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读】《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道德经》的第四十九章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之家其德乃余。

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邦其德乃丰。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今本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谢国仲】《老子禅解》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在世间,不论多么精巧的建筑或多么周密的计划,只要你有为地用机巧、用力量,去建一个东西出来,肯定有一个比你更聪明、更有力量的东西,拔去,或者说,超越你的所建。同样的道理,力气再大,抱起很重的东西,但总会有比你更厉害的人。这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根本是不可能长久的;也就是第一章所讲,“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那么只有道,无为之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描述的就是道。道建,拔不了,道抱,脱不了。这以佛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没有什么能动摇得了它。所以“子孙以祭祀不辍”,天下万民万物,天天在用道,从来没有停止过,都是被自性生出来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或者说,自性,它是一种空性,根本看不到的,无我的,空的。它是像镜子一样,本身没有东西,但无论什么东西一来,就显现出那个东西的样子。所以身来见身,家来见家,乡来见乡,国来见国,天下来见天下。这就是大圆镜智的境界,一照上去,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它无我。而我们人人有我,有我执,所以一切用“我”来看,看世间一切都是拿“我”来衡量,以自我意识来投射一切,那怎么可能知道真相呢?那么清楚了这一点之后,要以道、以自性“修之于身”,其德才会真;以道“修之于家”,才会德余;以道“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以道“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以道“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道,是没有执着的,它是无相之相,而能摄一切万相。所以,若以道修之于身、家、乡、国,乃至天下,那么身、家、乡、国,乃至天下,一切美人于道,每一个都有道。“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就是说要以道、以自性之身来现身,乃至观天下,因为这都是自性生出来的,“山河大地皆如来”;而不要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要无我。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以什么知晓天下一切呢?以道。老子观天下一切,皆以道见而不是人见,是在无所不包的自性中、在大圆镜智的境界里,观世间一切法,这才能懂得天下,懂得真相,就是“正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修身”犹如巩固根基,是建立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基点。老子并强调由治身到治国的大小范围内,修德的重要性。社会各阶层中的德教,亦为儒家所倡导,不过在程序推衍上各家观点略有差别。例如《管子·牧民》也提出家、乡、国、天下之为治的主张,但它认为:“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牧民)的观点与老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相一致,两者与《大学》修齐治平却有较大的不同,《大学》由修身到齐家之后,便由齐家急速推广到治国。然而“家”与“国”不仅性质、领域不同、所处理的事各也各异,能齐家的未必能治国。不过,《大学》的夸夸其谈,颇深人人心。


【傅佩荣】《解读老子》


本章所谓“善建”“善抱”,皆指正确的“修”而言。所修者可以由自身推及天下,而其效应则在于“德”。“德”有“真、余、长、丰、普”五种状况,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译为“德行”,以示其可变性。不过,说是“德行”,又不针对 “善”而言,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特色所在。换言之,道家的“德”字原意为“得”,就其得之于己亦可得之于人而言,可说它 是“德行”;就己与人皆复归于德而言,可说它是本性或禀赋。“德”作为本性或禀赋,在“观”时就可以以己通人了。然后,“不出户,知天下”(四十七章)是可能的;并且由今日之天下, 亦可推知其他时代的天下。


【今人悟】


本章说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解(六十八)
道德经第54章解读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从修身到修天下,其德各是什么?
老子心中的“德”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启示录127:修身修家修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