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

贴敷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疗法之一。

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穴位贴敷疗法与内服药物相比,具有不经过肝肾代谢,无胃肠道负担,对患儿刺激小等优点。发挥药物渗透、穴位刺激双重作用,解决了小儿吃中药难的问题。贴敷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平喘、温中健脾、摄涎敛汗等各种功效的药物,用于感冒、肺炎、哮喘、泄泻、腹痛、遗尿、厌食、汗证等疾病。

1、“化痰止咳散”是我院中医科常用的贴敷疗法之一,将调配好的药膏敷布于患儿背部肩胛间区脊柱两旁的皮肤,取穴肺俞及膏肓区域,时间在25-45分钟内,具有很好的理气化痰、宣肺止咳、激活经气、清热宣肺的作用,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和啰音的消失。

“化痰止咳散”目前可应用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表现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的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患儿因体内菌群失调出现的耐药性增加等问题。

2、“止汗散”广泛应用于小儿汗证,小儿汗证多见于体虚多汗、感染后汗出不止、食积化热汗出等。

3、“健脾散”常用于厌食、食积、胃肠功能紊乱、复感儿、哮喘、腹痛、过敏性鼻炎、虚寒体质等。

4、“泄泻散”应用于小儿腹泻、腹痛等病症。

5、“归元散”功能主治:遗尿、发热、呕吐、手足冰凉等。












【施术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贴敷时间】

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一般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考虑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先自行取下。







【贴敷部位】

一般以经穴为主,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辩证取穴,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天突、中脘、神阙、大椎、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涌泉等。








【常用穴位】



天突


定位:位于人体颈前部,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功效:宣通肺气、利咽止咳。


中脘


定位: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大椎


定位: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位于低头颈椎最突起处下方。

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解表宣肺、肃降肺气。


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利湿,行气除胀。




定位:在背部,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强腰聪耳。


足三里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等。


涌泉


定位:在足底,位于足跖屈卷足时,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引火归元等。







【注意事项】

1.在使用药物贴敷期间患儿需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贴敷部位防水;

2.药膏取下后可以用干净的小毛巾或纸巾擦干净皮肤;

3.贴敷当天可以正常洗澡;

4.贴敷后局部皮肤稍潮红属正常反应,1~2小时左右会自然消退;

5.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皮疹、水泡、疹痒或破溃现象,应立即停药,及时对症处理或到医院就诊。

来源:河源市妇幼保健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咳喘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在儿科的应用
远离抗生素,中药外贴穴位治疗咳喘疗法
肺炎喘嗽(毛细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标准诊疗】中医儿科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常见病
【心力衰竭偏方】七个中药偏方治疗心力衰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