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阳明篇条文194-196
写在前面:条文依照宋刻版《伤寒论》顺序排序

【条文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伤寒发微】阳明胃腑,受病于寒湿,以致脾胃不磨,水谷不化。此时阴盛则病进,而为寒湿下利之四逆证;阳回则病退,而为潮热便溏胸胁满之小柴胡证。若以汗出热重而漫投白虎葛根芩连以攻其热,则胃中微阳,为阴寒所锢,必且格拒上出,遂病呃逆。盖不能食者,胃中本自虚冷,今更迫之以寒药故也。夫胃中虚冷者,饮水犹病呃逆,岂能更容寒药?若得此证,非用大剂四逆、理中合吴茱萸汤,以驱寒而止呃,致胃中寒湿宿垢,下陷太阴,甚或一转而成腹满加哕之死证,此其不可不慎也。“以其人本虚”二句,似属编纂者注文,当删去之。

小编解读:这节条文中最让我困惑的是:既然提及到攻其热,那就是阳明之热,同时又有胃中虚冷。从前后文中可以看出“不能食”并不是阳明实证的“不能食”,阳明燥实的不能食主要是因于燥热结实,用承气攻其热下其燥结即可。同时既然言“攻”推测应该有腹满之类的阳明实证的类似证候。现在从整个《伤寒论》来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腹满腹痛既有实证也有虚证。这里说“攻其热必哕”结合曹颖甫的观点就是犯了虚虚之戒。胃中虚冷,本来就阳气微弱,必发生格拒而上逆。这里我推测这里应该是胃虚停饮,治宜温中祛饮。这一条就是提醒我们临床辨证务必考虑周全,不能仅凭不能食,腹满痛就简单的辨证为阳明实证。治疗上考虑用桂枝加芍药汤或者小建中汤等。

【条文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胃底肝胆之液,并能消谷。若胃中虚寒,肝胆之液不足,则其脉必迟。迟者,虚寒之脉也。《太阳篇》云:脉数者当消谷。为其禀肝胆之气也。夫数为客热,尚然不能消谷,何况乎迟?以故食难过饱,饱即气壅湿聚,而生内热。气逆于上,则为头眩;湿壅于下,则小便难。此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所以久久发为谷瘅也。加以小便既难,其腹必满,此证非去其寒而行其湿,虽下以茵陈蒿汤,其腹满当然不减。窃意当于茵陈蒿汤内重加生术、生附以行之。所以然者,则以胃虚脉迟,中阳不运,非如胃实之谷瘅,脉见滑大者,可以一下而即愈也。此条并见《金匮》。予亡友甘仁遇此证每用茵陈蒿汤加附子,曾于治舍子久病见之。

小编解读:这段是陈述阳明中寒欲作谷疸的证候及禁例。曹颖甫前辈认为这里脉迟为虚寒之脉,因此其证当有舌淡苔白,脉迟而无力,精神疲倦乏力,面色萎黄等虚证。胃寒不能食,多是胃虚寒兼有停饮。由于寒湿中阻,脾胃阳虚,则无力消谷,受纳无权,故食欲不强,不能纳谷。若强求饱食,则饮食内停,壅滞中宫,浊阴不下,清阳不升,清阳不升而阴邪乘之,则见微烦头眩;浊阴不降,则见腹满,由于是停食与寒湿相结,则腹满而不硬,有别于阳明热证或实证的燥结腹满结实而痛;中阳不足,脾气不能输布,则水液不能正常运行,故出现小便难。出现上述症状,若不及早治疗,必将因水谷不消,湿邪内停,久之则影响肝胆疏泄而发黄,形成谷疸,由于寒湿与停食相结,进一步发展多是阴黄黄疸。治法上应以温中、化食、导滞、祛湿。曹颖甫前辈主张用茵陈蒿汤加朮附来治疗。茵陈蒿汤中大黄个人建议用制大黄,用栀子和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制大黄通便。用白朮燥湿健脾,附子鼓动阳气恢复脾胃运化水谷的能力,则浊阴得下,清阳得升,小便得利,大便得行,腹满自除。

下面再结合前后文解读一下阳明病见尺脉的几种情况,脾胃中寒二见尺脉只是其一;再就是阳明腑实证的脉迟“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伤寒论:208)”这里的脉迟迥异于脾胃中寒的脉迟,乃是燥热与糟粕相搏,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壅实不通,气血流行因而受阻,脉道不利,其脉虽迟,但迟而有力;再就是阳明兼太阳表虚而见脉迟“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234)”这里的脉迟是个太阳表虚不足的脉,胡希恕前辈认为在仲景书里就是阴虚血少脉迟,就是津液不足。这里虽冠以阳明病,疾病进程仍以太阳表证为主,由于津液不足,肠失润泽,故导致不大便,以致有病传阳明的走向,给予桂枝汤调和营卫,津液得复,营卫调和,截断疾病进一步向阳明转归。

【条文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病至热盛,迫胃中津液由肌理外泄,法当多汗,故阳明为病,常以潮热为外候。而反无汗者,里虚故也。无汗而如虫行皮中、汗欲出而不得出者,里虚而表亦虚也。(风湿证服防己黄芪汤亦然,表虚故汗不易出也)。盖阳明多气多血者,皆由水谷入胃蒸化,血多则汗自出。虚则分肉不热,卫阳不达,故汗欲出而不得,如虫行皮中也。此证宜于防己黄芪汤中略加麻黄,使汗从皮中外泄则愈。

小编解读:这段阐述了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无汗证,阳明多气多血,又主津液所生病,病入阳明易于燥化,多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当燥热加于阳明是,必蒸腾津液,热迫津液出而为汗,津液久虚之人,则汗出乏源则无汗。无汗则热邪不易透达于表,但郁于肌肤故身痒如虫行皮中状。曹颖甫前辈用了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我个人认为不妥,津液久虚当益津血,充汗源,同时请阳明之热,个人主张用小建中汤合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黄仕沛认为此乃阳明久虚,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故法多汗反无汗,而皮肤干燥瘙痒。如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特别是老年性皮肤干燥症,皮肤潮红、脱屑比较明显者,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的,可加生地黄,最大量用至90克。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跟前面《伤寒论》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相鉴别。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身痒病机是外寒郁于肌表,腠理闭塞,汗不得出而致身痒,重点在于表郁不宣,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祛邪,汗出邪去则痒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传免费课程连载阳明篇条文98-106》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释文‍
胡希恕讲伤寒论251条~270条
第4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79-262条
伤寒论注(四)胃经脉证并治
阳明经证治八十七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