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内蒙古|沙日娜:我的父亲
原创作者:沙日娜|内蒙古阿拉善盟
散文
我的父亲
2009年3月8日,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父亲永远离开我们而远去了。
我父亲诞生于上世纪1921年代。父亲养育我时,已45岁了。我享受的父爱犹如春天的细雨,滋润着一棵破土而出的小苗。父亲疼爱我的神态、举动,此刻我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每当父亲见到我,似乎父亲全身的细胞都处在兴奋状态,满脸绽放着笑容。那时,只要与父亲相见,父亲总与我拥抱在一起,如今想起,是那么幸福而又珍贵的瞬间……父亲酷爱读书,书籍是他一辈子的奢侈品。上世纪60年代后期,父亲身边的书籍已不是很多了。据我母亲讲,原来家里的藏书很多。在我父亲成长的年代,父亲不仅读完小学、初中、高中,还进入大学学习。在那个时代,父亲属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从我记事儿起,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父亲在劳动改造时,还是坚持读书、看报。那时读的什么书籍,已记不清楚了,但父亲身边所读的报纸还记得,《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都是借来阅读,后来自己订阅了。改革开放后,父亲购买几本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教材。当时尽管没有在高等院校工作,还潜心钻研大学教材。除了读书,还有一个学习的渠道,就是收听收音机。父亲第一时间收听如新闻联播、元旦社论、午间半小时等重要节目。尽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视已进入百姓家庭,但父亲还是喜欢使用收音机,或许随身携带方便,父亲使用过的收音机足有30几台了。2001年,我在北京专门给他挑选了一台熊猫牌的收音机,之前也常买该牌的收音机,至到生命结束时,身边还是离不开收音机。父亲常讲,因为我有知识,国家也重视我,我也要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才华。父亲在劳动改造时,因为有知识,也赢得百姓的爱戴。在牧铺时,常给牧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那时侯谁家想给远方的亲人们写信,也有求于父亲,父亲欣然答应,谁家生了小孩儿,也让父亲给起名字;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来到通辽市的市所在地——科尔沁区(原来的哲里木盟的盟府——通辽)工作。后来家乡的一所学校(扎鲁特旗鲁北一中)建校时,还专程去工作过一段时间,到自己的故乡(乌力吉木仁等地)招生。父亲到了晚年时,曾经的学生还时不时专程来看望我的父亲,有的留下1000元,父亲领情但分文不收,或许父亲当时启迪了这些学生的人生梦想。父亲上大学所学的专业是是蒙古语言,蒙古语言专业水平很高。1962年,上级部门准备把我父亲调到内蒙古大学工作,由于我母亲不想离开故乡,这个事儿也就没有落地。在60年代中期,家里购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一直保存至今,还有使用价值。父亲手上戴的一块手表,瑞士的罗马牌,戴了好久好久。我的父亲酷爱锻炼,一直践行着“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并且在饮食上也合理膳食。每天风雨无阻,坚持跑步,有时逆着风向进行走路,每天用凉水擦身,皮肤到过世时,红润并有光泽。父亲的生活习惯极其严谨,在基层没有电灯的年代,父亲清晨起床时,抹黑能够找到衣服穿起来,因为父亲在睡觉之时,把衣服按着第二天穿的次序打理的有条有序,肯定袜子放在最上面。外出出差或者探亲时,父亲把所带用品如衣服叠得有凌有角,四四方方,出门时跨在肩上,像行军之人。人们稀罕的罐头之类食品,很少品尝,因为父亲明白,新鲜的食品更有益于健康,那个年代,父亲也懂得养生。我的父亲生活极其简朴。到了七十年代后期,父亲的工作也早已恢复,我们家所有人的商品量(城镇户口)待遇也已恢复,姐姐、哥哥们陆续从学校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上,唯一我是吃闲饭的,还在中学读书。家里的生活水准明显提高,米、面、油、奶食品应有尽有,像人们喜欢的“罐头”、“白糖”系列食品一次性也能几个或者几斤的购买,但父亲依然保持节约的生活方式,如给外地的亲人们寄信时,总是把用过的信封翻新后再利用,其实家里有时信封一摞放在书桌上。我的父亲是乐观派。尽管他的一生曲折也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八十年代初期,父亲从工作岗位上离休后,因为有了下一代的陪伴,生活更充满乐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爷爷就是“孙悟空”版的爷爷,父亲和孩子们一起时,活蹦乱跳,有时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领着孩子们上街,有时让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中玩水、玩土、赏花、抓蚂蚱。爷爷的亲和力强,孩子们乐意接近爷爷。我的父亲理念超前。在我成长的家里,似乎找不出传统习俗,处处体现着“男女平等”的做法,似乎更重视女孩儿。父亲下班回来,除了看书,第一时间帮助我母亲,扫地、做饭,总没有大男子主义的做法。从我记事儿起,没有见过父亲酩酊大醉的情景,喝酒一向是品酒,两杯到三杯(小酒杯)足以了。
还记得从城里来到乡村,一切从零开始,生活的窘迫一言难尽。刚到牧区,每到周末,看到牧村的远处有一片树木,我们姊妹们嚷着让父母领着我们一起上街转一转,以为那里就是街里。在此提及一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位贤惠又聪慧的女士,来到牧区,母亲用缝纫机给父老乡亲们做各种款式的衣服,手艺堪称一绝,棉服大衣、中山装、裤子等不在话下。母亲的厨艺很高,谁家来了客人,邀请我母亲给做馒头、烙饼、手工面条、过油肉等炒菜。我有幸降生在这样的家庭,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家的女孩儿成家立业时,开明的父亲、母亲没有像男方索取一分钱,也没有“订婚”等习俗,也没有刻意强求男方给孩子们准备房子等等。在我父母的思想中,孩子们要靠自己去经营生活,感悟生活。孩子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也给孩子们增送礼物。记得我结婚时,父母给了我2000元(1989年),让我用来购买需要的生活用品。同时,我的父母也注重“仪式感”,孩子结婚时,邀请亲朋好友来见证孩子们的幸福时刻,亲朋好友赠送的钱也是分文不留地送给孩子们,目的让孩子们用来经营开启的新生活。这个家风,也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我们兄弟姊妹有四个女儿,女儿们成家立业时,我们也秉着家风,也没有“订婚”等习俗,也不讲彩礼等做法,惟一的希望:孩子们和睦的过好日子。想起我的父亲,思绪万千,感慨颇多。父亲一辈子重视知识,对于物质淡薄,但父亲一辈子花钱有计划,一辈子没有向他人借钱;但给别人借钱,也资助过素不相识的孩子上大学。到了晚年,父亲既欣慰也自豪的一点,就是他的下一代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取了研究生。
父亲用他的乐观的态度和默默无声的行动感染着我们。我想,优良的家风是能够传承的。如今,我们的下一代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积极肯干。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大姐今年已75岁了,六十年代中期从通辽二中毕业,考入到外地的院校上学、工作,如今在杭州居住。大哥、二姐也已退休,居住在通辽市,姊妹们的生活和谐如意。父亲健在时,还有一点,身体力行,尽量不麻烦别人。在父亲、母亲晚年时,我的哥哥、姐姐、嫂子、姐夫他们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与陪伴,尤其到了后来,父母住院期间,姊妹们轮流请假几个月,陪床、送饭,使父母的晚年生活十分温暖……借此机会,我感谢我的哥哥、姐姐们,有你们真好!在我父亲健在时,亲朋好友(我的好闺蜜)时不时来看望他老人家,我也由衷的感谢您们!父亲离开我们整整13年了,父亲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爸爸,您是我们一辈子的骄傲!
沙日娜,中学高级生物教师,喜欢自己一辈子从事的职业——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良家风代代传
成长的道路上,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情感美文 | 我的父亲 | 聂建国【大河文学】
家风如雨,方能茁壮成长
难忘的自行车
为什么说母亲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间就没有亲情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