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子力学11:爱因斯坦的最后一战

量子力学最基本的理论,前面10篇已经讲完了。但是对量子力学本性的探索,现在刚刚开始。

咱们先总结一下量子力学的主流观点,也就是玻尔、海森堡、泡利、玻恩这些人主张的“哥本哈根解释”。哥本哈根解释并不是一套物理定律,而是一套物理研究的方法论和哲学立场 ——

第一,量子力学只是关于测量结果的科学,它并不研究测量结果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能测量的东西,我能说。对于无法测量东西,比如电子在无人观察的时候在做什么,电子到底是什么,我不说。我研究的是电子落在测量仪器中的规律。

第二,波函数只是一个描写概率的数学形式,而不是一个物理实在。

第三,既然波函数根本不是物理实在,那也就谈不上“坍缩”。你看到的只不过是测量前和测量后的数学信息变化而已。

第四,波函数就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全部信息。

第五,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没有表现量子力学的这些效应呢?因为宏观现象是众多粒子的集体行为。

总而言之,哥本哈根解释认为搞研究不是为了弄清世界的真相,而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想要抓住一些世界运行的规律而已。根据这个精神,现有的量子力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物理理论。你能知道的已经都知道了,其他的你不必想也不必问。

*

你可以想见,爱因斯坦不喜欢哥本哈根解释。爱因斯坦认为搞研究就是为了了解世界的真相,波函数的怪异行为必须有一个解释!为什么电子的落点是不确定的?也许还有一些“隐藏的变量”在控制电子的行为,只不过我们暂时不知道而已。量子力学必须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

这就引出了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的一场著名论战,那也是物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辩论。

*

1927年,比利时国王赞助召开了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主题正是量子力学。要说追星的话,这大概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群英会。物理学最耀眼的明星汇聚一堂,爱因斯坦、玻尔、狄拉克、薛定谔、海森堡、泡利、普朗克、玻恩、德布罗意、德拜、居里夫人这些我们提到过的英雄都来了,会议的集体照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

The Fifth Solva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1 927.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国际会议。)

玻恩、海森堡、薛定谔和德布罗意等人做了大会报告,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大佬是玻尔和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会议前几天保持了沉默,只听报告而不表态。等到会议的后半部分,进入自由讨论环节,爱因斯坦出招了。

爱因斯坦的招数是他最擅长的思想实验。我们不需要做真实的实验,我给你设想一个局面,咱们推演一下,看看你的理论在这儿有没有矛盾。玻尔积极应战。

就好像下棋一样,爱因斯坦在早上提出一个思想实验,说这个情景证明了量子力学有问题,玻尔在中午召集海森堡和泡利一起研究,然后在下午就破解了爱因斯坦的招数。第二天爱因斯坦再修改他的题,然后玻尔再破解。两人就这样交锋了好几个回合,围观者看得是如痴如醉。

这场辩论接着持续了好几年。我来给你讲讲其中最重要的三道题。

要理解这三道题,请你先回顾一下前面说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说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是可以互相取舍的:你缩小其中一个的不确定性,就会放大另一个的不确定性:你不可能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同样地,你不能同时精确知道一个系统的能量和时间。不确定性原理并不仅仅是一个实验经验,更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而爱因斯坦攻击的正是这个不确定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应该是确定性的理论。

*

第一题,我们可以简化成一个单缝实验。我们在带有单缝的遮光板上面放一个弹簧,这样遮光板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运动。当一个电子从缝中穿过的时候,它会在上下方向发生衍射。

第一个思想实验的示意图,这张图是玻尔画的。本节所有历史图片出自 Niels BohrArkivet.

爱因斯坦说,不管电子怎么衍射,缝总要对此负责吧?假设电子穿过单缝之后往上走,就说明电子获得了往上的动量,那么根据动量守恒,所以遮光板就应该有一个往下的动量,弹簧就应该往下伸展一点点,对吧?反过来,电子往下,弹簧就应该往上。

请注意 动量 = 质量 × 速度,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动量守恒的道理就如同你用一个台球去打另一个台球,碰撞之后这个台球要是往上弹开,那个台球就会往反方向 —— 也就是往下弹开。

爱因斯坦说只要我看看弹簧的收缩情况,我不就能反推电子通过单缝时候的动量了吗?同时我又知道单缝的位置,那我不就同时知道了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吗?这不就违反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吗?

玻尔乍一听,确实有点懵。但是经过一番讨论和思索,玻尔提出了解释。

玻尔说如果电子这么小的东西都能让弹簧发生一次震动,那这个遮光板和弹簧就应该也算是量子系统。既然是量子系统,缝上下运动的动量和缝的位置,就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你不能根据缝的位置和动量去精确测量电子的位置和动量。

在这道题里,爱因斯坦混淆了宏观世界和量子世界。他把宏观世界的规则用在了弹簧和遮光板这个量子系统中,这是一个错误。

在1927年这次会议上,玻尔就这样比较轻松地破解了爱因斯坦的批评。爱因斯坦意识到量子力学不是那么容易被推翻的,哥本哈根学派这边则是信心暴增。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让量子力学完成了成神仪式……

*

但爱因斯坦没有善罢甘休。1930年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有备而来,一到会场就给玻尔来了出其不意的一击。

我们把这一击当做第二题。我们设想有一个装着光子的盒子,称之为“光盒”。光盒中有个钟表。爱因斯坦说,你在某个约定的时间点,把光盒打开一个小缝,从中释放出一个光子。然后你称一称光盒的重量。

玻尔一听这个实验,当场大惊失色。

光子的“静止质量”是 0,但是光子不会静止,永远在运动。也许光盒的六个面都是镜子,光子在其中跑来跑去。而根据狭义相对论,E = mc^2,光子既然有能量,就有一定的“有效质量”,这一盒光子就会表现为一定的重量。一个光子离开光盒,光盒的重量就会发生一个小小的变化。而我又知道光子离开的精确时间。那我这不就等于同时知道了光盒损失的质量和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吗?这不就违反了不确定性原理说的那个能量(等价于质量)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吗?

玻尔找不到反驳的理由。第一天会议结束,在大家一起从会场回旅馆的路上,爱因斯坦非常得意,面带微笑大踏步前进。玻尔则是一路小跑,在一旁不停劝爱因斯坦,说你这个实验要是对的,物理学可就完蛋了。

当时这个画面被人抓拍下来了,你看看两人的神色 ——

两人的神色

请注意,在这个实验里,你拿一些技术细节去质疑爱因斯坦,比如说光盒释放光子需不需要时间啊之类,那是不好使的 — 这是思想实验,我们可以假设一切都是精密运行的。你必须拿出原理性的论证才行。玻尔当天连夜琢磨,一直想到凌晨时分终于恍然大悟。爱因斯坦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爱因斯坦光盒,这张图是波尔画的

第二天,玻尔提出了反驳。玻尔说,你要称光盒的重量总得用仪器吧?我总可以设想光盒是放在弹簧上,释放一个光子,弹簧会往上收缩一下,对吧?弹簧的高度代表光盒的重量,是吧?

好,但是弹簧的高度有一个不确定性,而这就代表了光盒重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根据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重力场里不同高度上的时钟是不一样的,叫“引力红移”!越高的地方时间过得越快 [1],对吧?所以高度的不确定性也代表的光盒时间的不确定性。所以质量和时间都有不确定性,咱们算一算,正好满足海森堡的理论!

在这道题里,爱因斯坦没有考虑到时钟显示时间的不确定性,他默认了时间是确定的。他的错误在于忘记了自己的广义相对论!

玻尔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反驳了爱因斯坦,剧情逆转。爱因斯坦承认玻尔这一轮又赢了。其实两人的辩论都是非常友好的,爱因斯坦完全不否认哥本哈根学派的贡献。一年之后,爱因斯坦还特地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了海森堡和薛定谔,让他们拿到诺贝尔物理奖。

*

这两轮辩论之后,欧洲政治局势每况愈下,爱因斯坦在1933年移居美国,加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跟欧洲的交流越来越少,逐渐脱离了主流的物理圈,成了一个孤独的抗争者。

但是在1935年,爱因斯坦发起了最后一击。他和两个同事合写了一篇论文,又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也就是我们的第三题。按照三人名字的首字母,人们把这个实验称为“EPR佯谬”。

简单来说 [2],我们考虑A和B两个全同粒子,它们本来是在一起的,后来可能因为原子核衰变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分开了。然后它们沿着直线各自往相反的方向飞。

根据动量守恒,A和B的动量必定互为相反数,而且A走多远,B必然也走多远。

那我测量一下A粒子的位置是 x,不就同时知道了B粒子的位置是 -x 了吗?我再测量一下B的动量是 -p,不就知道A的动量是 p 了吗?我对每个粒子都只测量了一次。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说测量A的位置就会破坏A的动量,但是我没有破坏B的动量!我测B的动量的时候也没有破坏A的位置!可是现在我同时知道了每个粒子的动量和位置,这怎么算呢?

这篇论文立即让玻尔阵营简直乱了阵脚,玻尔写了论文也发表了讲话,但是这一次反驳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爱因斯坦说的两次测量好像都是合法的,不确定性原理似乎失效了。

*

综合而论,玻尔阵营最后的反驳意见是这样的 —— A和B两个粒子应该被视为同一个量子系统,用*一个*波函数描写。你测量A的位置,就等于也测量了B的位置 —— 也就等于扩大了B的动量不确定性。你再测B的时候,B的动量已经不是以前的动量了。所以你还是不能同时知道两个粒子的“真实”动量。

但是这一回爱因斯坦不买账了。爱因斯坦说我这两个粒子可以距离几光年远,如果测量A的位置马上能破坏B的动量,这难道不是一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吗?

对此玻尔等于是无言以对。

这一局,爱因斯坦没有犯任何错误。爱因斯坦成功地论述了,不确定性原理要想成立,量子系统中就必须包含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 而这一点是让物理学家难以接受的。玻尔唯一的合理反驳就是量子系统真的存在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从此成了量子力学的命门。

*

不过这场争论并没有继续下去。不管爱因斯坦承认不承认,量子力学都是非常成功的理论。费曼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3],说电子的磁矩,用量子电动力学纯理论计算的结果是 1.00115965246,实验测量的结果是 1.00115965221,两者在小数点后第十位才开始不一样 —— 这个精度有多高呢?相当于计算洛杉矶到纽约的距离,误差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细。

此后三十年间,尽管不理解那个“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基本粒子物理学照样突飞猛进。谁还会关心爱因斯坦的质疑呢?

1955年,爱因斯坦孤独地去世了。

但玻尔并没有忘记那些辩论。玻尔在1962年去世。在玻尔去世前一天用过的黑板上,人们发现一个图形。

那正是爱因斯坦光盒。

波尔去世前一天的黑板

《量子力学》专题先讲到这里。我们明天讲新内容,来换换脑子,然后再回来讲三十年后的新进展,讲那个“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波尔和爱因斯坦

注释

[1] 精英日课第三季,相对论11:黑洞边上的诗意

[2] 这里我们采用了Marco Masi, Quantum Physics: an overview of a weird world: A primer on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physics (2019) 一书中一个稍微简化的版本和图片。

[3] 理查德·费曼,《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有中文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反驳的贝尔不等式是啥?
量子史话(22)是什么导致了测不准关系?互补原理说了啥?
量子理论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21):海森堡的不确定
两个人的一百年
吴国盛丨量子力学与整体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