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洒金桥

以前,其实尚不出名。根据唐张彦远《书法要录》、宋桑世南《兰亭考》等著作记载,唐初,太宗酷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想方设法得到《兰亭序》。后来太宗驾崩,高宗将《兰亭序》殉葬昭陵。

千百年来,有关《兰亭序》的流传经过,数家聚讼,难有定案,这里参照古籍,罗列以告读者。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以前,

洒金桥的得名还流传过一个故事:宋朝在洒金桥住着李姓三兄弟,一天他们推着独轮车运木头回家,傍晚从洒金桥十字过桥的时候,桥上有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大哥一脚踹过去,石头纹丝不动,三兄弟就合力把石头推开,石头晃了一下,一路滚到了他们家门口。第二天早上,三兄弟到门口去看,那块石头竟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仔细一瞧竟然是一大块金子!从此三兄弟家门口的这条路便被叫做洒金桥了。


《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年间,日本、东罗马帝国等国使节来朝,带了一些金币作为礼品。唐玄宗又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金币。这么多金币放在宫里闲着也是闲着,一天唐玄宗突发奇想,在广运门附近的宫城上大宴王公贵族,又叫文武百官在城楼下的桥上饿着。身为一代英主的唐玄宗为什么要做这么不厚道的事情呢?不一会儿,大把金币从城门上抛洒下来,起初桥上的百官还不敢去捡,直到明白了这是皇帝赏赐后,才不顾身份地去争抢金币。


也有老住户说,洒金桥过去的确有桥。在洒金桥卖水盆羊肉的李天平回忆,洒金桥曾有一道沿街明沟流过,因西边的地势比东边高出许多,所以需要一条明沟用于排水。解放初,街东的居民要去街西还要穿过沟上的桥,当时每隔几户就有一座桥,修得很漂亮,后来沟被填了,桥也就化为乌有了。


洒金桥北口曹禺题名的古都大剧院位置,清代至民国初年是一个涝池。明代时这里有一口井,明思宗朱由俭崇祯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破西安时,长安知县吴从义率兵抵抗巷战,做最后挣扎,失败后携全家投入此井殉难,后世人认为他宁死不降而殉国,对此井命名“吊忠泉”。年久井废,久积雨水形成了一个大涝池。2004年10月,我曾与家人在古都大剧院观看过上海京剧院演出的京剧《贞观盛事》,尚长荣、关栋天、孙正阳都闪亮登场。


洒金桥有两座清真寺。中段的清真古寺是明朝时修建的,一棵600年历史的老槐树掠过建寺时的门楼瓦檐伸向蓝天。清真古寺匾为宋伯鲁书。清光绪年间增建了二门,上雕“永古真一”。越月台为面阔五间的礼拜大殿。南口的清真西寺古为海慧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回教国民小学,民国时期坊民筹资2800元从广仁寺主持者白喇嘛手里买来改建为清真寺,并经当时西安军政长官杨虎城将军批准成立,匾额由国民党一军第七师师长马鸿逵题写。现在的大殿为阿拉伯风格,巍然壮观,寺门有对联:“环宇万物主造定,世人有几知昊苍。”


洒金桥中部路西一处院落里,保留着清朝时期留下的两层木质阁楼,长约8米,甚为壮观,清朝时这里曾住过洒金桥最有钱、最有名望的一户人家。当年临街的门楼没被拆掉的时候还悬挂着“武魁”、“进士”等牌匾,最有名的要数林则徐送给宅子主人的一块,上面有林则徐的落款,但牌匾“文革”时被破坏了,几乎已没人知道那块匾上题的什么字。洒金桥清真古寺的对门至今有最古老的一座门楼,门楼上还刻有一行经文。


洒金桥路西连香米园巷、新寺巷,路东连劳武巷、西仓北巷。与西安城里许多现代化的街道相比,洒金桥显得简陋、狭窄,过往常常塞车。白天,北端一带成为熙熙攘攘的日用品集市。入夜,洒金桥路边特色小吃店一家接一家,肉丸糊辣汤、腊牛肉夹馍、酸汤水饺、粉蒸肉、烤肉、八宝藕粉……店主们热情的吆喝,营造了古朴的市井气氛,外地驴友来西安都爱来这条街上大快朵颐。即便在凌晨两三点,这里依然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兰亭序》的流传经过,众说纷纭。

其一种说法:唐刘餗《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文史家、书法家,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他和朋友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叫做兰亭的地方,举行了一次传统的修楔(xie)(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盛会,大家当场作诗,并请王羲之为诗集作一篇序文。王羲之乃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一篇序,凡28行,324字,即是著名的《兰亭宴集诗序》。这篇文章,辞藻雅瞻,历代传颂。王羲之当初所写的底稿,书法精美,有重文者,字体悉异,即是著名的《兰亭贴》,实为书法史上的一件名作。但后世之人,只要不是专门从事书法研究的,总习惯把《兰亭贴》叫做《兰亭序》。这里所说的《兰亭序》,其实就是指《兰亭贴》。


《兰亭序》在隋唐以前,其实尚不出名。根据唐张彦远《书法要录》、宋桑世南《兰亭考》等著作记载,唐初,太宗酷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想方设法得到《兰亭序》。后来太宗驾崩,高宗将《兰亭序》殉葬昭陵。

千百年来,有关《兰亭序》的流传经过,数家聚讼,难有定案,这里参照古籍,罗列以告读者。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以前,《兰亭序》的流传经过,众说纷纭。


其一种说法:唐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兰亭序》原来在梁朝御府。隋平陈,归晋王(炀帝),和尚智果从晋王哪儿借去临摹,久而不还,最后传给弟子辩才。

其二种说法:唐张彦远《书法要记》记载,唐何延之《兰亭记》云,《兰亭序》一直保存在王家,传至王羲之第七世孙和尚智永,智永传给他的弟子辩才。

其三种说法:宋俞松《兰亭序考》记载,宋郑价《跋》说,隋末,《兰亭序》为五羊(今广州一带)一和尚所藏。

至于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事件,同样也是记载不一。

其一种说法:《隋唐嘉话》卷下说,唐太宗得《兰亭序》在即位之前,“太宗为秦王曰——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

其二说法:《书法要录.兰亭记》,唐太宗得知《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中,乃召辩才。辩才已经衰老,推说不知真迹下落,硬是不来。后来房玄龄相处欺骗的方法,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行骗,萧翼按照房玄龄的计谋,带了几本王羲之的字帖到山阴找辩才,萧翼打扮成书生模样,借故结识了辩才,两人谈论,很是投机。一天,谈起王羲之的书法,萧翼便把带来的帖子给辩才看,辩才认为法贴是真,但不是上乘的。得意之下,从屋梁内拿出《兰亭序》,接过手就纳入袖中,并把太宗的诏令给辩才看,辩才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宝贝从此归于唐太宗。

其三说法: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州访得之,始入亲王府。”

关于《兰亭序》落入唐太宗手里,出现有多少临摹品,记载更是纷乱复杂,难以一一罗列。而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太宗遣萧翼得《兰亭序》,分别让欧阳询和褚遂良临摹。欧阳询临的真,遂以上石,算是正宗,褚遂良临摹的时候多参己意,算是别派。后来真迹殉葬昭陵,世间只流传临摹之本。北宋时,在定武发现了一个石刻本,称为“定武本”摹刻较当时所见的其他刻本为精,堪为当时书家所珍惜,而唐代的摹本,也和定武石刻本并行于世。“定武本”,由于屡次捶拓的缘故,笔锋渐秃,字形也近于板重,而临摹的墨迹本笔锋转折,比“定武本”更为流畅,后人揣度,便认为“定武本”为欧阳询所临,其他墨迹本便统统归于褚遂良名下。

唐太宗安排萧翼赚得《兰亭序》,仿佛当时就被文人传位佳话,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该图卷绢本,着色,无款。所绘三人,右边一人为萧翼,穿圆领宽袖长袍,戴黑色幞头,坐于几上,左臂衣袖更为宽大,袖内似乎藏着《兰亭序》。左边一人为辩才,秃顶,长眉,右手持拂尘,坐于藤床上,延颈而望萧翼,中间一人,是位披着法衣的老僧,但不知为何,要画上此僧。


《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定此卷图为“萧翼赚兰亭序故事”者是宋人吴说,他在题记中解释说:“书生意气扬扬,有自得之色,老僧张口不呿,有失意之态、、、非善写貌驰誉丹青者不能办也。”定此书卷图为阎立本所作者是明代文征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他为常熟杨仪所藏此卷图在卷后作跋,根据吴题“定位阎立无疑”。


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收藏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唐会要.书法》载,唐太宗在位,“够求人间书,凡真行二百九十页,装为七十二卷;草二千纸,装为八十卷。每听政之暇,则临看之”。他又最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唐会要.书法》还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ji)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序》以后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贴》,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

唐太宗除临摹古人字帖外,还向当时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学习书法。虞世南早年学书于智永,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书承家法,虞世南师之,颇得其体。太宗学书法于虞世南,与书法王贴成一体统。褚遂良较虞世南年青的多,深得王氏书法真谛,又是王贴杰出的鉴赏家,虞世南亡,太宗又虚心向褚遂良求教。

由于唐太宗勤学苦练,加之方法得当,又有名家指点,因此,书法水平翘楚当世。《唐会要.书法》说:“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君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房玄龄认为太宗的书法超过了钟羲和张芝。此论难免有些夸张,但太宗的书法水平之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代表作行书书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为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

唐太宗刻苦钻研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曾撰写《书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各一篇,从初学到深造角度均作了精辟的分析。强调“心正气和则契于元妙。心神不定,字则倚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同时总结出点、划、擎、竖、戈、环、波等笔法要诀。又认为“字以神为精魄”,只有“思与神会,同乎自然”,才能求得化境。他还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了《论》,系统的总结了唐以前的书法艺术,并着重对钟、王献之、萧子云等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进行评判,指出了他们书法作品的不足。而对王羲之,则推崇备至,评价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羲之)乎!观其点**之功,载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褒扬未必公允,但是,由于他大力倡导王派书法,故在初唐产生了一场书法革命,师承王派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脱引而出,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尽管《兰亭序》被陪葬昭陵,但其艺术魅力并未归于九泉,欧、褚、等各家的刻石和临摹版本,仍能让我们一睹风采。


翰墨风流贯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

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金山。

宋代书法家米蒂的这首《无题》,或者可以让人们惆怅的心情得到一丝慰藉。

隋唐嘉话》记载,《兰亭序》原来在梁朝御府。隋平陈,归晋王(炀帝),和尚智果从晋王哪儿借去临摹,久而不还,最后传给弟子辩才。

其二种说法:唐张彦远《书法要记》记载,唐何延之《兰亭记》云,《兰亭序》一直保存在王家,传至王羲之第七世孙和尚智永,智永传给他的弟子辩才。

其三种说法:宋俞松《兰亭序考》记载,宋郑价《跋》说,隋末,《兰亭序》为五羊(今广州一带)一和尚所藏。

至于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事件,同样也是记载不一。

其一种说法:《隋唐嘉话》卷下说,唐太宗得《兰亭序》在即位之前,“太宗为秦王曰——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

其二说法:《书法要录.兰亭记》,唐太宗得知《兰亭序》在辩才和尚手中,乃召辩才。辩才已经衰老,推说不知真迹下落,硬是不来。后来房玄龄相处欺骗的方法,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行骗,萧翼按照房玄龄的计谋,带了几本王羲之的字帖到山阴找辩才,萧翼打扮成书生模样,借故结识了辩才,两人谈论,很是投机。一天,谈起王羲之的书法,萧翼便把带来的帖子给辩才看,辩才认为法贴是真,但不是上乘的。得意之下,从屋梁内拿出《兰亭序》,接过手就纳入袖中,并把太宗的诏令给辩才看,辩才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宝贝从此归于唐太宗。

其三说法: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武德四年,欧阳询就越州访得之,始入亲王府。”

关于《兰亭序》落入唐太宗手里,出现有多少临摹品,记载更是纷乱复杂,难以一一罗列。而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太宗遣萧翼得《兰亭序》,分别让欧阳询和褚遂良临摹。欧阳询临的真,遂以上石,算是正宗,褚遂良临摹的时候多参己意,算是别派。后来真迹殉葬昭陵,世间只流传临摹之本。北宋时,在定武发现了一个石刻本,称为“定武本”摹刻较当时所见的其他刻本为精,堪为当时书家所珍惜,而唐代的摹本,也和定武石刻本并行于世。“定武本”,由于屡次捶拓的缘故,笔锋渐秃,字形也近于板重,而临摹的墨迹本笔锋转折,比“定武本”更为流畅,后人揣度,便认为“定武本”为欧阳询所临,其他墨迹本便统统归于褚遂良名下。

唐太宗安排萧翼赚得《兰亭序》,仿佛当时就被文人传位佳话,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该图卷绢本,着色,无款。所绘三人,右边一人为萧翼,穿圆领宽袖长袍,戴黑色幞头,坐于几上,左臂衣袖更为宽大,袖内似乎藏着《兰亭序》。左边一人为辩才,秃顶,长眉,右手持拂尘,坐于藤床上,延颈而望萧翼,中间一人,是位披着法衣的老僧,但不知为何,要画上此僧。
《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定此卷图为“萧翼赚兰亭序故事”者是宋人吴说,他在题记中解释说:“书生意气扬扬,有自得之色,老僧张口不呿,有失意之态、、、非善写貌驰誉丹青者不能办也。”定此书卷图为阎立本所作者是明代文征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他为常熟杨仪所藏此卷图在卷后作跋,根据吴题“定位阎立无疑”。


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收藏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唐会要.书法》载,唐太宗在位,“够求人间书,凡真行二百九十页,装为七十二卷;草二千纸,装为八十卷。每听政之暇,则临看之”。他又最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唐会要.书法》还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ji)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序》以后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贴》,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

唐太宗除临摹古人字帖外,还向当时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学习书法。虞世南早年学书于智永,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书承家法,虞世南师之,颇得其体。太宗学书法于虞世南,与书法王贴成一体统。褚遂良较虞世南年青的多,深得王氏书法真谛,又是王贴杰出的鉴赏家,虞世南亡,太宗又虚心向褚遂良求教。

由于唐太宗勤学苦练,加之方法得当,又有名家指点,因此,书法水平翘楚当世。《唐会要.书法》说:“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君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房玄龄认为太宗的书法超过了钟羲和张芝。此论难免有些夸张,但太宗的书法水平之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代表作行书书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为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

唐太宗刻苦钻研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曾撰写《书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各一篇,从初学到深造角度均作了精辟的分析。强调“心正气和则契于元妙。心神不定,字则倚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同时总结出点、划、擎、竖、戈、环、波等笔法要诀。又认为“字以神为精魄”,只有“思与神会,同乎自然”,才能求得化境。他还为《晋书.王羲之传》写了《论》,系统的总结了唐以前的书法艺术,并着重对钟、王献之、萧子云等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进行评判,指出了他们书法作品的不足。而对王羲之,则推崇备至,评价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羲之)乎!观其点**之功,载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褒扬未必公允,但是,由于他大力倡导王派书法,故在初唐产生了一场书法革命,师承王派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脱引而出,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尽管《兰亭序》被陪葬昭陵,但其艺术魅力并未归于九泉,欧、褚、等各家的刻石和临摹版本,仍能让我们一睹风采。


翰墨风流贯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

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金山。

宋代书法家米蒂的这首《无题》,或者可以让人们惆怅的心情得到一丝慰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太宗派出特务将《兰亭序》骗到手
唐太宗派人骗走《兰亭序》
今日学习《兰亭集序》。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有...
蒋勋:《兰亭序》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千古一帝李世民,除了玄武门之变,还有一个洗不白的污点
【转】唐太宗用啥手段获取了王羲之《兰亭集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