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胡开礼:麦收时节

原创作者:胡开礼       图片:网络

图文编辑:阿拉善未来文化艺术传媒


麦 收 时 节

七月流火,麦子黄熟,麦收时节,大地流溢着繁忙、流溢着丰收、流溢着喜悦。

我对麦收的概念是从捡拾麦穗开始的。70年代初期,腰坝滩开发大会战,我家从厢根达来六队牧业队搬迁到腰坝农业队,我的父母放下牧羊鞭,放弃半游牧生活,成为拿锹把子的农民,过上了完全定居的生活。

经过春种、夏管,浇过四、五次水后,6月下旬,几场热风刮过,滩上万亩麦田黄熟了。夏日的暖风中,黄色的麦田荡开了层层波浪,也荡开了庄稼人满脸的笑意,丰收的期盼与喜悦写在了庄稼人的脸上,也写在了庄稼人麻利的手上,匆匆的脚步上。

那时,收割麦子是没有收割机的,主要是靠人工用镰刀。因为麦收时节,往往又是雨季,为了防止因雨水浸泡而长麦芽,所以,夏收是要抢收的,故夏收又叫“抢收”。夏收是农村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也是农民全年最忙的时节,农民一年的劳动成果、一年的汗水辛苦到现在要以一麻袋又一麻袋的麦子来做总结,所以怠慢不得。队上的办法就是人海战术,集中全队的大小劳动力进行大会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了一夏的麦子寄托着庄稼人的希望,要收割了,却也不能随随便便就开始,队长一定是要找一个黄道吉日的,以示郑重、以示珍重,以保丰收。这是庄稼人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对粮食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定了“开镰”的日子,队长照例要把参加夏收的全体社员集中起来,搞一个开镰仪式,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动员会。说简单,其实也还有些神圣,大家都带了各自的工具,早早来到田头,松散的围成一个半圆站着,私下里也交头接耳的说着闲话,小孩子也来凑热闹,在外围打打闹闹,追逐嬉戏。动员会大致的内容是时间短任务重,要争取在多少天之内必须收完,争取颗粒归仓。然后就是分组分工,收割数量和质量要求,如那些青壮年割麦子、捆麦子,其他人员拉运、码垛;麦茬不能高于几寸等。

年幼的我与一群老弱婆姨娃娃组成了拾麦穗的小组,我们就提着芨芨草编的小筐子,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撒下的麦穗。我就是从这时知道了麦收时节,而且这样的生活伴随我近20年,直到后来我的父母都进城颐养天年为止。那时,我们家比较困难,娃娃多,粮食总是不够吃,队上收工后,母亲还要带着我和妹妹到收割完的田里再次捡拾麦穗,以补贴粮食,记得最多的一年,我们一家利用工余时间还捡拾了近千斤麦子,这年,我们家就再也不用忍饥挨饿了。

麦收是农村全年最忙碌的时候,忙碌起来要赶时间赶进度,就开展劳动竞赛,特别是年轻人,谁都不愿意成为落后分子,还能够多挣工分,多挣钱。于是,麦田里,所有人都弯腰挥镰,隐在齐腰深的麦田里,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一趟趟割过去,一片片喳喳声响过,一路路摇曳的麦秆倒下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劳动间,也会有歌声响起,但却没有此起彼伏。毒辣的太阳炙烤者人们,汗水像断线的珠子流淌。几趟下来,多数人都腰酸背痛,休息时,都急忙跑到田边的树下躺着,缓缓腰背,喘口气,喝点水,也磨磨镰刀。

其实,割麦子并不完全是一种力气活,主要比的还是耐力。所以,有些棒小伙割麦子也不一定能比过大姑娘小媳妇。记得队上的割麦好手一天连割带捆能收割一亩二分地,这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成绩了。我在20岁左右的时候,也曾经一天收割过一亩地,这让许多庄家人侧目,因为我是个学生娃,一向被村里人看作是文弱书生。

人工割麦子也是有技术技巧的。首先是要有一把合手的镰刀,刃要快(这要有会磨刀的人给你开刃)。其次是下镰的茬口高低很关键。把式告诉我,茬口不能太高,太高了既费力气又费刀,割过的田还不好看。所以那些庄稼把式走到田里一看麦茬就知道是什么人干的活。最好的下刀位置大约在麦秸秆最下面的结节处,离地面大概有4、5公分的样子,那就是刀口,从这里下刀,用力小,割的脆,声音还好听,不费刀,不费手。另外就是揽把(就是把麦子抓在手里)大小多少要适当,揽的多了抓不住,往外散;揽的少了每次割的量小,空费力气还影响进度。当然,这些技术除了有人教,向庄稼把式们学之外,主要还是自己要在实际割麦子的过程中去琢磨练习,逐步掌握,一朝一夕是学不会的。

装车拉运码垛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空有力气是不行的。要将麦田里捆好的一捆捆麦子装在马车上或拖拉机上,除了车下递麦捆的要费些力气,主要看装车的技术。会装的人,讲究压茬,能够把车装的又宽又高,马车还要加上“飞帮”(用4根大约4米长的椽子绑在车厢上,能够多装麦子),这样拉的多,还走的稳,即便是不用捆绑,从坑洼不平的田里拉运到麦场上都稳稳的不会散架。不会装的人,装的少,有时候走不了几百米就散了架,甚至倒了车,撒了麦穗麦粒,不能颗粒归仓,造成损失。这都是庄稼人自己一年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一年到头就指望这些庄稼了,现在损失了,是多么的心疼和可惜。码垛与装车有相同的技术要求,基础要大,上小下大,层层压茬,层层收缩。这样码出的垛又大又好看,还苫蔽的严实,即便是遇到连阴雨天,也不会因漏雨而造成麦子发霉。

那个时候,夏收在队里,似乎更像一个节日,有点像今天的什么活动节之类的。我们队的夏收一般在20天左右,人多,多的就像赶集过节;人忙,忙忙乱乱,忙而有序,为丰收而忙,忙的汗流浃背,忙的快乐充实,忙的争先恐后;为好生活而忙,忙的满面春风,忙的笑声荡漾,忙的歌声缭绕。夏收期间,活累,人多,队里一定会杀猪宰羊,犒赏“三军”。猪肉粉条炒韭菜、大块大块的炖羊肉,全村人不分大小、男女、老少,人人吃的是满嘴流油,香气四溢。所有的人,过节一般,笑意洋洋,幸福就写在脸上,满足与快感就在村子里流淌萦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的麦收情景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为止,集体作战变为一家一户,化整为零,各个歼灭。到了80年代后期,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开进了麦田,一天就收割上百亩麦子,而且连脱粒的活也完成了,过去那种集体人工割麦子的场景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现在,许多庄稼人的家里,镰刀都成了挂在墙上的纪念品,真有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意思,割麦子、装车、码垛、打场等都成了遥远的回忆。

【作者简介】

胡开礼,60后,笔名古月。曾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17年,后成为一名税务工作者。1986年开始业余文学写作,以散文创作为主,至今约有近百篇散文、通讯、专业论文等刊发。农民的血脉给了我质朴,学生的朝气给了我创作的激情,生活的纷繁给了我写作的源泉,萌动的情绪给了我表达的欲望,于是,有了我的作品。

【原创|短篇小说】《局长之梦》

【原创】哈什哈,你那不留痕迹的温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邹凤岭:麦香时节
赵小明 | 麦收时节
陈凡文丨怀念儿时麦收季
麦收记忆 || 马文科
关中麦客回忆之:《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