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艺评论】康佳:史铁生创作在文学激流中的“浮”与“沉”
userphoto

2023.09.24 内蒙古

关注
原创作者:康  佳|内蒙古
在史铁生的创作生涯中,常常通过讲述成长故事、回想心路历程来追问生命疑难、探索人生真谛。作为新时代的思想者,也是人文精神的探求者和实践者,他奋力挣脱出传统文体的桎梏,赋予读者的不仅是干净有思想文字,更是一种积极探索人生的精神力量。回顾史铁生作为个体的无名写作,就像是文学大海中一股涌动的潜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浮浮沉沉。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文学界思想动荡。伤痕文学以揭露控诉掀起声讨,反思文学紧随其后,追问时代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在文化思潮和文学史内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紧密链条。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次第展开之时,史铁生于1979年发表了《爱情的命运》和《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这两部作品借助直白简洁的控诉和讽刺展现出“伤痕文学”的特点,以个体疼痛境遇来隐喻国家民族的病症,展现出新时期的畸形变异和万象更新之态。因此,在这一时期里,史铁生的创作思想和内容是与国家意识形态和历史语境高度贴合的。1985年是当代文学创作和评论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寻根文学”以其强烈的自审意识开始“向内转”,史铁生并没有随波逐流,反而走上了一条迥然不同的创作道路。在这一年,他发表的《命若琴弦》可以称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的创作风格从前期的现实描摹转向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探寻。史铁生作品以1985年为分界,1980年—1985年之间集中于个人回忆的书写与渗透,表现出对于主流文学的刻意疏离;而在1985年以后则更加突出对无常人生和历史命运的无尽追问。史铁生真正进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是在1991年发表散文《我与地坛》之后。这部作品堪称是天与地、人和永恒之间的无尽对话,在地坛这方天地里,史铁生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思想的大海之中,一遍遍尽全力地说服自己,又一遍遍被自己打倒。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母亲始终如影随形地注视他、保护他,让他在这样的缝隙中找到了精神的栖息之地。《我与地坛》既是史铁生充满哲思的代表作,也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饱含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展现出绝望之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讴歌和思念。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重视和震撼性好评,《小说评论》《上海文学》和《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先后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述。自此,沉寂已久的史铁生开始被纳入到90年代文学研究者的批评视野中,同时也为进入文学史谱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然而1996年以后,史铁生先后出版《务虚笔记》《病隙随笔》《我的丁一之旅》三部作品,此时他饱满的哲思与体悟,表现出他本人并无意于迎合时代语境和文学史成规,而是从对于人生命运和人类困境的思考转入更为深刻的心魂书写。这样的转变使史铁生与文学主流再次疏离,他的“重要作家”地位也因此遭到冲击和撼动,再次陷入文学史以外的无尽黑夜中。纵观史铁生创作的浮沉,不禁让人陷入思考:文学经典的评介标准,是看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还是看它是否能伴读者到久远的以后,亦或是它能否表现出一些可能被压制或淡忘的人事?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学经典所承载的价值应无惧于时代考验,所涵盖的思想内容应有独到的精神追求,被誉为文学经典的作品应关心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情况和精神状态。正如史铁生本人的创作,深深吸引并撞击读者的心灵,能经受时间的大浪淘沙,令人久久回味不绝。
康佳,文学爱好者。
★★ 平台简介 ★★
【阿拉善文学】公众平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两新”合作平台,《驼铃》文学季刊、阿拉善盟作家协会、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推荐原创文学平台,为《阿拉善文学》期刊推选优秀作品及新人。公众平台不限年龄、地域,为作家、评论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提供原创文学作品免费编辑、分享发布、推广展示等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清明缅怀之史铁生:残躯包裹的坚实心灵
纪念 | 史铁生诞辰69周年:离去只是永生的一个瞬间
一个文学名刊名编是怎样炼成的——从程永新编著的《一个人的文学史》说开到主编的《收获》去‖艾自由(云南)
春节读书札记
蒋一谈:史铁生,穿透云层的光
史铁生《我与地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