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消亡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

道成

2014731

 

参考:印度佛教史上册),日本平川彰著释显如李凤媚译

 

请注意:以下仅供参考!此为平川彰的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特此说明。

 

那么,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灭亡呢?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际,只分布在中印度。之后,往西方及南方传教。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由于王的归依,佛教更迅速地扩及全印度。在教团扩大、人数增多之际,教团内部在解释教理和实践戒方面产生了对立,原始佛教教团便分裂为两派先进的大众部保守的上座部。后来两部都发生枝末分裂,就出现了许多部派,进入「部派佛教」时

据碑文可知,有二十部以上的部派名称。其中,上座部系的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经量部,大众部系的大众部等较占优势。

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说一切有部被攻击为「小乘佛教」。因为说一切有部教团势力很强,同时在教理上也一套完善的体系,拥有足以与大乘佛教相抗衡的殊胜教理。

各个部派都被公认为佛教,是因为佛教一向都很重视个人思和开悟上的自由,佛教是个自觉的宗教。

《文殊问经》解释此部派分裂为:佛二十个亲生儿子解释佛陀的教法,他们都受持了佛陀真正的教法,只是解释各有不同。

《南海寄归内法传》则介绍了一则金杖折断成十八截的古老譬喻,认为即使分成十八部,佛法的本质也不会改变。

由此可知,部派佛教都能互相认同对方是佛教,原因在于佛教并非奠基于盲目信仰之上;这一点是佛教殊胜之处,但同时却使教团很容易产生异说,也成为减弱佛教内在本质的原因。佛灭五百年左右,顺应时代的大乘佛教兴起,包含了原始佛教中看不到的种种杂质。大乘佛教藉由不同的看法适应新时代,有效地发挥佛陀的精神。然而其中自然也隐含了某种危险性:如果这些杂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再次大转变时,佛陀的思想就会占极少的部分。

一开始,大乘佛教的咒术成分很高,这是为了顺应民众的要求。《般若经》中业已强调,可藉由受持《般若》避去危难,并称《般若经》是「大神咒」、「大明咒」。

《法华经》宣说,信仰观世音菩萨可以免除一切灾害。与这些避祸思合后,大乘经典中的陀罗尼信仰就逐渐扩大。如此,咒术成分逐渐在大乘佛教中占优势,约从公元六世纪开始,密教就大行其道。

密教是佛教,但其仪式印度教如出一辙,因此只重视仪式,密教就会消融于印度教中。因为印度教密教同是印度宗教,两者似乎很容易融合。

中国佛教及日本佛教、南传佛教等,都是移植于不同国土的佛教,因此印度文化乃至佛教的本质不容易当地文化融合,所以导致佛教的特色被突显、保存下来。

而在印度,佛教失控地密教化印度教化,最后密教还是忘失了佛教本质。

初期大乘佛教,除了《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之外,也结合了阿弥陀佛信仰。后来自公元二世纪,立足于空观的中观派成立此名称的产生,是因为后来有瑜伽行派兴起。瑜伽派约晚中观派一百年成立,其根据是唯识想。其后的数百年是两学派并行的时代;在瑜伽行派兴起前,宣说唯识思想及如来藏思想的经典,即《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胜鬘经》、《涅槃经》等作品已经问世。中观、瑜伽两学派并行发展的同时,也互相受对方影响而融合,同时两派也都密教化。

大乘佛教兴起后,部派也蓬勃发展五世纪初旅印法显的《佛国记》,及七世纪前半留学印度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及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中,都有记载。义净(653-713)在印度时,大小乘佛教没有明确区分,似乎很密切地融合在一起;后来佛教各派都密教化了,再加上印度教的兴盛、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失去了势力;在十二世纪末,超行寺(位于北印乌仗那地区)为回教徒焚毁,佛教就在印度灭亡了。但是并非完全灭亡,之后佛教还继续存在于孟加拉国地区。

如上述,佛教并没有在确立教义后,激烈抨击以外的思是「异安心」,这是导致佛教教理逐渐改观的最大原因;教理改观不意味着错误个人能力、时代不同,宣说相应时机的法。释尊的教说结束使命后,消灭的时机随时可能到来,无法避免。佛教自古就有正法灭亡等正、像、末三时说法,印证了上述观点。

但是印度教等同样不严格规定教义,如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也允许自由解释。因此,佛教在印度灭亡,应该另有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在于,佛教否定了「我」主张「无我」,这与印度传统的「我」的宗教对立。「我」的存在与轮回思想密不可分。因此在印度,佛教也接受轮回思想如果生存是轮回,所谓自苦解脱,就意味着自轮回的生存中解脱,否定轮回思想。但佛教并非一定要承认轮回思想才能成立佛陀的目的其实是自轮回中解脱。

如果承认轮回,就要有轮回的主体。因此佛教在宣说「无我」的同时,也逐渐以有别于「我」的形式,承认轮回的主体。唯识的阿赖耶识及如来藏佛性等,都是与「我」极为相似的观念。于是连主张机械式「无我说」的说一切有部,也逐渐失去势力;正量部主张另一种「我」的补特伽罗(人我),其势力在后代则变得极为强大。这在玄奘及义净的游记中有明确记载。当时,有部失势,正量部已盛行全

佛教极力主张「无我」及「空」的思想随着时代的演变,教理也渐渐被「我」的思想同化,佛教就在印度失去了势力。同时,印度佛教是与轮回思想结合的佛教,这是印度佛教的特色。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表面上接受了轮回思想,但本质上并不是以轮回思想为主的佛教。中国人及日本人自古的灵魂观,并非奠基于轮回思想。

佛教的目的是「自苦解脱」,以及印度佛教是轮回思想的佛教。

原始佛教教团于佛灭百余年后,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接着两者又发生枝末分裂,进入了所谓的部派佛教时代。从教理看,部派佛教被称为阿毗达磨(论藏)佛教,与原始佛教的性质大不相同此区分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部派佛教存在一千年。部派佛教共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但实际上也许更多。部派佛教的教理,所知道的仅止于锡兰上座部与说一切有部,其它部派的教理只知道其中一部分。至于经量部与正量部好象也发展出完善的教理,但无从得知这些教理的详细内容。公元671年,义净到达印度时,上座部、有部、正量部、大众部等,都还很兴盛。其后逐渐融入大乘佛教中,一起走向密教化。

公元前后,与部派佛教同时的,是新兴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极力主张空的思,与阿毗达磨佛教大异其趣。空的思想业已存在于原始佛教,不过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大乘佛教进而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学习佛教,而是仰慕佛陀的行迹,主张与佛陀站在同样的立场救度众生。大乘佛教称部派佛教为「声闻乘」,声闻有「弟子」的意思;因此大乘佛教就是从学习立场转换为教导立场的佛教。所以大乘佛教采用称呼佛陀修行阶段的「菩萨」(求开悟者)来称呼自己,并称自己的教法为「菩萨乘」。此声闻乘与菩萨乘的对立,演变成小乘与大乘的对立。如此一来,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许多大乘经典就由无名的菩萨完成。

第四章「后期大乘佛教」中,叙述兴起于公元二世纪后的中观派、瑜伽行派——唯识思想、以及与之同时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等,接着探讨之后发展的因明学。中观派后来分裂为自立论证派与归谬论证派,这两派都与瑜伽派结合,成立了瑜伽中观派等。于是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论师,逐渐形成同时都是密教论师的关系。但是六、七世纪起,蓬勃发展的密教与后期大乘佛教有什么样的关系,就无从得知了。

书中最后叙述密教,研究密教,必须研究印度教;理解密教,除了理论外,也研究事相,故研究密教困难。总之,密教自称「密教」,并称之前的大乘佛教为「显教」,因此密教与大乘佛教的性质不同。

如上,以历史区分印度佛教,本书以说明佛教教理发展为主,采用五个区分方式。佛教活跃于印度,自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十世纪,是段漫长的时间,但是从整部印度史来看,只一半。如果只研究佛教及同时代的印度哲学思想,只不过了解到印度思想的一半而已。

 

小结: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

作者认为,是佛教失控地密教化印度教化,最后忘失了佛教本质。

后来佛教各派都密教化了,再加上印度教的兴盛、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失去了势力;在十二世纪末,超行寺(位于北印乌仗那地区)为回教徒焚毁,佛教就在印度灭亡了。

最大的原因是在于,佛教否定了「我」主张「无我」,这与印度传统的「我」的宗教对立。佛教也接受轮回思想目的是轮回中解脱。

大乘佛教极力主张空的思,与阿毗达磨佛教大为不同。空的思想已存在于原始佛教,不过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大乘佛教不站在学生的立场学习佛教,而是仰慕佛陀的行迹,主张与佛陀站在同样的立场救度众生。因此大乘佛教就从学习立场转换为教导立场的佛教。所以大乘佛教采用称呼佛陀修行阶段的「菩萨」(求开悟者)来称呼自己,并称自己的教法为「菩萨乘」。此声闻乘与菩萨乘的对立,演变成小乘与大乘的对立。如此一来,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许多大乘经典就由无名的菩萨完成。

如上述,佛教并没有在确立教义后,激烈抨击以外的思是「异安心」,这是导致佛教教理逐渐改观的最大原因;释尊的教说结束使命后,消灭的时机随时可能到来,无法避免。佛教自古就有正法灭亡等正、像、末三时说法,印证了上述观点。

印度佛教消亡的内部最大因素,恐怕应是学习、实践、体证、弘扬佛法方面不尽理想。(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佛教史》(一)原始佛教
想了解印度文化,就要捋顺,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相生相克
孙昌武:禅不是佛教?
斯里兰卡,佛家圣地!
印度佛教现状如何?
佛像的魅力:让人无法忽略的文化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