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谈中医学习门径作者:丁瑞丛前段有学生问...
略谈中医学习门径
作者:丁瑞丛
前段有学生问我,学中医多年总觉得还没有入中医门径,诸家说法纷纭,更加迷惑,对于阴阳五行气机生化,总觉虚玄难觅。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大概很多人初学中医都有这种困惑,中医的主要理论为脏象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并非五种实物,而是取象于天地自然气机升降浮沉和生化的五种变化,这五种变化是古人对自然气机变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最初为古人从季节变化规律中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升夏浮秋降冬沉,这是自然现象,人体的气机运行规律总结起来也无非升降浮沉和生化,人的一生就是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所以古人把自然界中气机变化的五种属性对应在人体上,就是肝升心长肺收肾藏脾生化。中医以五行的象来表征中医五脏的功能,是古人对人体病理生理的总结,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即是此意,因此中医的脏腑更多的是从功能而言的,有别于西医解剖的脏腑器官。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人生于天地自然之间,与天地同气,所以人体也有取象于自然的六气,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再根据其特点配以相应的脏腑,就形成了六经脏腑理论体系。五行又称五运,五运与六气合称五运六气,它们的区别在于五行理论重点阐述的是脏腑气机的升降沉浮和生化,六气重点强调的是脏腑类象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生理病理变化。
再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目录来作进一步说明,首先我个人认为《桂林古本伤寒论》很可能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本,因为这本书不管从体例还是内容,都太完美了,伪撰很难做到。目录中前两卷为平脉法,主要讲的是中医诊断的问题,平脉是中医主要的诊断手段,这两卷中实际上不仅仅只有脉诊,还包括望诊、问诊、闻诊的内容。第三卷为六气主客、伤寒例、杂病例,伤寒以六经辨证为主,既讲六经就离不开六气,杂病则是不太适合划入六经诊断体系的疾病,仲景再列伤寒例和杂病例进一步解释和例证。第四卷为温病,本书中的温病理论基础为伏气理论与三焦辨证,有别于六经传变,故单独列为一卷。第五卷为六气病,将六气分别进行阐述,后世医家言“万病不出六气”,即抓住六气即抓住辨治重点。卷六到卷十一,进一步阐释六经病脉辨治。卷十一到卷十五为杂病部分,因为妇科经带胎产的特殊性,单列妇人病为第十六卷。整个框架条序井然,不是天才根本无法构架这么完美的体系。张仲景在目录已经给我们指明学习中医的路径,就如其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个源就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目录中。
以上的是理论,知道理论和会实际解决问题,中间还有很大距离,就需要多跟师、多实践、多总结经验。至于具体的内容,那就太多了,先形成理论框架体系,再充实细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种时代的书,改变了中医4
六经的“实质”与对《伤寒论》研究的反思
五运六气之三阴三阳六气与人体六经的关系
先说说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04.11.21中医药报第4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