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解三部六病十二单证

小编导读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将人体划分为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即三部。每部中皆有寒、热、虚、实四类不同性质的病理反应,三部之中共有十二单证。十二单证是从六病分化而来的。本文带您了解这十二单证——


一、表部有表热证、表实证、表寒证、表虚证四个单证

表热证的主证就是发热、恶寒,属于阳性的发热类型,其类证很多,比如身热、寒战、脉浮数、头项强痛,都属于表热证发热恶寒的类证;其治疗原则为辛凉解表;主药为葛根。《伤寒论》中,药证的概念是非常明确的,作为表热证,其主药是葛根。我们在学中药学的时候,与葛根同类的辛凉解表药非常多,如银花、连翘、青蒿、苇根、菊花等。在《伤寒论》中,张仲景除了列出药证以外,还为后世方剂学奠定了方根基础。后世很多的方剂学都是在《伤寒论》小方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如温病学派卫气营血辨证中,卫分证就是表热证,它的治疗方剂以银翘散、桑菊饮这一类的方剂为主,都是葛根甘草汤的类方。

表实证的主证是无汗而喘,那么和它相类同的非典型的症状有无汗、恶风、骨节疼痛、项背强几几等;治法主要是发汗、祛风这一类的方法;主药是麻黄。在临床中,还有与麻黄相类同的药,如苏叶、荆芥、羌活、独活、葱白等;麻黄甘草汤是表实证的方根。后世医家的三拗汤,就是在麻黄甘草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一类的方剂,都属于表实证的类方。

表寒证的主证是恶寒、肢节痹痛、四肢沉重、肢冷畏寒等这一类的症状;治疗原则是温阳通脉;主药是桂枝;临床中还有与桂枝相类同的药,比如桂皮、肉桂、桂心,还包括川乌、草乌这类药;参考方剂有桂枝甘草汤、乌头汤等

表虚证的主证是手足冷、脉细,同时临床上还会出现一些与此相类同的症状,比如肢乏无力、懒动、脉沉微;治疗原则是养血通络,活血益气;主药是当归;与当归类同的药有川芎、芍药、丹参等。在表部虚证里面,还有一类药,叫益气药,以黄芪为主药。表虚证有两个虚,血虚与气虚。血虚,用四物汤为主的一类方剂;气虚,用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一类的方剂,这些都是表虚证的类方。在临床上我们要注意分清,血虚则以当归为主治疗,气虚则以黄芪为主治疗。


二、里部有里热证、里实证、里寒证、里虚证四个单证

里热证的主证是日晡所发潮热,伴随主证还会出现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症状;治疗原则是泄下里热;主药是大黄;与大黄相类同的药很多,如番泻叶等泻药都是治疗里热证的;代表性方剂有大黄甘草汤,类方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栀子豉汤。在《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清热痞的,现在多用于治疗胃黏膜出血。临床上,栀子豉汤是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另外患者多见烧心、反酸、心中懊憹、反复颠倒、胸骨后食管烧灼感等症。再如左金丸,也是治疗里热的小方剂。在里部的不同部位,依次还有小陷胸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里实证的主证为胃家实,痰、水、血、食郁积在肠道,形成腹满、腹胀、大便硬、大便干等;治疗的原则是软坚通便;代表性的主药是芒硝;和芒硝功效接近的,如芦荟、麻仁、郁李仁这类药;代表性的方剂,比如麻仁丸、禹功散、芦荟胶囊等,其中芒硝甘草汤是代表性的方剂,是一个方根

里寒证的主证是时腹自痛。时腹自痛就是腹部阵发性痉挛,就是胃寒、胃肠痉挛引起的;与时腹自痛相类同的症有腹中冷、下利清谷、自利不渴等,这些都是里寒证的表现;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主药是干姜,与干姜功效类同的中药有砂仁、豆蔻、小茴香、良姜等;甘草干姜汤是里寒证的方根,同时理中汤、吴茱萸汤也是里寒证的类方。

里虚证的主证是腹满。腹满就是按之软,病人自觉腹部胀满;与腹满相类同的症状还有食不下、胸下结硬、便溏等;治疗原则是健脾燥湿;主药就是苍术;类药就是白术这一类健脾燥湿药;在临床上,半夏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枳术丸、异功散等都是治疗里虚证非常好用的小方子。


三、枢部有枢热证、枢实证、枢寒证、枢虚证四个单证

枢部热证的主证是胸中烦热,其类证有身热烦、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口渴、寒热往来等;治疗原则是清热泻火;代表性的药物是黄芩;同时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这类清热、解毒、泻火、滋阴的药都属于半表半里热证的类药;枢热证的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清营汤、导赤散等

枢部实证的主证是胸满。胸中烦满、心烦喜呕、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胸憋这些症状都是枢实证的症状;其治疗的原则是疏郁理气;其主药是柴胡,比如香附、苏梗、乌药、郁金等药物都是柴胡的类药;《伤寒论》中的附子甘草汤、四逆散就是枢实证的一个方根,后世出现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也是枢实证的代表方剂。

枢部寒证的主证是背恶寒,也就是后背两个肩胛之间的部位恶寒,背恶寒的类证有身寒、倦怠、怕冷等;其治疗原则是温通心阳;主药为附子;相类似的大热药物如天雄、乌头等;《伤寒论》中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为治疗枢寒证的方根。  

枢部虚证的主证是心动悸,心悸短气、惕惕不安、心慌这一类症状为其类证;治疗的原则是补益心气;代表性的药物就是人参,与人参这味药比较接近的药物有太子参、党参、西洋参、黄精、玉竹、五味子、麦冬等,这一类药物都是补益心气、强心的药物;代表性的方剂可以参考独参汤、生脉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证真传——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选刊
怎样辨证论治?
第30 讲 结胸证(1)
【新提醒】转贴:李冠杰经方医案解析(甲减)
4味调理大便异常的中成药,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都包含到了
少阳病≠小柴胡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