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世昭:历时68天,35年后的运河再骑行 | 大运河摄影名家展
1982年,甪直古镇妇女的传统装束。©刘世昭
「轮到你了按」
大运河摄影名家展将于9月29日在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展览选取了10位长期深入拍摄运河的名家,并结合口述史资料、书籍文献、实物等,立体地勾画出大运河历史与当下的形象。轮到你了将陆续推出大运河摄影名家展专题系列,敬请关注。

《流淌的史诗》

摄影 / 刘世昭

1981年,青县兴济镇骡马集市。©刘世昭



1981年,京杭大运河临清渡口。©刘世昭



1981年,曾在大运河上做过搬运工(俗称“扛大个儿”的103岁老人戴成元。©刘世昭



1981年,吴桥顶蒲扇的农村妇女。©刘世昭



1982年,微山湖上串亲戚的渔家。©刘世昭



1982年,扬州扬子津河边拉纤的女孩子。©刘世昭



1993年,苏州太湖上捕银鱼的渔民。©刘世昭



1982年,高邮湖中的渔船人家。©刘世昭



1993年,苏州太湖渔港。©刘世昭



1982年,淮安农贸市场上的孩子。©刘世昭



1982年,早晨农民把刚出生的湖羊幼崽拿到收购点等待出售。©刘世昭



1982年,杭州龙井村的孩子。©刘世昭
1982年,生活在镇江小码头街的人们。©刘世昭
1982年,杭州塘栖镇广济长桥(通济桥)旁的竹木家具市场。©刘世昭
1982年,高邮运河上的帆船和河中心的唐代镇国寺塔。©刘世昭

四千里路云和月——京杭大运河再骑行

撰文 / 刘世昭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自公元前486年始凿,历经隋、元、明、清各朝代大规模改建、扩建和疏通,形成了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延绵1797千米的人间奇迹,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途经今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1年6月19日,时任《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的我和文字记者沈兴大从北京出发,踏上了“京杭大运河自行车之旅”的征途,开始了第一次骑行大运河的发现之旅。一年零七个月后,即1983年1月17日,结束了在杭州的采访,完成了第一次骑行大运河的梦想。


1981年6月19日,沈兴大(右)、刘世昭(左)即将离开北京踏上骑行京杭大运河的征途(摄影 蔡蕃)

结束那次采访时,我们带着调侃相约:“10年以后,再骑一次。
时光穿梭过35年,转眼到了2016年,老沈已经79岁,我也68岁了,一起再骑行大运河的梦一直没能实现。退休了,有时间了,2016年初春,我带着我们两个人的梦想,再次踏上了骑行大运河之路。
历时68天,骑行2156千米,终于在相隔35年后第二次完成了骑行拍摄京杭大运河的愿望。35年对人生也是一段不短的历程,但对于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来说那只是一瞬间。
两次骑行的感受可以用巨大反差来形容。当年,我们骑到各地几乎都会遇到人们的同一个问题:“你们是从北京来的记者,为什么不坐汽车呢?”绿色出行在当时人们的理念中还是空白,引起人们的质疑似乎理所应当。现在,在路途中就经常遇到成群结队的骑友,从学生、青年到退休老人都有,骑行爱好者的群体越来越大,对于绿色出行势必会有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洪泽湖边,骑行在漂亮的自行车专用道上,我感到倡导绿色出行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最好有具体措施的出台实施。


1982年,杭州拱宸桥旁运河边卖竹篮子的小贩。©刘世昭

这次“故地重游”,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变”字。第一次骑行,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人们的衣着是那么朴素,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窄,车辆稀少,运河中摇橹的小船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但改革的浪潮已经波涛汹涌,蓄势待发,当时的人们对生活充满憧憬。35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这一切:从城市到乡村都整洁多了,人们的衣着光鲜起来了,房屋高起来了,街道拓宽了,运河里的水多了也清了,河里的机动船多了……一切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有些让我不认识了。毋庸置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人民普遍得益,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那些随着城市化而消失的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那些逐渐淡化的民间习俗,那些仍旧偷偷排放的污水,那些吐着黑烟的工厂,又让人怅然若失。



左:1981年,梁山莲台寺石刻造像。右:2016年,装上镏金佛头的梁山莲台寺造像。©刘世昭


面对这些变与不变,我的心情也是在欣喜、不解、遗憾、气愤之间轮转。但是作为摄影人,我要把见到的尽量记录下来——因为这就是运河的历史。到底是好是坏,还是由后人去评说吧。
两次骑行,我拍的照片对于京杭大运河来说只是一些碎片,但这些碎片多了也就留下了运河的影像历史。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用影像记录运河,记录历史,将来会有价值的。


1982年,刘世昭与沈兴大在杭州拱宸桥桥前的合影,杭州是此次运河骑行的终点。


关于摄影师 

刘世昭,知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1948年12月6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79年起担任《人民中国》杂志社摄影记者,数十年来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大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健:千年运河的百年影像
杭州的运河文化
杭州,一座还未离开就想再来的城市——船游京杭大运河
塘栖古镇【转载】
【原创摄影】杭州京杭大运河
聊城35年前绝世照,太罕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