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字经故事(原文、注释、故事)下
 
 三字经故事(原文、注释、故事)下
【原文】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粮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榖梁传》,专为解释《春秋》。
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
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
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撮:择取。
要:重要的地方。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榖梁传》三书。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
【原文】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
经:圣人所著的书。
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烤:考证、考察。
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
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鲋鱼对我说:'我快干死了请你帮我取点水来好吗?’我便对他说:'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来救你。’那条鲋鱼随即说:'等你从南方回来,你也可以到干鱼铺来找我了。”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原文】
自曦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注释】
曦农:即指状曦氏和神农氏。
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便是三皇。
居:在。
上世:远古时代。
唐:是尧的国号。
虞:是舜的国号。
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间,皆能勤政爱民,体恤民意,所以被称为“三皇”。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禹,曾有人认为他是一只大虫呢!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羲氏教大家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还有燧人氏教人转木取火等,正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野蛮迈向文明的。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原文】
夏有禹 赏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
三王:尊称夏禹、商汤和周朝文武王。
四百载:四百年。
夏传子:夏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迁:更易、改换。
社:国家。
【语译】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唐则为商的开国贤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们才德兼备、亲政爱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称为“三王”
自从夏禹将帝位传袭给自己的儿之后,就变成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经过四百年,终究被商朝汤王一举攻灭,结束夏朝统治的时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充满神话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没有禹这个人,似乎仍找不到证据。
据史书说,禹的父亲是鲧,由于治水失败,被舜帝杀了。
但在传说中,鲧是天上的神,他眼见百姓饱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难过,就把天上的泥土偷来平定人间的洪水,结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将鲧治罪。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鲧的下场说的太悲惨。
夏禹之前的尧与舜,都是传贤不传子。禹也想效法他们,于是决定把帝位让给益。但是,深受人们爱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儿子启也是一位贤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拥戴启为新的皇帝。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原文】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
载:年。至:即“到”之意。
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
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
由于夏桀暴虐无道,残害百姓,以至汤举事起义时,民众纷纷响应杀死夏桀,建立一个国号是商的国家,历经六百年,一直到残暴不仁的纣被杀死,商朝才灭亡。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无道,最后被周朝消灭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为宠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国的下场。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桀时 ,褒城有天飞来了由神人所化身的两条龙,他们对夏桀说: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桀见了两条龙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太史官经过一番占卜后,对他说: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桀于是照着太史官的话做,将他好好收藏着。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个婢女看见。后来那婢女竟然身怀六甲,经过四十年才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也就是褒姒。据说,这是上天特地派来惩罚周幽王的,这个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
【原文】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
坠:衰败、坠落。
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
尚:崇拜。
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五人。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人相争为天下霸主,合称“春秋五霸”;而秦、础、齐、燕、赵、魏、韩则是出名的“战国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误杀了鲁国的国君,当时,为了避免遭受连累 ,鲍叔便带着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国去 。而在同时,桓公的兄弟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随从下,逃奔鲁国。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佐自己治国,由于桓公心胸宽大,管仲更不负所托,把齐国治理成富强的国家。
【原文】
赢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注释】
鹰:指秦的姓氏。
传:即传位。
楚:西楚霸王项羽。
孝平:为汉平帝在位的时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
篡:谋夺帝王之位。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
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原文】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好三国 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
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
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
三国:意指魏、蜀、吴。
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篡夺王位,建立晋国,天下才再度统一,而晋国又分东晋西晋。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繁,当时军力最弱的蜀国,虽然拥有许多猛将,但是独缺一位谋臣替他策划。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徽那里,得知诸葛亮是一位精于谋略的人才,便决定亲自去请他来共谋国事刘备第一次亲临诸葛亮的住处——卧龙岗时,不巧诸葛亮正出门在外,刘备只好无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二人度驾临卧龙岗,不巧这次刘备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他并不灰心,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三次造访。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原文】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
都:建立国都。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
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砀山斩死了一条大蟒蛇,而后当上南朝宋帝的刘裕,也曾经射死过大蛇。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原文】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注释】
迨:直到。
隋:杨坚所建立的朝代称隋,自封为隋文帝。
一:合而为一。
土宇:相当于“天下”。
统绪:纯正的道统。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
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
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翻隋的暴政,恰巧这天打了胜仗,李世民利用这个机会设宴犒赏了所有的士兵。酒酣耳热之际,李世民一时兴起,决定上山打猎,纾解连日来的疲累。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原文】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
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
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瑁的妃子。有一次宫内招待公卿大臣,杨贵妃也参加了,由于他姿色过人,性情妩媚,立刻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在大臣高力士的巧妙撮合下,杨贵妃成了玄宗的妃子。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原文】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
受:承受。
禅:即“让位”的意思。
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
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原文】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费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
国祚:即国家。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国:国家的称谓。
号:即年号。
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原文】
迨成祖 迁燕京 十七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注释】
迨:等到、直到。
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
权阉:有权势的官臣。
肆:胡作非为。
寇:即强盗。
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
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
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祯帝国时,国家便衰亡了。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毁了明朝的天下。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 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原文】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注释】
膺景命:领受天命的意思。
靖:平定。
克:达到。
大定:完全平定。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骧为了阻止李自成,便决定将陈圆圆献给李自成,则要吴骧劝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骧杀了,接着又要杀陈圆圆。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原文】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
都鄙:京都。
同光:同治和光绪两位清朝皇帝。
殁:灭亡。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翻了。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磁禧、李鸿章等人,缺乏新观念,一旦与西方的新文明接触后,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旧思想,就在许多沟通不良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的国土就这么被外人蚕食鲸吞了。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翻了,也使得中国正式步入民族时代。
【原文】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
宪法:国家根本大法。
兹:这里、此处。
治乱:太平与战乱。
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国,历代帝王世系宗谱,都详细记载在此处,太平与战乱,兴盛与衰败,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寻。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迹。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
191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原文】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注释】
繁:多的意思。
次:顺序。
证经:查证经书。
参:参考。
通鉴:就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原文】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维 朝于斯 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原文】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赏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注释】
昔:以前。
师:求学。
项橐:鲁国神童名字。
赵中令:指的是赵晋,中令是官名
鲁论:即为论语。
彼:指赵中令。
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原文】
披蒲编 削竹筒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椎刺骨 彼不较 自勤苦
【注释】
批:即“打开”。
蒲编:蒲草编织的书。
竹筒:就是竹片。
彼:他。
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
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1)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2)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原文】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新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
映雪:映照着雪光。
辍:中断、终止。
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
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原文】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洵的外号。
犹悔迟:还不会后悔太晚。
小生:后辈。
【语译】
宋朝的苏洵,一直到二十七岁,才觉悟到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宋朝的大文学家。
像苏洵年纪以一大把了,仍不嫌晚的立定志向读书,而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刚求学时,更应把握时间,用功读书,才不至于到了老年时后悔莫及。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时仍认识不了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从此,苏洵便专心地研读,进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闲的习性,正日与书为伍,一心想参加考试,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他很丧气地回到家里,把从前写过的文章统统找出来烧了,从此必门苦读。
苏洵痛下决心,苦读了五、六年。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
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原文】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注释】
梁灏:宋朝人,最喜欢念书。
大廷:朝廷的意思。
魁多士:在众多读书人之中,勇夺第一名。
称异:认为奇特。
小生:年轻人。
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才考上状元,在朝廷上面对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其机智与学问超越众多读书人之上。
如梁灏这般老的人都还能完成志向,使大家称叹奇特,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立定志向,及早用功读书才对。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灏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参加考试,想一举成名,可是年年考,却年年落榜,虽然已经考了无数次,但他却一点也不灰心。
梁灏的儿子也是好学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经高中状元了,梁灏见儿子中了状元,除了高兴之外,自己的期许也更深,他立定志愿,一定要考上状元。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灏并没有受这些话的影响,仍然日夜苦读。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他八十二岁那一年,他终于考中状元了。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灏对于自己以满头白发的高龄才中状元,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终于达到了目标,完成了心愿。
【原文】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
咏:吟诵。
泌:李泌,唐朝人。
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
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原文】
蔡文姬 能辩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蔡邕的女儿。
辩:分辨、判别。
琴:琴声。
谢道韫:晋朝谢安的侄女。
咏吟:咏诗作对。
聪敏:天资聪明灵敏。
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蔡文姬不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从琴音中辨认出将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谢道韫因很会吟诗作对,所以非常受谢安的赞赏。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 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原文】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
举:推选。
作:作了。
彼:他。
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
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原文】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
行:做。
致君:尽力辅佐君王。
泽民:为百姓谋福利。
扬:显扬。
显:显耀。
光前:光耀祖先。
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原文】
人遗子 金满籝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注释】
遗:留。
籝:竹箱子。
一经:一部经书。
功:成果。
戒:警惕。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 这些人情世故的黑话谁还不懂?!
太珍贵了!140个小方子,发一次,救人无数!建议收藏!!
心、肝、脾、肺、肾,每个脏腑都有独特的症候,对应着不同的虚证
男人色在外表,女人色在内心 现实的男女关系
汉字结构律大全60页,高清无水印!总结的很好,暑假必须练起来!
2023年上海共青森林公园菊花展(八)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