前不打算和男友生活在一起。”而对于这一点,男友也尊重她的选择,“我觉得这也是对彼此负责。”

日前,齐鲁人才网面向省内5万名30岁以下职场人发布问卷并发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32.21%的职场人自己租房居住;选择与他人合租的占比为23.36%;19.84%的职场人选择独自居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也有12.38%的职场人与父母合住;7.86%的职场人居住在公司宿舍;另有4.35%职场人选择其他方式居住。

“买不起房”是职场人最主要的独居因素,占比为32.85%;其次为“社交恐惧”,占比22.78%;“婚恋成本高”和“享受独居生活”同样是造成职场人独居的重要因素,其占比分别为19.36%和14.24%;另有6.87%的职场人表示因追求自由而选择独居。

专家分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社交其实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工作占据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下班之后只想通过休息,缓解自己忙碌一天的疲劳,也不愿意再去社交。与此同时,很多人为了承担房租、生活费用等金钱支出,只能选择拼命挣钱和努力提升自己,日益攀升的社交成本则让社交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另一方面,随着可供人们消费的东西越来越多,很多人处在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每个月的花销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月收入,所以不是变成“月光族”,就是变成“负债族”。在这样的情况下,恋爱和结婚变得不那么容易,进而才会有不少职场人因婚恋成本高而选择独居。

何以排忧解愁?

虽说理想中的独居生活是早睡早起元气满,自己动手做早餐,看书健身两不误。但回归现实很快发现,关于独居的所有美好畅想都得建立在高度自律之上,否则就会淹没在忙碌、疲惫中,沉沦在杂乱无章的房间里,与手机、外卖为伴……

就如张良所说,一个人生活,自由是最大的享受,但若是自由过了火,“就只能在将放飞自我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张良笑道,独居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惰性,“可能连续几天没好好收拾房间,没好好做饭,没好好看书、运动,美好的生活可能整个就垮了,会渐渐习惯那种乱糟糟的生活。”张良告诉记者,虽然平日一个人在家的时间也不算长,但他只要有时间,就会自己动手收拾屋子,打理露台上种满的花草蔬果。他表示,尤其是心里烦闷的时候,收拾家里是他排解的重要手段,“看着家里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就觉得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也都一扫而空,就觉得这样美好的生活还是去热爱吧,郁闷啥呢?整个人就会积极起来。”他坦言自己其实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如果家里乱糟糟的,“那我的心情肯定也会很糟糕。”

当然,一个人面对烦恼忧愁时,每个人排解的方式也都各有千秋。在现实的压力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求之间,每个人都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人民智库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在对“独居青年一定孤独吗”做了调查,结果发现独居青年经常或者偶尔感到孤独的频率比非独居青年低5.9个百分点,“闲下来的时候”(44.5%)和“睡觉之前”(29.5%)是独居青年最容易产生孤独感的时刻。而且每个人都有排遣孤独的方法,40.6%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圈”,30.3%选择“增加与家人的联系频率”,选择“谈恋爱”与“在工作中努力奋斗”的较少,分别占14.1%和12.9%。认为“缓解不了”的则几乎没有。

另外,报告还显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独居青年的业余生活。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其在业余生活中选择个人式活动的比例更高一些,排在前三位的活动分别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听歌”(51.2%)、“玩网络游戏”(37.8%)和“看小说,杂志,报刊”(33.6%)。而非独居青年业余活动形式前三位分别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听歌”(65.2%)、“和家人一起度过”(39.2%)和“看小说,杂志,报刊”(34.8%)。非“空巢青年”“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比重高于“空巢青年”14个百分点。虽然更多独居青年选择个人式活动,但他们却对自己的业余生活评价更高,有25.9%和36.4%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或者比较丰富,而选择这两个选项的非独居青年仅占8.9%和22.8%。

专家说法:

包容个性的同时创造条件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单身的越来越多,独居群体也越来越庞大,这是一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内外因两个方面。”王忠武说,外因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让每个人都有了非常广阔的流动空间,流动性的加强也造成个人没有那样强烈的想要安定下来的想法。”另外,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房价、工作压力等,也让拦截住了很多想要恋爱结婚的人的步伐,这些人往往只能被动地选择单身、独居。内因方面,“现在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个性的增强则让大家更关注自我。”

不过,在他看来,尽管独居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大多数独居者还是被动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有爱人陪伴的。”而不论是被动独居还是主动独居,独居者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外界的压力,“尤其是大龄未婚独居男女。”王忠武表示,对于独居者,人们应该秉持包容的态度,“不要将其道德化,发展要有包容性,不要随便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而面对部分独居者所面临的难题,社会和企业则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联谊会增进彼此交流,调整房价以适应人们需求。”(应受访人要求,文中所用系化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居青年:我是7700万分之一 但也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独居不孤独
23岁月薪三万,未婚,我妈说丢人!
享受孤独、摆脱社交的人,活的有多爽?
7700万中国青年出租屋独居 | 终极孤单是自己死了无人知?
趋势!超六成90后打算买房独居,哪个面积段最受欢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