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两万年前谈晋城的冶铁文化

从两万年前谈晋城的冶铁文化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山西晋城古泽州,有着"铸铁之都"的美誉。透过历史厚厚的脚步,依旧能看到从远古时代传来的火光若隐若现。

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等都在这里活动过。高平炎帝陵就是神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安葬的地方。

相传那个时候,炎帝与蚩尤打仗,炎帝战不过蚩尤,因为蚩尤懂得冶炼术,锻造农具与兵器,这就是晋城“蚩尤冶铁”的古老传说。这个传说可说明晋城冶铁之早。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春秋战国时期。从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铸造兵器所用的生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山西晋城的一个古镇。

大阳镇铁矿资源丰富,这个地方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铸铁技术,战国时期当地用的农具、手工具以及兵器等等大都是源自于这个古镇产的生铁,这里也铸造兵器,史上著名的“阳阿剑”就是产自晋城市泽州县的大阳镇。

在汉武帝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铁和盐实行专卖制度,限于官采官办。铁与铁器被政府控制生产和销售。据史料记载东汉元和年间(84-87年),在山西岁采铁207万斤。 

从黄河的大铁牛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山西一带冶铁业的悠久历史和发达状况及其当时在国内冶铁业中的地位。

黄河边上的老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古代的蒲津渡位于黄河两岸间,它是集渡、关、桥为一处的秦晋要隘,是当时晋地通向长安的必经之路。据介绍,当年并没有现在的大型炼铁炉,铸造铁牛等的方法是在周围建起几百个甚至更多个小炼铁炉,连续不断地冶炼、浇铸而成。

铁是自然经济时代的生活必需品和主要贸易物品之一。后唐长兴二年 (公元931年)在官办采铁的基础上,“并许百姓随便铸造”农器烧器。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又重申这一政令,“今后许百姓自行铸造”。

从此,山西冶铁进入官办与民办并举的时代,冶铁业也在晋商的兴起中起到了重要贸易作用。


山西生产的铁在历史中主要还是军用。在金元时期,晋城是金朝和宋朝前线对峙的地方,为了保证战争对铁制兵器的需要,宋代在古泽州设 “大广冶”,设立头下军州,实行头户州制度管理工匠,以此晋城形成了许多以头为名的村落。

《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泽州大广冶,旧置。”《宋史·陈尧佐传》记载:“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由此可见大广冶在我国冶炼史上,尤其是在泽州冶炼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谈到古代泽州冶炼史时,人们总会谈到泽州大广冶。但大广冶究竟在何处?

阳城县东冶镇东冶村汤王庙内的一块碑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考据史料。这是一块金代进士吉天祐,于金大定二十三年撰写的《汤王庙记》碑。碑文开篇即告诉我们:“邑之东南三十里,大广冶村也。”紧接着写道:“村有鼓铸之利,材木之饶,土地宽旷,故居民恒足于衣食。”文中所谓“鼓铸”,意思就是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钱币或器物。

碑文不仅记载了村名叫“大广冶”,而且告诉我们确实在历史上长期进行着冶炼生产,村民以冶铸为业,丰衣足食。

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后与南宋对峙时又开始建立了匠户制度,实行匠户制度管理工匠,许多以匠为名的村落出现。

至此这些以头和匠为名的村落形成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村村能见到炼铁打铁的残料煤渣,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走进村里的大街小巷,都会听到匠人拉风箱的呼哧呼哧的声音与铁锤敲击的叮当叮当的响亮声。

如此众多匠村的出现,标志着泽州冶铸体系的完善和兴盛。千千万万的匠人,写就了风云跌宕的泽州工匠传奇。

明清时期泽州县的采煤、炼铁、铸铁,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九头十八匠”也闻名全国,“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

有这样一副对联:冯吕苗郜夏马牛;孔申司孟谢武侯。横批:金江郝段。对联中的字全用姓氏连缀,每一个字又代表了一个村落。这是十八个以“匠”为名的村庄。一门手艺,祖辈相传,代代经营,透过历史的尘埃,不难窥见当时人们以家族和职业为中心在一起生活生产的史实。


由于冶铁业的发展,供给军用之后,仍可以大量用于民生。山西的民营冶铁业达,分布在32个州县。其中,以泽州的阳城、潞州的长治为主。泽州以生产生铁为主,主要用于铸造,既包括官用的炮、钟,也包括民用的锅、壶、盆、铧等。潞州以生产熟铁为主,主要用于打造刀、剪、锄、钉等。发达的冶铁业使山西商人可以从事铁的贸易。泽潞生产的农用铁器通过晋商运销天下。

清道光年间,凤台县(今晋城市城区、泽州)已成为山西铁器业中心。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讲述冶铁规模:“在欧洲的进口器侵入(中国)之前,是有几亿人从凤台县(今晋城市)取得铁的供应的,大阳(今泽州县大阳镇)的针,供应这个大国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代表作品有犁铧、犁镜、钢针、铁钉等,都曾闻名世界。

在《中国》一书中可以看出,李希霍芬来晋城重点考察了大阳和南村的冶炼铸造业。

古话说行业有三苦,分别是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一项很古老锻造工艺,操作者称为“铁匠”。用旧时的话来说是一项最为艰苦的行当。

李希霍芬写到:“熔炼是在为数极少的小工厂内进行。一片铲平了的、略有坡度的广场,八英尺长,五英尺宽,坚筑有如打禾场。两个长边垒起土泥墙。倾斜下去的一边为前边,是开敞的,第四个边则被一间小屋的泥壁封堵起来。在那间小屋里,是那个由二至四人操纵的风箱,燃烧场的上面布上拳头大小的无烟煤块……

所谓“小工厂”不过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中间一个火炉,炉膛里灼热的火焰,随着风箱拉动,鼓吹着火苗直蹿。无论酷暑严冬,铁匠都需要烤在炉旁,靠着锤锤打打,炼就生铁,再将生铁打成各种器具。

清朝至民国期间,高平铁,凤台碳享誉全国。关于铁的质量, 李希霍芬于1870年6月致上海总商会主席米琪的信中写到:“山西生产的铁,品质很高,若欧洲铁与土铁价格相等,中国人是愿意用山西熟铁而不用进口的欧洲铁的。”

铁器畅销离不开铁货贸易,长治的荫城镇更是北方铁货的集散中心,山西晋商也多在此购买铁货后运往边境出售。荫城铁货分为生铁、熟铁两大类,有上百个品种,镇内的铁货行、店有300多家。

正如人们说的:高平铁、凤台炭、离了荫城不能干。荫城人在吸纳他们的同时,在质量上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地维护其铁器名牌声誉,共同营造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铁货市场。

李希霍芬在研究了泽州铁业的生产情况后,对铁器贸易的规模,也顺带进行了考察。

在《中国》一书中,李希霍芬对贸易考察进一步作了量化的回忆。他写到:“有一次我在二十分钟之内数过迎面遇到的有102个驮了东西的骡子和108个挑夫。这里的一头骡子(平均)要驮二百斤,一个挑夫要挑七十五斤,因此合算起来就是十七又四分之一公吨的分量。我估计一整天里所遇到的运输量不下150吨。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铁货,以及无烟煤。成千成万的人和牲畜年复一年地在这条路上走动着,把凤台这个重要煤铁区的产品运送到清化〔镇〕。”


清化镇是明清时期豫北地区的重要商镇。明嘉隆年间已相当繁盛,清代继续发展。汇集清化的客商也以晋商为多,实力也最强,清化本镇和怀庆帮商人也为数不少,其实力在清代逐渐增强。

清朝的败落至抗战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入侵面临着艰难的处境,一方面是采用先进设备的官僚资本、外国资本,一方面是直接输入的洋货进入市场,致使行销全国各地的晋城铁货在洋货的排挤下逐渐没落。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实,晋城从春秋时期,铁已经在许多地区普遍使用。从那时起,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了铁器时代。晋城古泽州以其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紧跟时代的节拍,在铁文化历史发展长河的每一个章节中,留下了一页页印记。


“坩埚冶铁”是山西晋城,也是我国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冶铁方法。1910年,美国的瑞德先生,在其《早期生铁:铁器时代的一个阶段》中讲:“古代除了中国之外,没有任何国家能用煤炼铁”。李希霍芬《中国》一书中也描述到:在在大阳,他没有找到在他的印象中冶炼业应有的大高炉。他发现这里的生铁是用成排成列的坩埚生产出来的……

坩埚做好后,把锤碎的铁矿石和煤块(均为核桃大小)以及黑土(风化煤)装入其中,比例是四份铁矿石、一份煤块和一份黑土。装好的坩埚被放入拱形土窑内,四周用煤块加热。土窑后有两人手工操作风箱鼓风,通常需16小时可以让矿石熔融。炼成后先让坩埚冷却,之后将坩埚打破,把铸凝成的铸铁片从埚底取出。熟铁是把铸铁放入小炉中再行锻制,通常是用木材加热小炉,然后趁热敲打成型。


延续二千多年的“坩埚冶铁”,蕴藏晋城着“煤铁之乡”的根,凝聚着晋城冶铸的魂。

铁,可以用来制作犁铧、犁镜、钢针、铁钉、铁锅、铁壶等,铁的使用是人们多年来的劳动的结果,也是最终让先进的铁器替代了落后的石器和铸制成本高昂的青铜器。

近年来流行返璞归真,用铁壶烧水煮茶成为茶宠界的新星,晋城铁壶因为文化的注入,使得冷冰冰的铁有了独特的韵味,放置茶桌古朴精致,稳重不失优雅。

铁壶依托煤铁而生,是古泽州冶炼发达的侧证。铁壶由蜡模铸之,铸成后,还需诸多工序,才可完成,非常稀缺。


铁壶不似花瓶一般华丽的艺术品,它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新的铁壶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壶烧煮之后,便可使用。用铁壶烧水可以软化水质,口感软甜。在煮水过程中,铁壶可以吸收水分中的氯离子,并释放出二价铁离子,长期饮用,能预防贫血,补充铁质。

铁,除了可以制作实用性的器物外,还可以炼就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打树花”。


1600℃以上高温熔化而成的铁水泼洒到地面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可称之为“铁树开花”,打铁花的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被称为世上温度最高的表演绝技。

如今,晋城一些与“铁器冶铸文化”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了非遗名录,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省级项目“大阳手工制针”、“泽州打铁花习俗”等。

晋城冶铁文化渊源流长,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的生活,这种文化底蕴不仅仅来源于泽州数年来的冶炼史,更来自于铁的使用和被创造,带给人们本身的价值与独有的文化。

铁,是与火的结晶。我们相信历史中的这把火焰在晋城这片土地上从未熄灭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边上的铁牛
晋城铁器惊艳亮相2017深圳文博会
山西阳城:独一无二的风景,润城镇的坩埚墙体
金戈铁马 | 中山国铁器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大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孰强孰弱?如果他们开战,谁才是最后的王者?
我国铁器使用,制铁技术的发展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