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I2021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试卷分析

2021届重庆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试卷分析



总体分析

本套试题采用新高考模式,1-5题是现代文阅读I,其中1-3题为选择题,4、5题为简答题;6-9题是现代文阅读II,其中6、7题为选择题,8、9题为简答题;10-14题是文言文阅读,其中10-12题为选择题,13题是翻译题,14题是简答题;15-16题是古代诗歌阅读,其中15题为选择题,16题为简答题;17题是默写题;18-22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其中18题是选择题,19-22题是简答题。本套试卷总分15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6分,简答题54分,写作60分。本套试题难度中等偏上。试题取材覆盖古今,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内容丰富广博。试题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重视基础。因此,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常考题型,注重基础。


试卷结构及考点



试卷分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A选项,声音节奏不是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节奏。C选项,“依部分联想全体的原则激动某种动作趋势”表述不对,联想与激动动作趋势是两回事。D选项,侧重前者或后者错误,原文说声音节奏的不同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故答案选B。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B选项,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声音最直接和有力,所以不能说诗歌比音乐更直接和有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C选项,不能引起愤怒、嫌恶等具体情绪

【信息筛选题答题步骤】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案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两则材料论证的中心和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论证节奏对情绪的影响,目的在于探求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分别;②材料二侧重论证诗歌节奏的本质特征,目的是为探索汉语诗歌节奏提供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中心思想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并且要注意题目要求,写出两则材料的论点和目的的不同之处。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①首先指出节奏对情绪的影响,并分析其心理机制;②接着分析节奏影响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强调节奏引起的情绪特点;③分析诗歌的文字意义对表现情绪的作用,进而指出诗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先通读文章,圈画观点句,概括句,过渡句,关联词,顺序词等重点词句。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

往事的酒杯

苏童

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在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味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

我大舅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吸引得不能自已。,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只确定是白酒。我脑子里只惦记着红烧肉,当然记不住他喝的是什么酒了。

我三舅家餐桌上的货色与我家差不多一样,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是五加皮。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桌上的那个酒瓶子了。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大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到了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大同学点单,每次都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啤酒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涨肚。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大门最近的厕所。

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了。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去县城上饭馆,打牙祭。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小饭馆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那瓶酒。

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个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道。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们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

毕业工作之后,一张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作客,那声音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像苍蝇,要么像福音。

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这不免令人沮丧,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仰“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劝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劝到客人一醉方休,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我在杂志做编辑时,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对我们都热情如火,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每顿饭必须至少举杯三次,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尊重地主讲究礼仪,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但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有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肚子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的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冷眼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一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一个人慢慢喝的。

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我至今难忘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小时候虽然懂得酒香味胜过烟味的常识,却只被大舅家的肉香吸引,说明那时“我”并未真正懂得喝酒的真谛。

B.“我”第一次喝酒和第一次醉酒都是大学期间和同学一起,虽然记忆深刻,但都知识少年轻狂的举动,没有实际意义。

C.“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这句话表现除“酒文化”的恶俗,表达了作者对它强烈的反感和批判。

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的某种程度的否定,厘清了酒席上人与酒的主次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B选项,“我”第一次喝酒是盲目喝酒,不是年少轻狂,第一次喝酒找到了薄醉的滋味,留下来美好的回忆,是有实际意义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性文节奏舒缓,从 “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的往事入笔,自然带出自己喝酒的几次经历,最后点出文章的主题。

B.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如把舅舅的声音比作“天籁”,其实并非表现声音动听,而是准确刻画了儿童渴望吃肉的心理。

C.写“我”在苏北采风一段,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讲接待方的“热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D.题目“往事的酒杯”是惯常表达“酒杯里的往事”的倒错运用,构思巧妙,意味深长,且收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文没有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

8.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欣慰:酒关乎灵魂的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体现了社会的进步;②遗憾与期待: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真谛,常识尚需要花时间去领悟和发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理解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到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理出文章的主旨内涵,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9.请根据作者关于喝酒的见闻和经历,简要分析人们喝酒时的不同心态。(6分)

【答案】①第一次喝酒,是跟随大同学喝啤酒,反映了从众,虚荣的心态;②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薄醉的体验,反映了附庸风雅的心态;③工作应酬中被劝酒和烂醉如泥,反映了陷于酒文化中的痛楚与无奈;④儿时两位舅舅喝酒和陆文夫独酌,反映了内心的安静与享受。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来说,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5个题,20分)

熙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莫及,遂约更相为传,而后死者则志其墓。故君实为《景仁传》, "轼幸得游二公间,知其平生为详,今景仁之墓,其子孙皆以为君实既没,非子谁当志之,且吾先君子之益友也,其可以辞!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有子三人,长曰鎡,终陇城令。次曰锴,终卫尉寺丞。公其季也。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道遇鎡,求士可客者,鎡以公对。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寿,其季廊庙人也。”还朝与公俱。或问奎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时,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陈,因擢置上第。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祖宗以来官吏兵数,酌取其中为定制。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又请罢焚瘗锦绣珠玉以纾国用,从之。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之去。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以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陈饥,公至三日,发库廪三万贯石,以贷不及奏,监司绳之急,公上书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陈人至今思之。年六十三,以本官致仕。

元丰初,公已属疾,乐奏三日而薨。讣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

(节选自苏轼《范景仁墓志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B.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C.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D.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廷中皆异之释褐/为新安主簿/秩满/擢起居舍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此题,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廊庙,廊,指殿下屋;庙,即太庙。古代国事必先在廊庙进行谋划,故后以廊庙指代朝廷。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规制及学校贡举之法。

C.唱第,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第,科第,科举考中叫及第,未考中为落第。

D.翰林,官名,唐朝开始设置,掌管朝廷和地方有关任免、讨伐等机密文件的起草发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选项,翰林是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才华出众,处事淡然。他考中进士,被礼部列为第一名;在唱第之时按照惯例自陈便可进入上等,而他却不肯这样做。

B.范镇心怀百姓,直言敢谏。百姓困顿疲惫,他上疏君王按照开国以来人数的一半核定管理军队的规模,以减轻百姓负担。

C.范镇秉持正义,客观公正。他认为陈执中学问不高,能力不够,应对方式的混乱局面担责,但反对借家事对其加以弹劾。

D. 范镇德行高标,名动当世。他是熙宁、元丰年间的士大夫公认的贤者;他去世后,君王停止处理朝政一天,并厚加追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选项,不是一半,而是按照开国以来的中间数目核定人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薛奎守蜀,道遇鎡,求士可客者,鎡以公对。(4分)

译文:

(2)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4分)

译文:

【答案】(1)薛奎做蜀地太守,在路上遇到范,向他询问可以做门客的士人,范就把范镇推荐给他。

2)用现在赋税收入数目的十分之七作为开支费用,而储备其中的十分之三来防备水旱灾害以及意外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此类试题,看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4.苏轼为范镇作墓志铭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①范镇道德风流,为当世师表;②苏轼与范镇有交往,详知其生平;③受范镇后人请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刘禹锡

楚关蕲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同时表达了对东去赴约的李郎中的劝慰。

B.植物生长葱翠茂盛,松花新茶泛着清香,美景乐事折射恬然之意。

C.虽然是送别,但诗人对朋友没有依依不舍,而是满怀深情地祝福。

D.全诗格律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意味深长。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选项,不是祝福,而是对李郎中早日赴任的劝慰。

16. 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劝勉李郎中早日返京;②借劝勉朋友,表达自己返京的愿望;③流露出被贬楚地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人置身阿房宫便会迷失方向,以侧面描写的方式突出了建筑的错综复杂。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手法有力描写了蜀道之上险峻而瑰丽的山川,如“                ,                ”写出了水流湍急,瀑布飞泻的气势。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                ”两句,以酒遣怀,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答案】(1)高低冥迷,不知西东(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高中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初中课内所学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    ①    ,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     ②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齐声朗诵:“……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B.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C. 想着想着,我的心理,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省略号的作用的能力。A选项,是引文的省略;B选项是;列举的省略;C选项,是语意未尽;D选项,是说话断断续续。

19.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补写出恰当的喻体,每处不超过18个字。(4分)

【答案】①一面闪光的小镜子;②两片落叶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结合比喻句的特点作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果改成:“荒草丛中随时会有一对山鸡或者一只野兔、狐狸以及其它小野兽出现”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①较之“出现”,“飞起”,“跳出”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山鸡野兽等情态,更有画面感;②从句式上看,原文的句式大体齐整,更富有节奏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的特点,品味作品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原文的语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可以看出作者在遣词造句、炼字、修辞方面都做了一番打磨。语言的简练、准确、生动、鲜明是写作者应努力打造的一个方向。题干要求回答:从语义上看,改后的语句和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因为较之“出现”,“飞起”,“跳出”这些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山鸡野兽等情态,更有画面感;从句式上看,原文的句式大体齐整,更富有节奏感。

21.下列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春秋战国以,在主人迎接客人时,都习惯在路的左边等待,史上称为“左迎”。②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人习惯靠左行驶,③被迎接者沿着路的另一方向的左侧缓缓而来,④双方相遇时,刚好分别站在路的两边,⑤中间留出的一块地方,既方便行礼,又不妨碍其他人通过。⑥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靠右行驶的呢?清末。⑦清朝末年,政府成立巡警部,用洋人做顾问,颁布的交通规章完全是欧洲式的,于是靠左行驶就变成了靠右行驶。⑧可不是就能一下子变得过习惯来的。⑨便不过来,路上就乱,语式出现交通事故。⑩什么叫文化冲突?就是双方遵循的规则不一样,导致撞车。

【答案】

①“在主人迎接客人时”改为“主人在迎接客人时

②“究其原因是因为”改为“究其原因是

⑤“中间留出的一块地方”改为“中间留出一块地方

⑧“可不是就能一下子变得过习惯来的”改为“习惯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变得过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历史上曾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白帝城、夔州、都督府、菱州路、瞿塘关等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重镇。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考古科研人员就对此处遗址进行了持续发掘研究。2020年考古人员集中对白帝城遗址中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成片发掘,其中子阳城皇殿台、中间台两个高台遗址发掘清理了一批汉代、六朝、晚唐五代和南宋建筑遗存,确认了子阳城遗址的年代序列,为探讨历代白帝城的空间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答案2020年,考古人员对白帝城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成片发掘确认了子阳城的历史演变过程,建立了遗址的年代序列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带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这里毕竟是荒野啊,单调、空旷、沉寂、艰辛,再微小的装饰物出现在这里,都忍不住用心浓烈、大放光彩。

——李娟《冬牧场》

不同的人总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尊严。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河北省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解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宝典之阅读篇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有详解和译文)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下)
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