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读】《论语》述而篇第十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钱穆说


哭指吊丧。一日之内,哭人之丧,余哀未息,故不歌。曰则不歌,斯日常之不废弦歌可知。然非歌则不哭。余哀不欢,是其厚。余欢不哀,则为无人心。颜渊不迁怒,孔子称其好学。是哀可余,乐与怒不可余。此非礼制,乃人心之仁道。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或分此为两章,朱注合为一章,今从之。


南师说


这是讲孔子对于养生送死的礼非常重视。他去了丧家,在这一天哭过了,心里头难过,绝对不唱歌的。这很简单,不但孔子,我们也一样。


这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句话放在这里呢?这句话看来很平常,但其意义是说明孔子对生死的大问题很重视。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在追究这个问题:生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了?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是否如过去所讲有再生之说,死了以后还会投胎?后来又加上来自印度、埃及的学说,认为人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人,做什么决定于前生的道德善恶。所谓轮回、三世因果,这是佛家的思想。西方也是一样,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思想,人死了以后,等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灵魂还会复活,接受上帝的审判。复活岂不是再生?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过不如东方说得详尽而已。这是古今中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对于生死的事情,非常重视。这两句话,没有放在专门讲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现实的《乡党》篇中,而放在这里,是为了连接引出下面的道理。


傅佩荣说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他感情丰富,很容易受别人的遭遇所影响,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你太过于自我中心,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不与人分享你的快乐,那么痛苦就不会有人与你分担,那你的情绪就受到很多障碍。


儒家作为人文主义,是把人性当做一个最基本的,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来看待,绝不能把一个人当做手段来利用。人到最后都是以人的身份来往,不会问你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就,只问你是否一个真正的人,而你作为一个人的话,你本身的生命也会比较完整,比较健康。所以我们看到这两段,孔子哭跟唱歌的关系,又看到他唱歌的时候能够这样的尽兴,能够开怀的跟朋友们分享这种欢乐的情绪,就知道孔子他在做为一个人方面,不说他的学问,不谈他的德行,就是作为一个一般人,也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跟效仿。


编者悟


圣人首先是个人,是个值得我们好好好学习的人。


慈怀书院推出

《论语》共读和《道德经》共读

慈怀读书会联合怀师书屋推出

南怀瑾经典共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启示录067:讷于言而敏于行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自知,人知与知人(1一16一1,讲于2021年3月7日)
徐强:“三人行”的五个问题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打油诗8首
论语日课262:没有问题的人生真的好吗
读懂《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读懂了《论语》的一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