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的羊城八景与广州城市变迁

羊城八景之选始于宋代,此后历朝都有八景之选。

宋代羊城八景: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①

元代羊城八景: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远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景泰僧归、灵洲鳌负。②

明代羊城八景:

粤秀松涛、穗石洞天、番山云气、药洲春晓、琪林苏井、珠江静澜、象山樵歌、荔湾渔唱。③

清代羊城八景:

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④

宋元时期,羊城八景变化不大,有半数相同。其共同特点:一是大部分分布在城外(宋代仅光孝菩提在城中,海山晓霁、菊湖云影及元代的粤台秋月都在城郊,余在城外)。二是绝大多数集中于二山(白云山和越秀山)、一水(珠江)。三是主要是自然景观(建筑只涉及光孝寺、海山楼)。四是佛教景点(与光孝寺、景泰寺、大通寺相关)占一定比例。 

明代羊城八景除“粤秀松涛”“象山樵歌”之外,其余六景皆集中分布在城区西、南部。嘉靖《广东通志》记:“郡城之俗,大抵尚文,而其东近质,其西过华,其南多贸易之场,而北则荒凉,故谚云'东村西俏南富北贫’。”⑤说明城内商贸区集中于南部和西部,有权有钱人当然也集中居住于这两处。这是由于城区南部近珠江,且有联通城内濠澳的交通之便,故而形成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繁华贸易区。孙蕡诗中勾画出这种景象:

广南富贵天下闻,

四时风气长如春。

长城百雉白云里,

城下一带春江水。

少年行乐随处佳,

城南南畔更繁华。

朱楼十里映杨柳,

帘栊上下开户牖。⑥

因此,时人评选的八景景观集中于南部城区,与城内繁华景象有关。西部虽在城郊,也得江河交通之便,加之淤积平原,有利于居住发展,既形成商业的码头街市,也成为致富者建宅园之地。

明清八景不再将白云山景观列入。白云山在宋代八景有“蒲涧濂泉”,元代有“蒲涧濂泉”“白云远望”“景泰僧归”三处。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区扩大后越秀山景区得到开发,其与城内居民关系更加密切,越秀山逐渐取代了白云山在城中景观的地位。宋代“菊湖云影”,只是越秀山东南麓(今广州市越秀区挞子大街一带)景色。明代的“粤秀松涛”“象山樵歌”,以林莽苍苍之气势取胜。清代“粤秀连峰”“镇海层楼”二景,“象山樵歌”演化为“粤秀连峰”,扩大越秀山游览范围。

明代八景之一的“珠江静澜”在清代未列入八景。《永乐大典》所载广州府境图中,海珠石还在江心近河南处。珠江江面宽阔,即使晴日也可见到潮涌成澜的美景。随着时间迁移,泥沙堆积,珠江北岸向江心推移,江面变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顺治四年(1647年),珠江江岸又淤出二十多丈滩地。城南因得以在旧城外又加筑东西二翼城(位于今万福路、一德路)。乾隆以后,为兴建十三行夷馆,建码头,填河岸成陆。在广州珠江河面其他地方,也有填河成陆以适应商务活动及扩路、建屋之情况,加速了河面缩小,“珠江静澜”景色渐而消失。

《广州府境之图》(来源:《永乐大典》)

明代八景“荔湾渔唱”不再列入清代八景。此反映了清代城西地理变迁。这一带的河涌区,在明代河涌纵横,一片水乡风光,居民以渔为业。到清代,渐淤为沼泽,再变为平原,得近水道和十三行之利,已逐渐发展成为十八甫街圩繁盛的商业区,不再有荔湾渔唱。

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

明代八景“番山气象”不再列入清代八景。孙中山文献馆内今存番山亭。曾昭璇指出,“其下为红色砂岩(防空洞内即见)。宋时还是有石存在。”又说:“今十三中这带最高,四围多为园林,故明代当日更比今天空旷,林木荫蔽,云霞自生故称为:'番山云气’……当日文溪下游还有大塘、长塘保存,今仍有街名……故番山云气即由于东南西面为水域所致。”⑦说明明代城内还保存着一些优美的沟渠和绿洲。中心城区水道围绕和林木荫蔽的迷人景观,随着城市发展而消隐,清代不复再见。

番山亭(岳思文 摄)

清代把“琶洲砥柱”“东海鱼珠”列入羊城八景。这两处景观的出现,与清代广州的海上贸易活动极盛有关。明万历年间,有绅士倡导在此建一水口之塔,以壮观瞻,在南岸又建有赤岗塔。清代,琶洲成为海船入省城要过三关(琶洲、海印石、海珠石)之第一关,停泊于此的还有闽浙船只。洲上有两个小山相连,树木葱茏,洲下为天然避风港,波涛不惊,樯帆如林,成为商城广州一处门户港口。地处珠江入广州水路要道上的琶洲塔,成为外来船只远远望见的导航标志,洋人书上称之为“中途塔”,这风光也为不少墨客骚人所迷恋吟唱。琶洲成为八景之一,反映清代广州外贸的兴旺。“东海鱼珠”在琶洲更东面的黄埔港附近,是江心的冲蚀红砂岩石块,长期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北面一山如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晚清设有鱼珠炮台。此地列为八景之一,同样反映黄埔外贸地位的加强。

清代把“西樵云瀑”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西樵山今属佛山市,离广州城区近70公里。由此不仅说明西樵山风景在当时很有名气,游人不断,且说明当时广州的文教活动范围扩大很多,与西樵山关系密切。明代佛山在珠三角新兴圩市中脱颖而出,与广州一起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轴心。广州是对外贸易中心,佛山则是省内工商业中心,两地有不可分开的经济联系,时人并称“省佛”。西樵山许多人文景观与广府文化有密切关系。佛山的兴起,使西樵山成为珠江三角洲尤其是广州居民纷至沓来的旅游风景区。明清之际,岭海文人雅士如陈献章、湛若水、方献夫、霍韬、欧大任、陈子壮、陈恭尹、朱次琦、康有为等,都曾到过西樵山活动。循旧迹,辟新境,景点从山的中南部拓展至全山。这是清代羊城八景中离广州城郊最远的景点,反映清代广州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以及广佛社会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代把“镇海层楼”列为八景之一。五层楼始建于明初,为会城之壮观处,屈大均评说,“四楼惟镇海楼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⑧说明他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海舶入珠江时触目可见镇海楼,起到航标作用。镇海楼在明代做军事用途时间占多数,且屡经毁败,故而未成为羊城八景之-。清代,五层楼虽有几次被驻军管制,和平时期则为越秀山游览首选胜地,也是重阳节登高、放鹞好去处。顺治十五年( 1658年)李栖凤任两广总督,“益增饰之,缭以缭垣,旁启月户,上祀文武帝君,任人登眺,咏觞茗尘,遂无虚日。”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藩乱平,镇海楼大修,楼巅奉文昌、关帝二神,重新开放。清人《广州竹枝词》云:

一年容易又深秋,

结袂联踪汗漫游。

笑问登高何处去,

观音山上五层楼。

勾画出广州人重阳登高五层楼的具体情景。文人墨客登楼作赋,留下不少诗文,游迹大增,“镇海层楼”遂成为八景之一。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镇海楼(岳思文 摄)

元代八景中的“大通烟雨”“景泰僧归”“灵洲鳌负”,皆与佛教有关,明代“穗石洞天”“琪林苏井”等处与道教有关,清代“五仙霞洞”“浮丘丹井”两处道教景观。明清“穗石洞天”“五仙霞洞”均为五仙观。清代城隍庙附近的景观“孤兀番山”进入八景。

明清两代羊城八景中保持不变的景点是五仙观、越秀山,也反映出传统城市文化的传承。他们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美丽、动人的五仙传说(五羊传说年),一直为广州所喜爱。五羊传说起源很早,史籍有周朝到西晋的各种说法。五羊品牌经久不衰,明代沿着珠江边的官方接待站就叫五羊驿。作为一个景观,很重要的条件是具有游客徜徉其中的空间和市民认可的文化内涵。宋元八景尚未列此景观的原因是五羊传说尚处于成形过程。唐代五羊神供奉在广州城隍庙中,俨然作为城市守护偶像来看待,宋以后才出现专供五羊神的庙观。庙观地址几经迁移,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始迁往城中心坡山现址。这片城中心区高地突出,树木苍郁,成为游人驻足的胜地。坡山古曾是江心小岛,晋代珠江北岸南移,坡山脚成为渡口,底部受珠江洪水长期冲蚀形成大小不一的瓯穴,穴下通泉眼,虽旱不涸;明初于其上构建岭南第一楼,悬挂大禁钟,更壮景观。

越秀山雄踞城区北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君王及达官显贵宴饮、文人墨客登高览胜之地。南越国筑四台中,就有越王、朝汉两台在越秀山。历代遗留名胜古迹甚多,清代及以前的还有三元宫、西竺寺、观音阁、镇海楼、粤洲草堂、陈白沙祠、古之楚庭坊、学海堂、应元宫、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四方炮台等几十处。历代羊城八景榜上都有越秀山景点。这处景观的可持续性显示其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容。

注释:

①②③④乾隆《广州府志》卷九“古迹”。

⑤嘉靖《广东通志》卷三十“民物志一”。

⑥孙蕡 :《广州歌》,见《南园前五先生诗·南园后五先生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⑦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 364页。

⑧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七“宫语”。

⑨樊封:《南海百咏续编》卷一“遗构·镇海楼”。

(本文根据陈泽泓《广州古代史丛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版改编)。

(编者:岳思文)

收录于话题 

34

上一篇【粤故事】岭南风物似江南——杨万里笔下的北江自然与人文下一篇【粤故事】姚大宁——广东最后一个武状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景:清代羊城八景介绍
广州明片的记忆
广州的镇海之楼与镇城之石
【原创】云山珠水共逍遥
走进工具书|万水千山岭南情——寻找诗词中的粤山粤水
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清代迄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