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近山消灭120个日军,清点尸体时发现:带刀的多,带枪的少
王近山在一次执行任务之时,途径了韩略村,遇上了迎面而来的日军,王近山决定临时改变方向,伏击日军。在歼灭这支日军的部队,收缴战利品时,发现这支日军有一个特点,军队的主要武器带的不是枪,而大多带的是刀。对于战略装备精良的日军,带的武器不是枪,为什么是刀呢?

一、领受任务,带队行军

1943年,由于日本军队在太岳地区大肆扫荡,对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并且,当时延安也面临着紧急情况,需要调动军队到延安,来增强对在延安的党中央安保工作。

接到毛主席的紧急命令之后,刘伯承将军经过准确的分析、审慎的思考,最终,决定派王近山来完成这个紧急的重任。与刘伯承将军想法一致的还有徐向前,徐向前也同时推荐了来完成任务的人选,就是王近山。

最终,经过刘伯承等人的讨论,决定派王近山带领386旅接受这项紧急任务,火速前往延安,保护毛主席和在延安的党中央干部的安全。

同时,因为太岳地区遭到日军的扫荡,为了保护在太岳的干部人员和其家属的安全,上级决定此次与王近山一同前往延安的还有一队特殊的队伍:干部和干部家属,当然,在干部队伍里,还有王近山的妻子和孩子。

干部队伍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队伍呢?因为他与386旅的军人士兵们不同,干部队伍中的大部分人是没有战斗力的。作为与386旅一同前去延安的队伍,386旅在途中不仅要行军前进,还要保护干部队伍所有人员的安全,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保证他们顺利安全到达延安。

从太岳到达延安的路上,有着日军层层的封锁和设的各种关卡,一旦队伍与其交战,则干部队伍会面临着很大的危险。王近山领受这个任务,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了。

接到任务之后,王近山和其他一些386旅的军人们也考虑到了此次任务的复杂性。从太岳到延安的路途中,处处都有日军驻扎的据点和日军设下的封锁线。如果单单是军队按着这条道路走,倒是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还带许多没有战斗能力的干部人员和其家属组成的特殊队伍,途中可能会发生的突发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经过对日本军队在从太岳到延安途中的军队驻扎据点和所设的层层关卡的分析之后,王近山做出了一个战略决定。王近山决定先派一部分军队去突袭日本的军队,将日本军队的注意力和火力先吸引走,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在带领队伍前进。

他的士兵听到王近山这个决定之后,感到很是诧异,当然还有一些不赞同,因为党中央给他们下的命令是由军队带领护送干部队伍,行军从太岳到达延安。士兵说:“党中央给我们下的命令是行军,不是让我们去打仗。”王近山对士兵说:“这叫策略!不把日军的火力吸引走怎么带着队伍行军。我是那么爱打仗的人吗?”

二、冲锋陷阵,人称“王疯子”

为什么王近山对士兵下达了“先派一部分军队去突袭日军驻扎的站点”的时候,士兵第一时间便想到王近山要打仗呢?

其实是来源于王近山的一个外号:“王疯子”。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外号的意义并不是一个贬义的外号,王近山也不是一个真的疯子。“王疯子”,是对这个有着赫赫战功的军人王近山的褒奖。

王近山早在15岁的时候,便加入了红军,16岁成为了连长。虽然年纪小,但是在打仗的时候,王近山没有丝毫的畏惧,每次都是抱着坚定决心,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一次作战中,红军的受损非常严重,王近山看到当时红军惨重的伤亡情况,便自告奋勇,带着自己的队伍冲锋陷阵。当时红军的装备相对于敌人的,可以说是非常简陋了,经常要靠刀或者是进行肉搏。

最后,王近山死死地抱住敌人,与敌人一同从悬崖上滚落了下去。当时王近山的头被悬崖上的石头撞流血了,之后这个疤也一直留在了王近山的头上,成为了他英勇作战的印记。敌人看见王近山受伤了,搬起了一旁的石头,准备向王近山砸去。在面临生死的关键时刻,王近山拿起手中的枪,对准敌人开了枪,这才将敌人打死。之后,王近山便失去了意识,醒来已经被同队的战友就到了安全地带。

少年从军,王近山一直是一个非常英勇的战士。打仗的时候,王近山总是冲在最前边。王近山的英勇作战,敢于冲锋陷阵,敢于牺牲的精神,正是红军的精神,也是红军再到此后的八路军能打赢一场场战争的战争精神。

但是,王近山遇到打仗总是第一个冲出去,实在是太危险了。因此,陈赓曾经多次对王近山说“作战是一个集体的行动,不能总是一个人冲锋陷阵。”陈赓对王近山嘱咐,作战的时候要与军队一起行动。

虽然英勇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还是要有集体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弱小的,集体行动,才能打败敌人,有时候个人的英勇,反倒会造成无谓的牺牲。在听陈庚嘱咐的时候,王近山表示记住了,以后一定会与大家集体行动。

但是,到了作战的时候,王近山便将陈赓对他的嘱咐抛在了脑后,一有紧急情况,还是一个人在第一时间冲上去。

最后,为了制止王近山个人冲锋陷阵,安排了几个士兵,专门跟在王近山的后边,在他准备一个人冲出去的时候拉住他。有的时候,情况十分紧急,王近山也十分激动地准备冲锋陷阵,即使是安排了好几个士兵,身后的士兵们还是拉也拉不住,只有好几个人一同把他按在地上,压住他,才能阻止他自己冲锋陷阵。

参战多年,王近山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英勇冲锋的习惯一直都没有变过,谁让他有个外号,叫“王疯子”呢。

三、伏击成功,歼灭日军

在带领386团和干部及其家属从太岳去往延安的途中,王近山做出了让大家看起来很“疯”的决定,也是这次决定,歼灭了一个日军的特殊部队。

在胜利之后缴纳战利品的时候,士兵们惊奇的发现,这支日本的特殊军队,人数不多,而且他们的装备大多是刀,却不怎么带枪。为什么有着先进的、精良武器的日本,派出的这支军队,士兵们都带刀,不带枪呢?

因为一路上都有日军的封锁,想要冲破封锁十分困难。途中,王近山与队伍遇上了迎面而来的日军部队,情况十分紧急。在危机的情况之下,王近山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决定。

从太岳到达延安的路线本来是向西行进的,但是,王近山命令队伍掉头向北。掉头向北不仅是偏离了目标路线,日军就是从北面过来的,向北走不是就和敌人正面碰到了吗。

王近山说,他们既然此时出现,很有可能已经知道了我们军队此行的目的,仍然按照原计划进行,会落入敌人的圈套。而且此次行军还有很多核心的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如果落入敌人的圈套,后果不堪设想。经过王近山的解释,众人明白了王近山的决定,同意向北行走。王近山带领的军队趁着夜色行进,离日军的距离仅有十米,可谓是擦肩而过。

王近山出其不意的路线,日军对此毫无察觉,王近山带军队和干部们安全地冲出了日本军队的包围。但是,因为夜色的黑暗,干部队伍与军队走散了。王近山决定,伏击日军,干部们听到战火后也会向他们靠拢,最后集合起来。王近山找准了有一块“韩略村”石牌的有利位置,趁着夜色伏击了日军。

日军对于王近山的伏击是出乎意料的,对于面前英勇作战的红军,日军首先感到了恐惧,几个小时的激战之后,日军被彻底打败了,120多人的日军部队,仅剩下几人逃脱,其余全部被消灭。而奇怪的是,这支日军部队,大多都是带刀的,很少人带枪。

原来,这支部队是日本的冈村宁次专门为了打红军而设立的军队,还设定了一个“铁滚式三层作战法”,有歼灭红军主力、扫荡红军的村庄、最后清除残余势力三个阶段。

而这个部队的组成主要是日本中队长级别以上的军官。将刀作为主要的战斗工具,是因为他们到战场上的主要任务是参观学习,学习这个“铁滚式”战法,但是没想到遇到了王近山的伏击,军官部队被红军歼灭了。“韩略村”一役也因此闻名。

此役胜利之后,走散的干部队伍也成功与王近山的军队汇合,王近山将干部及其家属安全送到了延安。毛主席与刘伯承总司令知道了王近山的在韩略村的作战事迹之后,对王近山大加赞赏。毛主席更是当面握住王近山的手说:“不愧是人称王疯子啊!”

王近山少年参军,多年的英勇作战,战功赫赫,打了不少胜仗,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建国之后被授予了“开国中将”军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9年中共九大会议召开,毛主席突然向周总理问:王近山现在在哪里
王近山违令,路上顺便打一仗,毙杀80余日军,一查:有6名大佐
1943年,王近山率军歼灭120名日军,清点人数时发现个个身份特殊
敢打没有命令的仗,韩略村一战,王近山诠释了什么是“亮剑”精神
从放牛娃到红军师长,被邓公誉为敢打硬仗恶仗的“一代战将”
王近山歼灭120个日军,收拾战场时发现:带刀的多,带枪的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