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长松——场地环境大数据在新时期“双评价”中的应用实践:以上海为例

导读

本文章由2019空间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专家发言梳理而成,经作者授权发布。

2019年3月12日,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接受媒体记者采访,阐述了自然资源部的“两统一”职责,将第一个“统一”设计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四个关键环节;将第二个“统一”设计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个关键环节。其中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中的三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场地环境质量的基础之上。

作者简介:章长松,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

一、双评价与场地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2019年3月,为确保双评价技术方法科学、权威、好用、适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组织开展技术方法研究,形成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双评价技术指南中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和海洋,环境因素在双评价中有具体的体现,但是其体现的方式和生态环境部门关注的环境存在一定的不同。

双评价中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功能的环境要素评价都涉及土壤环境和水环境,通过评估土壤和水污染风险等级高低反应土壤和水环境容量。以土壤环境容量为例,对土壤按照农用地、建设用地(第一类、第二类)类型分类后,进行污染物浓度分析,依据《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值制。按低于或等于风险筛选值、大于风险筛选值但小于风险管制值的70%、风险管制值70%~100%、大于风险管制值的150%,可分为好、一般、较差、差、极差这五个等级。而生态环境部门的土壤污染评价参照同样的标准,以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为基础,同时引入人体健康风险控制值,可划分为好、差和极差这三个等级。

场地环境质量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在全国16.1%的点是超标,在工业汇集点和重工业场地可能超过30%。我们对上海地区近3000个场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与国家普查情况基本一致,见图1。由图可知红色代表场地土壤检出值高于风险管制值,蓝色代表场地土壤检出值在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之间,绿色代表场地土壤检出值低于风险筛选值。经统计,上海地区超标地块占比20%左右,需进行修复治理才可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利用。

图1 上海地区近3000个场地调查情况图

二、场地环境大数据

(1)大数据的构成

在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系统的区域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补充录入场地环境数据,构成了场地环境大数据。

区域基础数据主要是区域性的水文、工程和环境相关数据,包括区域地理底板、区域调查数据、长期监测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工程地质数据、地球物理数据等等;场地环境数据是与场地环境相关的,主要包括场地用地历史资料、土壤环境数据、地下水环境数据、区域用地规划和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修复数据。

场地环境质量评价先从场地环境调查开始,再进行修复方案设计和修复治理施工,其次进行修复效果的评估,最后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场地环境大数据可以应用到环境质量评价的每个环节,评价方法有两种,分别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图2 场地环境大数据构成

(2)大数据分析

目前,已对近百个污染场地实施过程进行了数据积累,并对典型场地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

以多环芳烃污染场地为例,简单介绍一个静态分析的成果。多环芳烃为致癌物质,是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都必须关注的重点污染物。首先调查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浓度,并结合区域的水文地质数据,采用插值计算分析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和空间分布(见图3),在此基础上,可精细化污染物的修复范围,优化修复方案,测算修复成本等。

图3 多环芳烃污染场地的静态分析

场地环境数据动态分析应用的更为广泛。我们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土壤和地下水均做了大量的动态分析,可直观看出污染物随着修复过程的进行,其浓度和污染范的逐渐变小的过程,直至最后达到环保要求。

图4为石油烃污染场地,采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经过半年的修复周期,污染物浓度达到修复验收的标准,可继续开发利用。

图5为重金属镉污染场地,采用植物修复技术,经过两年的修复周期,重金属镉逐渐被植物吸收,达到种植农作物的要求。

图4 石油烃污染场地动态模拟

 图5 重金属镉污染场地动态模拟

三、大数据的应用实践

目前,双评价工作坚持边试点、边探索、边改进,将场地环境大数据应用于双评价体系是一种尝试,可根据场地环境数据分析土壤环境容量的单项指标评价场地功能的适宜性。

(1)城镇建设区

上海某中心城区,根据土壤环境的容量单项指标评价城镇建设的适宜性(图6),其中深色区域是适宜区,浅色的区域是不适宜区,中间颜色是一般适宜区。通常,不适宜区需要进行修复,一般适宜区需要进行管制或修复。

图6 城镇建设区土壤环境容量评价

针对中心城区的某400亩块场地,采用同样的方法模拟其城镇建设开发的适宜性(图7)。深色的区域是适宜区,浅色的区域是不适宜区,大部分的区域可以做一类建设用地,其他区域可根据使用用途进行管制或修复。根据场地环境大数据分析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确定进行修复治理,同时我们优化修复方案,采用化学氧化的修复技术在半年内修复达标,达到其开发利用要求。现在该地块已分成6个地块,包括商业、住宅、保障用房、学校等进行开发利用。

图7 城镇建设区规划单元土壤环境容量评价

(2)生态保护区

对于生态保护区,采用场地环境大数据分析,几乎所有区域土壤环境容量都低于低于风险筛选值,场地环境质量较好(图8)。

图8 生态保护区土壤环境容量评价

(3)农业生产区

针对上海的一个郊区县,利用场地环境大数据分析(图9),可看出大部分区域适宜于农业用地,仅部分区域的土壤检出值出高于管制值,作为不适宜区,需进行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而一般适宜区可作为林地使用,替代种植农作物。

图9 农业生产区土壤环境容量评价

四、环境大数据应用展望

(1)多源数据的融合

上海地区有土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中自然资源部有环境普查,环保部门有重点企业的监管,农业部门有耕地的土壤质量调查,水利部门有水利和河道底泥调查等,将多部门数据融合录入一个系统,将对国土空间双评价体系构建产生极大的效益。

(2)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见存在的显著差异,在通用指标基础上,可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等,因地制宜的选择场地环境指标。如工业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应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对场地环境的影响,西南山区则应关注水利坡度、连片度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环境因素的关注度相对较轻。

(3)不断完善

场地环境大数据在双评价中的应用属于起步阶段,数据类型需进一步的扩展,完善增加污染排放数据(污染源基本信息、污染源监测、总量控制等各项环境监管信息)、部门政务信息、环境质量数据(水和土壤外,还可补充大气、辐射、声、气象等)。且各部门之间信息封锁,数据来源相对单一,需加强部门间合作,推动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另外在模型建立、参数选择和数值耦合等方面的静态和动态分析需进一步的完善。

场地环境大数据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科研以及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新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学有效的应用前景亟待探索开发。在大数据不断提升与改进的情况下,其在双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将对我国空间规划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观点】陈樯: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及《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解读实践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 (试 行)
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场地土壤污染临界值
环评土壤监测需要监测全部45项基本项目? 不一定!请看环境部回复
我国发布《农用地标准》,8月1日起实施!
我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管理将有“法”可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